胡志龍
(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重慶 400031)
記者反映網絡信息的誤區(qū)
——從媒體報道閆德利事件談起
胡志龍
(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重慶 400031)
本文從分析閆德利事件的媒體報道出發(fā),認為記者在反映網絡信息方面存在著把網絡當作現(xiàn)實、“新聞失實有理”論、被網絡輿論左右三方面的誤區(qū),提出了報道網絡信息的對策,即采訪真實新聞當事人、網絡信息多方驗證后才能報道、不具公共性的網絡事件不予報道。
網絡信息;網絡事件;記者;媒體報道
2009年10月12日,一名自稱家住河北省容城縣名為“閆德利”的女子在其博客等處發(fā)文自曝賣淫并身染艾滋病的經歷,公開了279名“曾與自己發(fā)生性關系的男性手機號碼”和數(shù)百張不雅照片。這些內容和照片迅速被眾多境內外網站轉載,一些媒體記者競相報道,輿論嘩然。15日閆德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她從來沒有開過博客。為證明清白,18日上午,閆德利主動到容城縣疾控中心提出申請做 HIV抗體初篩檢測,中心為她采集的兩份樣本的檢測結果均為HIV抗體陰性。應閆德利的要求,中心工作人員19日陪她去國家疾控中心又做了一次檢測,結果仍為HIV抗體陰性,證實閆德利并沒有感染艾滋病毒。18日,閆德利及其家人來到容城縣賈光派出所報案,反映有人在該縣容城鎮(zhèn)至賈光村道路沿線以及本村街道、自家門前散發(fā)有損其名譽和人格的印刷品,并向警方提供了撿拾到的161頁數(shù)百張圖片,同時反映有人在互聯(lián)網上散布相同內容的圖片和視頻。根據(jù)閆德利及其家人提供的有關證據(jù),經保定市公安局偵查,最終確認閆德利所受遭遇均系閆德利在北京的前男友楊某所為,容城縣公安局民警在北京將楊某抓獲,以涉嫌誹謗罪將其刑事拘留,而據(jù)楊某交代,博客上所謂“嫖客”號碼大部分來自閆德利通訊錄。這起網絡誹謗案件因媒體的不合理報道使當事人的聲譽造成嚴重損害,給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面效果。
網絡信息已經成為新聞媒體重要的新聞來源,網絡信息在這里主要指網民發(fā)布的信息、網絡事件及網絡輿論,閆德利事件正是典型的網絡事件。媒體在閆德利事件的報道中存在不當之處,本人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記者對報道網絡信息存在觀念上的誤區(qū)。
記者對網絡上的信息、事件的報道,影響著公眾的信息接受。閆德利事件中的媒體報道不僅影響人們看什么,而且影響人們怎么想。直接報道網絡信息和道聽途說沒有根本區(qū)別,導致一些新聞的嚴重失實。
閆德利事件中,前期的失實新聞報道引導著輿論的走向。10月14日,南京東方衛(wèi)報實習記者徐楊、記者嵇天在A04“熱辣網事”版以《“艾滋女”開博曝光數(shù)百性接觸者——被曝者鳴冤:這是網絡惡意報復》進行了報道,這是最早對閆德利事件進行報道的新聞媒體。文章大部分直接引用博文內容,記者撥打了近百個號碼后發(fā)現(xiàn)“八成用戶都已停機或關機,接聽者均表示不知情,其中還有號碼的機主是女性”。東方衛(wèi)報在沒有采訪當事人驗證事情是否存在的情況下,僅查詢容城縣確有其人就發(fā)布了這條信息。此后,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媒體類似報道和轉載不斷。這階段的報道基本上都是對博文的直接反映和不能證實事件存在的手機號被曝者的三言兩語。博文本身具有很強的迷惑性,裸照、艾滋病檢測單、全家福、家庭介紹等一應俱全,這讓很多記者相信其真實性。經過媒體的傳播,質疑的態(tài)度也被一些媒體記者丟棄了,許多報道讓人覺得好像確有其事?!熬W絡媒體特別是社區(qū)、論壇由于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把關人,許多信息有賴傳播者自己的把關,而網絡使用者身份異質、素養(yǎng)參差,導致信息雜冗、質量不一,不能保證其真實、客觀、符合社會倫理標準”。[1]閆德利事件就是一件強行公開當事人的隱私并虛構了許多不實內容的事件。從根本上說,閆德利事件中失實報道的出現(xiàn),是記者把網絡當作現(xiàn)實的產物。
“新聞失實有理”論源于美國上世紀“公眾人物理論”,該理論認為記者報道涉及“公眾人物”的新聞時,采取“實際惡意”原則,要求“公眾人物”在指控媒體侵害其名譽權時,必須舉證說明媒體在報道時有“實際惡意”。如果媒體是在沒有“惡意”之下出現(xiàn)的部分失實,則公眾人物應該“容忍”,不應追究媒體責任?!靶侣勈嵱欣怼币胫袊?,出現(xiàn)了很多種“有理”論,如“寬容論”、“效果論”、“需要論”、“來源真實論”?!皩捜菡摗闭J為新聞的時效性就必須容忍報道的部分失實,因為記者無法像一個偵探或警察一樣把整個事件調查清楚再拿來發(fā)表。“效果論”認為批評性新聞或負面新聞的失實造成的損害明顯,而正面報道的部分失實問題不大。“需要論”認為為了宣傳的需要,部分素材的加工是可以的?!皝碓凑鎸嵳摗闭J為只要有真實來源的信息,都是可以報道的事實,如網上信息、轉載報道?!靶侣勈嵱欣怼笔菍π侣務鎸嵭缘囊C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報道中的五個W、一切細節(jié)、數(shù)據(jù)、引語、場景描寫都必須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不能把網絡上存在的信息當作現(xiàn)實中存在的事情,否則就容易導致失實。記者在一定時間內可能無法完全調查清楚,但記者報道的原初事件主體本身必須確實存在,報道的內容必須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客觀發(fā)生的,然后在不斷的報道中,把事件的完全面貌反映出來。閆德利事件中,眾多記者在沒有采訪核實的情況下,一味的追求速度,不采取多方驗證就急于報道一些敏感話題或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有些媒體在報道涉及性、艾滋病的閆德利博客信息時,在標題中大肆渲染。有些媒體以其他媒體的內容為寫作基礎,失實新聞又成為新的失實報道的材料,這些都是“新聞失實有理”論作怪的產物。17日,燕趙都市報記者張娜稱從容城縣調查了解到,容城縣賈光鎮(zhèn)賈光村確有其人,文中提到當?shù)亓鱾饕环N其原男友不滿分手以她的名義開博害她之說,還說采訪了一位村民,但是卻沒有告知其采訪的對象是誰,這樣沒有理由的匿名消息來源,反映了無視新聞真實性作風,是新聞真實性的最大弊病之一。該記者還通過QQ聯(lián)系閆德利,“網上20個QQ自稱閆德利”,這也再一次證明了一些記者把網絡當作了現(xiàn)實。此時記者明明知道可能有假QQ的現(xiàn)象,為了引起受眾對閆德利事件的持續(xù)關注,燕趙都市報記者堂而皇之以虛假信息充斥新聞中,比如報道了其中一個“閆德利”空間中的信息:“我今天連續(xù)遭到了好幾個死亡威脅電話,我也無路可走才到今天這一步的,為了大家能一直關注我,這個空間不再上傳我跟那些男人的照片。我現(xiàn)在連最基本的醫(yī)藥費都沒有了,如果大家有能力,請大家盡可能的幫我一下。農行2284******2410,張鵬飛,過2天我會專門辦一張卡……”[2]新聞工作者應該恪守新聞專業(yè)主義理念,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不應該以是否違法為報道原則,“法律是道義的最低標準,道義是法律的最高目標。任何媒介、新聞工作者,都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的行為不違法,都應該有更高的行為準則?!睂W者李希光曾經這樣評價“媒體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每篇報道不可以缺少核實。但是今天的媒體提供給公眾的信息不是以公眾需要看為標準,而是以讀者和觀眾想要看為標準。只要能抓住讀者的觀眾的眼球,或者能夠搶在第一時間報道,媒體不在乎新聞的核實。結果是,報紙越厚,頻道越多,信息量越大,虛假新聞越多”。[3]在記者不加核實信息真實的情況下,報道比不報道,早報道比搞清楚情況再報道的害處更大。
在報道網絡事件的過程中,記者往往被網絡輿論所左右。10月14日“閆德利”博客曝出279名的“曾與自己發(fā)生過性關系的男性手機號碼”和數(shù)百張不雅照片后,因關系到公眾健康,輿論對“閆德利”及其關注,迅速成為網絡關注的焦點。當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某個新聞事件有看法、生活中遇到難題、利益無法得到表達時,網絡時常成為首選場域,可以說網絡成為接近人們自由表達的理想的公共領域,正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網絡輿論得以產生。新聞評論、輿論質疑、求助信息,揭露不當行為等互聯(lián)網上的信息,對疏導民意,促進問題解決有一定幫助,對新聞事件的評論還可以起到社會排氣閥的作用。記者反映網絡質疑,報道網絡信息,能夠充分發(fā)揮網絡輿論監(jiān)督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釣魚執(zhí)法事件、王帥事件、杭州飆車事件、周久耕事件都是網絡輿論與媒體報道相結合的結果。新聞媒體報道的輿論必須建立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之上,一般來說網絡輿論只是記者報道的參考,通過現(xiàn)實調查驗證信息、澄清事實才是記者的職責所在。由于網絡的高自由度、網民法律意識淡薄,網絡真假難辨,網絡誹謗普遍發(fā)生,而許多網民甘愿淪為看客,“網絡觀光團”、“人肉搜索”的存在為網絡輿論的產生提供了便利。對于網上熱議的與公眾關系密切的網絡虛假信息、網絡誹謗,記者應該通過調查后發(fā)布真實信息,以免人們被錯誤信息誤導,消除負面影響。同時,一些案件的報道中,媒體應避免媒體審判,媒體的責任重點在于報道事實。網絡輿論作為報道內容之一,僅限于對事件存在有理由的質疑并為了挖掘事件本身的真實信息。網絡輿論是為報道事實服務的,記者應挖掘事實,而非為反映輿論而報道意見,事實永遠是第一位的。
一般來說,多質疑、要驗證、重事件是記者報道網絡信息應該遵守的原則。對于網絡的信息,記者應多個心眼,始終懷著質疑的心態(tài),通過采訪事件的相關真實當事人了解情況,多方驗證網絡信息的真實性,不要讓網絡輿論蒙蔽了記者的雙眼。以公眾利益出發(fā),不傳訛,不炒作。本人認為,記者在報道網絡信息時,應遵守以下三點。
記者報道網絡信息的時候,應該找到真實當事人進行采訪。博客作為一種自媒體,在閆德利事件中發(fā)揮了信息源的作用,記者直接反映博客內容即是承認博客主人即是閆德利本人,否則不應直接反映。很明顯,燕趙都市報以QQ聊天方式采訪的對象不是閆德利本人,記者卻信以為真,放大“閆德利”的聲音。由于網絡的匿名性,即使以后實行了實名制,記者也要謹記采訪真實當事人,因為做假產生的條件依然存在。在后一階段的新聞報道中,媒體開始走上正軌,通過電話、實地采訪等方式了解情況,逐步向真相逼近。10月18日,新京報記者孫旭陽了解到警方已傳閆德利回鄉(xiāng),通過電話采訪,閆德利說“網上所有一切都不是真的,公布279個手機號碼的博客不是她寫的。她希望媒體能公正地報道,不要炒作?!敝行戮W以《閆德利否認患艾滋賣淫,家人稱其被前男友陷害》進行了轉載,這可以說是閆德利事件媒體報道的轉折點。重慶晨報記者郎清湘到河北容城采訪閆德利父母,采寫了《男友村內散發(fā)閆德利裸露傳單與博客內容相似》的文字圖片報道,而當天的廣州日報卻仍在報道《艾滋女曝光數(shù)百性接觸者》,內容停留在其他媒體最初報道的階段,沒有對事件進行實地采訪。接下來,中新網、燕趙都市報、重慶晚報、重慶晨報等媒體記者也進行了實地采訪,閆德利表示自己并沒有做過小姐、不雅照片多不是閆本人、QQ號都是別人假冒的、嫌犯是閆德利北京男友,自己從未做過艾滋病毒測試,更不會患有艾滋病。此階段記者基本上是采訪警方、疾控中心、閆德利父母和閆德利本人,符合新聞報道的程序和原則。10月20日,容城警方已成立專案組,對該案件正式立案偵查,閆德利事件進入司法程序。10月23日,新華網河北頻道發(fā)布了記者鞏志宏、曹國廠、孫聞采寫的專訪《“還我清白”:獨家專訪“艾滋女”閆德利》,采訪到了閆德利本人、她的家人、鄰居,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閆德利。
在網絡信息龐雜的環(huán)境下,記者采集信息容易出現(xiàn)報道事件的失實,媒體對博客、論壇、社區(qū)信息的報道與轉載應理性,“網站在刊登、轉載類似消息時要慎重考慮,要有一個評判標準,必須考慮登載這些信息會給個人、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1]在閆德利事件中,一些媒體記者不加懷疑與核實,直接引用博文,把閆德利推向公共輿論的風口浪尖,給閆德利及其家人帶來巨大的精神傷害。
在新聞競爭激烈的今天,盡快報道新聞、爭取獨家新聞能夠反映一個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是記者在報道網絡信息和網絡輿論的時候應該特別注意驗證。目前,一些沒有采訪權的商業(yè)網站經常不負責任的把論壇里的信息采集成新聞,一些新聞記者對網站熱門或置頂信息連最基本的采訪證實都省去了。記者從網上直接找信息并發(fā)布,這是對公眾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是記者的失職。記者要采訪網絡信息的發(fā)布者,即使經過QQ采訪,郵件采訪采訪也時常不靠譜,除非是熟人間的采訪。電話采訪、親臨采訪并通過多方驗證應該成為記者驗證信息的真?zhèn)蔚淖罴咽侄?。東方衛(wèi)報記者在報道時只是單方面的采訪被曝光號碼機主,記者應時常懷有懷疑精神不管你采訪幾個被曝號碼,單方面采訪的結果是真實性難以保證。
新聞炒作是新聞報道策劃的一種變異,是對形式范疇的把握脫離了報道客體的制約,以與報道內容不相稱的形式夸大事物的某些細節(jié),放大事實的某些因素,掩蓋甚至遺忘事實的另一些因素,企圖獲得轟動的社會效果。新聞炒作是傳媒市場化的不良產物,是新聞失實的重要原因之一。閆德利事件前期新聞報道中,媒體突出轟動性因素,而遺忘最本質的真實性因素。記者在報道網絡信息時,首先應考慮網絡信息所反映的事件的存在性和價值性。以賈君鵬火熱網絡為例,這本算不上一個事件,帖子本身沒有反映任何有價值的信息,和公眾的利益也沒有多大聯(lián)系。有些媒體只關注該帖子熱度的表象,只報道輿論的關注,卻忽視事件本身的存在性及其意義之根本。網絡信息十分龐雜,真假難辨,網絡公關公司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網絡推手、網絡炒作的盛行。有網友猜測羅彩霞事件中“挺王倒羅”的聲音可能出自網絡槍手公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原因是這些聲音不關注冒名頂替事件本身卻關心一些與事件無關的話題。所以記者在反映網絡輿論的時候,重在事實,而事實上,羅彩霞事件中大多媒體關注現(xiàn)實中羅彩霞事件本身及案件的進展情況,有些媒體在報道真實社會事實的情況下對“挺王倒羅”網絡輿論的發(fā)起質疑,及時提醒了人們的注意。網絡輿論不一定就是民意,記者需要針對事件本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新聞媒體不應炒作在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發(fā)生的無意義或無公共性的的對象,否則很容易成為網絡推手和虛假信息的傳播助力,中國青年報、南方日報等媒體不但沒有炒作閆德利未經核實的信息,還給予批判評論。
報道網絡信息反映網絡輿論是當今記者日常工作之一,記者應該僅僅把網絡信息、網絡事件、網絡輿論當做現(xiàn)實采訪的線索,而不是簡單的報道對象,否則容易出現(xiàn)失實報道,對于網絡失實信息,記者要及時披露,以免虛假網絡信息誤導受眾??傊?,記者在反映網絡輿論報道網絡事件中始終從公眾的需要、利益出發(fā),不把網絡當做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中多方面驗證網絡信息,報道具有公共性的網絡事件。網絡輿論只是事實,事實才是根本。記者應通過調查反映現(xiàn)實而非直接反映網絡虛擬現(xiàn)實,簡單地說,就是記者應反映現(xiàn)實而非虛擬現(xiàn)實。
[1]“還我清白”:獨家專訪“艾滋女”閆德利[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cus/2009-10/23/content_12296130_3.htm,新華網,2009-10-23.
[2]賈光村確有閆德利其人 容城當?shù)亓鱾髂杏衙懊f[EB/OL].http://yanzhao.yzdsb.com.cn/system/2009/10/17/010183301.shtml.燕趙都市網.2009-10-17.
[3]李希光.新聞的變異[J].新聞與寫作,2005(2).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Journalists Reflecting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Talking from the Reports about the Matter of Yan Deli
HU Zhi-long
(Department of Postgraduate,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By analyzing the media coverage of the event Yan Deli, this paper will point out the three aspects of misunderstanding of journalists reporting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taking the internet as reality, “news untrue right” theory, swayed by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Correspondingly 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reporting internet information: interviewing the real news client, reporting internet information only after verification, no report for the non-public nature internet events.
internet information; internet events; journalists; media reports
G212
A
1009-8135(2010)02-0138-04
2009-11-21
胡志龍(1986-),男,江西泰和人,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化與傳媒研究。
(責任編輯:鄭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