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屏
(1.武漢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2; 2.河海大學 法學院,南京 210098)
中國國際河流爭端解決的困境初探
黃雅屏1,2
(1.武漢大學 法學院,武漢 430072; 2.河海大學 法學院,南京 210098)
國際河流的水資源通過自然越境而打破流域各國領土的完整性與封閉性,國際河流的爭端對于任何一個流域國都是不可避免而又復雜多樣的,如何應對和解決既是一個各主權國家間博弈的過程,也是多種渠道并行不悖的合作過程。就中國國際河流利用和保護所面對的局勢加以探討,提出中國國際河流爭端的求解途徑。
國際河流爭端;水資源;中國;湄公河
國際河流是指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河流,既包括穿過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跨國河流,也包括分隔兩個國家而形成其邊界的邊界河流。*跨境共享淡水資源(transboundary shared fresh water resources,TSFWR)包括貯存于國際河流、湖泊、地下含水層中的淡水資源,有時統(tǒng)稱國際河流水資源,但是本文的國際河流是狹義上的,不包含湖泊和地下含水層的淡水資源??缇车Y源是不可替代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國際河流又是跨境淡水資源中利用率最高的一種。這些國際河流提供著全球60%的淡水,流域面積占陸地面積的一半,是世界上45%人口的家園。*Some 261 river basins in the world-including almost all of the larger rivers and home to about forty-five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are shared by more than one nation.參見文獻[1]。水資源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基礎性自然資源,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fā)展,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社會進步的掣肘因素之一。
20世紀的戰(zhàn)爭主要因石油而起,21世紀的爭端將因對水資源的爭奪而爆發(fā)。這絕非危言聳聽,由于跨界水資源的利益分配常常關系到有關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利益,多數國際河流爭端很難得到有效解決。近年來世界各地跨界水糾紛有增無減,國際河流爭端成為國際社會中矛盾最多、最不穩(wěn)定的領域之一。[2]進入21世紀以來,西方國家特別關注的六大環(huán)境熱點地區(qū)分別是中東約旦河流域、中亞黑海流域、南亞恒河流域、東南亞湄公河流域、北非尼羅河流域、南撒哈拉沙漠地區(qū),其中五大熱點都是與國際河流有關。可見,當今世界,跨界水污染、水資源利用、流域生態(tài)保護是引起國際爭端和糾紛的主要原因。
國際河流中的水“自由”地從一個國家流向另一個國家,跨越了不同的政府疆界,打破了領土的完整性,為有關國家所共享。由河流溝通聯(lián)系的流域盆地是一個獨立的地貌與水文體系,但是兩個或多個國家常位于同一個流域以內,共享同一河流的水資源,這使得國際河流的利用與管理牽涉各國的主權、國際關系、區(qū)域經濟合作、邊界管理、跨境民族社區(qū)的穩(wěn)定、國際合作機構的建設、流域物種的保護、環(huán)境污染、水土流失等多種復雜的綜合問題。國際河流水資源又是隨著氣候和環(huán)境年年變化的,很難在一定的時空尺度內同時滿足多個主權國家多目標的需求,各流域國自然爭端不斷。在水短缺和水需求增加的時期,國家自私的利用國際河流的行為將威脅地區(qū)政治的穩(wěn)定。如果國家間能摒棄國家邊界的限制,將整個流域視為一個整體的角度來思考,則關于諸如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這種國際河流的爭端可能得到解決。但是出于國界的分割和本位利益的考慮,在國際河流開發(fā)的過程中,各流域國都不得不從本國的利益出發(fā),故而存在諸多水事紛爭。界定水權歸屬、制定相關國際協(xié)約、確定爭端的解決機制是合理合作開發(fā)以共享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前提,這些都無法單純依靠一個沿岸國的單邊努力完成,而是取決于沿岸國的積極合作,而沿岸國恰恰有著幾乎矛盾的利益訴求。
“公平”尤其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非常難以達到的,它與主觀判斷有關,與所持的公平標準有關,與評定人有關。從《赫爾辛基規(guī)則》到《國際水道法公約》,傳統(tǒng)的絕對主權觀逐漸被以公平利用原則為核心的有限主權觀所代替。近年來,在國際河流領域淡化或消除國家主權的觀念不斷興起,試圖為綜合流域管理鋪平道路。但是理論與實踐都告訴人們:主權只要沒有消亡,公平只要難以保障,矛盾與沖突就只能求得暫時的緩解。即使在今天,處于下游的沿岸國也經常抱怨上游沿岸國,如敘利亞對于土耳其、巴基斯坦對于印度、埃及對于埃塞俄比亞。近來,中亞某些國家、東南亞某些國家、東北亞某些鄰國對我國在邊疆國際河流上的做法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對。隨著全球性石油短缺和地區(qū)性缺水壓力的逐步增大,不僅某些地區(qū)的緊張局勢險情迭起,整個國際社會也越來越感到壓力的沉重。在非洲、西亞、南亞等地區(qū),水已與地緣政治緊密交織,再過約10年時間,干旱化國家人口壓力將導致出口收入難以支付糧食進口,環(huán)境的壓力將把人類逼到一個歷史關口:要么是戰(zhàn)爭,要么是變革。[3]
我國是世界上國際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僅次于俄羅斯、阿根廷,與智利并列第三。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的國際河流和湖泊主要有42條,其中比較重要的有15條。這15條重要的國際河流中,有12條發(fā)源于中國,且多為世界級大河。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我國國際河流的水量占到我國所有河川水量的27%。這些國際河流水資源的利用影響著我國和16個毗鄰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也影響著我國2.2萬多公里陸疆系統(tǒng)的9省區(qū)132縣市、30個跨境民族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和邊境穩(wěn)定。其中在水資源國際分配、跨境水道系統(tǒng)的合作開發(fā)和協(xié)調管理、界河整治、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跨境污染控制方面,其影響正在日益凸顯。面對國際淡水資源日益緊缺、污染事故頻發(fā)以及日益興起的“中國水威脅論”等情況,既充分合理又合法有據地利用國際河流水資源,有效地解決國際河流的爭端*包括劃界爭議、用水權爭議、航行權爭議、水污染爭議等。,避免摩擦顯得尤其重要,然而中國目前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
1.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國際河流爭端不斷
國際河流已成為中國和印度間的難題。目前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都在高速發(fā)展,但是,這兩個人口較多的國家之間的經濟競爭和邊界糾紛也在引起世界的關注。國際河流的水資源正在成為中國和印度關系的一個關鍵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可能成為兩國間長期爭端的一個問題?,F(xiàn)在,印度和中國都已經是水源緊張的國家。灌溉農田面積不斷擴大,工業(yè)用水越來越多,加上民用用水的增加,已經使兩國長期嚴重缺水。如果兩國對水的需求以目前的速度增長,那么缺水將很快影響兩國的經濟發(fā)展。目前中、印兩國都是糧食出口國,如果缺水,這兩個國家都可能變成糧食進口國,那將大大增加世界糧食市場的壓力。印度的可耕地面積比中國大,但是印度大多數河流的來源都在西藏。我國不論是在流往國外的河流上建壩,抑或建設大規(guī)模的灌溉工程都會引起下游國尤其是印度的反對。近年來,印度政府一直在敦促我國更多地發(fā)布水利建設的信息,增加透明度。2007年,中、印兩國建立了一個聯(lián)合專家機制,其目的是在水利信息方面互動和合作,但是到目前為止,這個機制的作用很小。印度認為,中國方面最危險的設想是把西藏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改道向北,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也是流水最湍急的河流之一。*希臘稱我國設想把雅魯藏布江的江水分流給黃河,緩解中國北方長期嚴重缺水的狀況。2005年出版的《西藏水源挽救中國》一書談的就是雅魯藏布江改道問題。另外,20世紀90年代中國還曾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會議上談到通過“和平核爆炸”的手段來炸開一條地下通道,也是雅魯藏布江改道的設想。當時中國想讓各國簽署的全面禁止核試驗協(xié)議允許這種“和平核爆炸”,但是沒有成功。參見文獻[4]。印度認為此項工程將使印東北部陷入干旱。最近甚至有印度專家撰文稱,為阻止這項計劃,印度將會不惜一戰(zhàn)。但同時印度的“北水南調”工程涉及數十條流向孟加拉國的河流,對此印度卻不予理會。
2.中國缺少技術和法律的支持
國際河流的公平合理利用與管理,影響著我國近1/3國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與接壤國間的國際區(qū)域合作和地區(qū)穩(wěn)定。長期以來,我國專家很少從“國際”角度認識和研究國際河流水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很少考慮其間的國際法問題。國際河流爭端關系到有關國家政治、經濟和環(huán)境方面的重大利益,加上國際河流爭端本身的復雜性、技術性等特征,對我國的水文水利和建設資料等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邊界與分水嶺不一致,使得水資源權益劃分錯綜復雜,而我國各種信息無法公開或難以公開。同時我國在參加國際條約方面采取謹慎的態(tài)度,一般也避免作出任何實質性承諾,穩(wěn)健地以雙邊談判為主要模式推進國際河流問題的解決。為了保障和周邊鄰國的睦鄰友好關系,我國對于西部的國際河流并沒有進行大力開發(fā),雖然國際河流資源在邊疆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基本上仍處在待開發(fā)狀態(tài),與鄰國相比,開發(fā)利用明顯滯后。*我國境內國際河流基本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開發(fā)利用程度非常低,界河有少量開發(fā),入境河流有部分開發(fā),出境河流基本處于天然狀態(tài)。同一河流上,我國開發(fā)利用均遠低于境外。參見陳敏建,王浩,于福亮.中國國際河流問題概況.水問題論壇,2000(4):66-67.作為上游國、缺水國、人口大國卻沒有合理地利用應得的水資源,也沒有在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問題之前,前瞻性地修建水壩,下游國于是“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充沛的水量,且以警惕的態(tài)度對待我國的任何舉動,以各種外交策略保有他們的既得利益。
3.國際形勢不容樂觀
(1)西方“中國水威脅論”。我國在國際舞臺上一直努力保持著值得信賴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但有關“中國威脅論”的國際輿論,以及西方發(fā)達國家不友好的態(tài)度,往往使中國成為眾矢之的。聯(lián)合國專門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在湄公河上游建造一系列的水庫,將對湄公河的未來造成更大的威脅。[5]該報告指出:“中國的計劃極具野心,要在湄公河上游建造8個大規(guī)模的水庫。由于湄公河穿過云南省的高山峽谷,此舉可能對河流構成最大的威脅。”該報告進一步指出,擬議中的水庫計劃可能“改變河流的流量和時間,令水質惡化和喪失生物多樣性”。不過,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馬朝旭說,中國政府對湄公河的發(fā)展和保護給予同等重視。2000年,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道稱,中國將在雅魯藏布江建造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水力發(fā)電廠,印度與孟加拉國勢將面臨嚴重的水源匱乏危機,更重要的是,兩國從此將在水源戰(zhàn)略問題上受到中國的擺布;美國合眾國際社發(fā)表文章稱,未來中國將與印度爆發(fā)水戰(zhàn),“表明中國人只關心自己不在乎別人,對印度來說,這將是一場人為災難”[6]。但直到今天,中國并未在雅魯藏布江上馬任何水利工程,中國水利部的官員也多次強調,盡管中國北方缺水,但政府不會以犧牲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也不會不顧下游國家的安全而開發(fā)水利資源。但世界輿論總是置若罔聞,惡意揣測。
(2)日本高調推進“湄公河外交”。與中國備受指責和“中國水威脅論”愈演愈烈相對應的卻是日本有計劃、有策略、有步驟的步步為營。2008年1月16日,首屆日本與湄公河地區(qū)五國外長會議在東京召開。日本公布了對湄公河地區(qū)總額4000萬美元的經援計劃,并與老撾、柬埔寨達成投資協(xié)定。此前,日報《產經新聞》于新年第一天便在頭版就此事進行預熱報道。日本新一輪“湄公河外交”攻勢高調展開。近年來,日本不斷加大對湄公河地區(qū)國家的外交力度。從2004年起,日本·CLV(柬埔寨、老撾、越南的首字母縮寫)首腦會談和外長會議定期舉行。在2007年1月的“日本·CLV外長會議”上,日本決定邀請“CLV”三國及泰國、緬甸五國外長于東京召開“日本·湄公河外長會議”。這便是2008年1月16日首屆外長會議的由來。從會議的內容及成果可以看出,日本對該地區(qū)的主要外交手段是以經濟援助為先導全面推進湄公河外交,換取政治影響力。日本在東南亞地區(qū)廣泛采用簽訂“經濟合作伙伴協(xié)定”(EPA)的方式,拓展與各國的經濟關系,以謀求建立以日本為主導的地區(qū)經濟秩序。顯然,與湄公河地區(qū)國家間的關系也被納入日本的整個地區(qū)經濟整合計劃中。日本還以文化外交發(fā)揮軟實力。會議將2009年定為“日本·湄公交流年”,為此,日本將推動與該地區(qū)國家間政治對話、經濟、文化、青年交流、觀光等活動項目。日本表示,支持2009年在越南舉辦“日本·湄公河觀光文化節(jié)”,并準備在日本也舉辦“湄公文化節(jié)”。*早在2007年1月舉行的“日本·CLV外長會議”上,日本就提出“日本·湄公河地區(qū)伙伴關系計劃”。該計劃指出了“伙伴關系”的三大支柱:一是促進地區(qū)經濟整合;二是擴大日本對該地區(qū)的投資和貿易;三是合作解決地區(qū)共通問題,形成“共同價值觀”。同時還提出了對應的三項措施:一是增加對湄公河地區(qū)的官方發(fā)展援助(ODA);二是與柬埔寨和老撾簽訂投資協(xié)定;三是召開“日本·湄公河”部長級會議。事實上,2008年召開的首屆“日本·湄公河地區(qū)外長會議”正是該“伙伴關系計劃”的具體化。不難看出,日本對湄公河地區(qū)國家的整體外交戰(zhàn)略已基本成形。日本在整個湄公河外交中獨獨把六大流域國中的中國排除在外,進行所謂的五國外長會議,實際上是將湄公河地區(qū)作為日本實施亞洲戰(zhàn)略的突破口。日本試圖通過對國際河流流域國的運作,達到推進東亞戰(zhàn)略、增強政治影響力、與中國競爭、謀求地區(qū)主導權的目標。*中國在地理上與湄公河地區(qū)國家毗鄰,中國云南省是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經濟合作的成員之一,因此湄公河開發(fā)離不開中國的參與。但日本卻視中國為與其在該地區(qū)爭奪勢力范圍的競爭對手,頻頻出招牽制中國,目的是要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工作,以期削弱中國的影響,并在地區(qū)事務中取得主導地位。參見文獻[7]。
(3)湄公河委員會。實際上,早在1995年下游四國(除了中國和緬甸)就已經成立湄公河委員會(MRC),1999年更是簽訂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合作協(xié)定》,我國作為此河流的發(fā)源國,反而陷入被動。水利部和外交部等中央政府部門一直焦灼于是否加入MRC,也一直在回避加入MRC。下游國想通過MRC拉中國一起制定相關協(xié)議,實際上是想用“國際規(guī)則”來限制我國合理開發(fā)利用西部水資源。如果加入,勢必要作出很多的妥協(xié),因為游戲規(guī)則已經形成,只能使中國境內的流域開發(fā)融入全流域總體規(guī)劃中。加入MRC就意味著境內瀾滄江流域的開發(fā)將或多或少地受到該協(xié)定的約束,而且我國對于加入MRC后將承擔的國際義務和擁有的權利不清。同時我國自身過去對國際河流大多按內河處理,很少有國際角度的研究,研究基礎薄弱,關鍵數據缺乏且不統(tǒng)一,甚至連最基本的流域面積、多年平均出境水量水質等都沒有公開的權威數據,我國外交部門無法與境外國家進行實質性談判。最后境內對于瀾滄江流域沒有一個統(tǒng)一、完整的規(guī)劃方案,基本依靠自由經濟體制,沒有長遠的規(guī)劃,不知道我國的根本利益所在,不利于用外交談判維護國家利益,也不知開發(fā)目標沖突時的取舍。[8]但如果不加入,由于下游國家已經連成一線,我國勢必以寡敵眾,任何水利行動都會遭到下游各國的一致反對,我國對于瀾滄江的開發(fā)幾乎不可能,水資源的利用也會處處掣肘,成為下游規(guī)制上游的典型。*由于我國國家保密的規(guī)定,不得與MRC間進行任何非官方的交往,不得不經外交部門同意和MRC直接聯(lián)系交換材料。由于缺乏信息交流,湄公河流域的下游國家對于我國境內的開發(fā)和環(huán)境污染情況猜疑和誤解較多,而每當我國參加MRC年會時,沒有表決權、發(fā)言權,往往受到下游國家的圍攻,外交上十分被動。參見文獻[8]。實際上,最好的方式是在MRC之外重新建立一個流域組織*中、緬、老、泰、柬、越六國的區(qū)域稱為大湄公河次區(qū)域(Greater Mekong Subregion,簡稱GMS),目前我國很有可能會利用GMS,確立大湄公河次區(qū)域的經濟合作體制,以制衡MRC。,制定上游的游戲規(guī)則,再促使下游國家參加,這樣我國就處于主動的態(tài)勢??上RC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日趨成熟強大,時機已經錯過,我國又長期在少數問題上采取謹慎的“謀定而后動”的穩(wěn)健型外交,往往陷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4.敏感的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連帶影響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已經有156個國家批準和通過了這項協(xié)議。隨著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的召開和電影《2012》的熱播,全球變暖和環(huán)境危機真真切切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中國在這場全球變暖的浩劫中難以幸免,水資源匱乏成為多米諾骨牌效應的第一個。對于中國而言,近年極端氣候事件似乎來得太多、太快了些:從2006年的川渝干旱到2007年的淮河水患,再到2008年的南方冰災和2009年的北方大旱,令人毫無喘息之機。根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是最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之一,其災域之廣、災種之多、災情之重、受災人口之眾,在世界范圍內都少見。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程度不斷加劇,未來中國還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而在氣候災難面前最脆弱的當屬水資源。2010年春天,中國西南5省市區(qū)遭受了歷史罕見的大旱。從干旱到大旱,再到特大干旱,旱魔以驚人的速度無情地肆虐起來。人畜飲水困難,農作物全面枯死,連機場的跑道都出現(xiàn)破損。全球氣候變暖也同樣改變了飲用水和農業(yè)用水的可利用量——已經處于干旱的地區(qū)將變得更加干旱,海平面上升促使咸水流入淡水層,人類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導致的全球氣候變化使冰川消融加劇。這對于本來就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無疑是雪上加霜。在這種非常時期,我國境內國際河流卻基本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我國國際河流開發(fā)嚴重滯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兩條原因必須被提到:一是投入不夠,缺少技術資金支持;二是我國國際河流大多數處在上游,開發(fā)難度較大。要開發(fā)就要解決爭端,而目前卻隨氣候的變化、水資源的匱乏而更加艱難。
5.低碳時代
著有《氣候變化的政治》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前院長安東尼·吉登斯稱,哥本哈根大會盡管已落下帷幕,但它只是個起點,人類將走上“始于哥本哈根的路”,各國的內在、自發(fā)和自愿的行動比一份協(xié)議更加重要。從政府層面上看,中國此次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40%~45%,并把這一指標納入強制性的國民經濟發(fā)展綱要中??梢钥闯觯袊呀浽跍p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作出遠景規(guī)劃,也表明中國政府愿與國際社會一道在減排和遏制全球氣候改變的事業(yè)中共同努力的決心。中國在低碳時代的最大任務仍然是千方百計發(fā)展經濟,在發(fā)展中解決碳排放問題,在發(fā)展中切實實現(xiàn)減排目標。這是中國政府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是個近乎于兩難選擇的命題。所有的難題都指向發(fā)展清潔能源產業(yè),大型水電項目是發(fā)展清潔能源最常見的項目類型。修建大壩的迫切以及一旦大壩申請核證減排量就有可能獲得的相應的補償,各國對于水能的爭搶將使得原本復雜的國際河流爭端變得更加尖銳。
國際河流問題如同全球氣候問題一樣,本應是超越主權的話題,與之相關的必須是全球或區(qū)域意義上的綠色經濟、綠色意識、綠色政治。但它必須由一個個主權國家作出妥協(xié)甚至犧牲,因為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個體利益,有著不同的訴求。這當然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但更是一個呈現(xiàn)各主權國家實力、技術、智慧、氣度與遠見的最佳窗口。就某一條國際河流來說,相關國家之間圍繞其資源、能源、生態(tài)等的討論、博弈將會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而更加具體和激烈。
我國國際河流的開發(fā)和利用一直比較落后甚至很多是空白,一旦涉足,必將面對諸多爭端以及被動因素。很多人認為中國更主動、更積極地有所作為,會引發(fā)更多的“中國威脅論”,但筆者認為“運用國力,維護利益”的提法是符合世界普世價值的,容易得到國際支持。這就是為什么奧巴馬在2009年聯(lián)合國大會上講,“同各位一樣,我的職責是采取符合本國和本國人民利益的行動,我絕不為捍衛(wèi)這些利益而道歉”。他的講話受到了與會者的歡迎而不是反對。[9]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應該有膽識和魄力去承擔更大的國際擔當,維護自身的利益,尤其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利益。
對于國際河流的爭端應該勇于面對,加以解決,而非回避。傳統(tǒng)的方法主要是外交手段,包括簽訂國際條約、參加流域組織機構;第三者介入的手段包括調解、斡旋,借助國際組織調和評判;法律的手段包括依照國際慣例、國際水法,依靠國際法庭、國際仲裁庭等;其實,還應該重視市場交易的手段。我國國內早就有了浙江東陽—義烏水權交易的成功實踐。國際河流的水資源及相應的生態(tài)整體資源等完全可以在流域國之間進行有償的交易和分配,根據對國際河流流域水量的貢獻度、周圍生活人口的需水量等,進行流域整體綜合開發(fā)和管理,將水問題和流域其他資源一起進行多目標權衡協(xié)調交易。計算可利用水量,評估其經濟價值,將其作為商品推向市場,各受益方可以通過水市場進行水權交易,在取得公平合理利用的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也使各國取得互補開發(fā)的最大綜合效益,做到真正的“共享”。所謂“公平”,著名俄羅斯作家安·蘭德認為,“人們都知道公平二字,但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公平其實就是交易的粉飾。什么是交易,兩個需要的交換方式就是交易。什么是需要,本能利益的需求就是需要”。[10]在國際河流初始水權得到明確界定的情況下,水權交易將會出現(xiàn),并將提高水權配置效益。這也不失為一條解決國際河流爭端的途徑。
[1]WOLF A T.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along international waterways[J].Water Policy,1998,1(2):251-252.
[2]李 錚.論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爭端避免與解決機制[C]//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2003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3:37-39.
[3]孫家駒.人、自然、社會關系的世紀性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3-119.
[4]水源中國印度間的安全難題[EB/OL].(2009-08-10)[2010-03-12].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27320&tid=2693111212356446400&ref=commmsgs-pre-topic.
[5]聯(lián)合國報告:中國上游建系列水庫湄公河未來生態(tài)將受威脅[EB/OL].(2009-05-22)[2010-03-07].http://news.tgnet.cn/Detail/200905226452512533/.
[6]印度制造中印水紛爭話題爭奪水資源[EB/OL].(2009-08-20)[2010-02-28].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8-20/095518475082.shtml.
[7]樊小菊.日本高調推進“湄公河外交”[J].國際資料信息,2008(4):12-14.
[8]何大明,馮 彥.國際河流跨境水資源合理利用與協(xié)調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47-149.
[9]閻學通.外交戰(zhàn)略:中國可以有更多的國際擔當[N].國際先驅導報,2009-12-30(4).
[10]百度百科.公平[EB/OL].[2010-02-28].http://baike.baidu.com/view/530421.htm.
PreliminarystudiesontroubleindisputesettlementofinternationalriversofChina
HUANG Ya-ping1,2
(1.School of Law, Wuhan Univ., Wuhan 430072, China; 2.School of Law, Hohai Univ., Nanjing 210098, China)
The water resources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break the basin countries’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closeness through natural cross-border. For any river basin country, the disputes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are inevitable, complex and diverse. How to deal with and solve them are both a game process among sovereign states and a cooperation process of multi-channel parallel.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situations of utilizing and protecting international rivers of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various ways to settle the disputes on the international rivers.
disputes of international rivers; water resources; China; Mekong River
1671-7041(2010)04-0055-05
D993.3
A*
2010-03-29
黃雅屏(1981-),女,南京人,博士研究生,講師;E-mailclarehyp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