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芝
(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重慶 400715)
崔沔卒年考
張曉芝
(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重慶 400715)
關(guān)于崔沔卒年,有兩種不同記載。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記崔沔卒年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而《舊唐書》載崔沔卒年為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在崔沔卒年這一大事上,李華的記載是錯誤的,崔沔的卒年應(yīng)該是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崔沔;卒年;李華
崔沔,字善沖,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對策為天下第一,開元中歷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關(guān)于崔沔的卒年,史書以及相關(guān)文集的記載有相互抵牾之處,《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孝友傳·崔沔》記載,崔沔“[開元]二十七年卒,時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1]4931?!缎绿茣肺摧d其卒年,只言“卒,年六十七,贈禮部尚書,謚曰孝”[2]。而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中說:“[沔]罷州復(fù)職副守,薨于位,時開元二十四年冬,仲月旬有七日,春秋六十七?!盵3]李華所言較《舊唐書》和《新唐書》為詳,且具體為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關(guān)于崔沔的卒年,《舊唐書》的記載與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不同,二者年份相差三年之久,孰是孰非,學(xué)術(shù)界尚未有定論。本文對兩種記載進行考述,以期明確崔沔的卒年。
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記載:“[沔]薨于位,時開元二十四年冬,仲月旬有七日,春秋六十七?!?/p>
此序約作于崔祐甫(崔沔嫡子)代華為校書郎之時,李華與崔祐甫交游,對其家世應(yīng)甚為了解?!顿浂Y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文末對崔沔二子崔成甫、崔祐甫的介紹也頗為細(xì)致,由此可見一斑。又李華撰此文的時間距崔沔辭世不遠(yuǎn),理當(dāng)可靠。然而,查閱各種文獻,只此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一文記載崔沔卒年為開元二十四年。亦即開元二十四年說,只此一條,此孤證也;而有關(guān)崔沔卒于開元二十七年的記載卻多達四條,且具有較強說服力,筆者認(rèn)為李華的記載有誤。
關(guān)于崔沔卒于開元二十七年的記載,共有四則材料,茲述如下:
其一,《舊唐書》卷一百八十八《孝友傳·崔沔》記載崔沔:“[開元]二十七年卒,時年六十七?!盵1]4931
其二,《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jì)》記載:“[開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東都副留守、太子賓客崔沔卒。”[4]
其三,顏真卿《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東都副留守云騎尉贈尚書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銘記》言:“[沔]二十七年冬十一月十有七日寢疾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七?!盵5]
其四,《唐代墓志匯編》之《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公墓志》記曰:“[沔]時年春秋六十有七。嗚呼!以開元廿七年十一月十七日薨于居守之內(nèi)館?!盵6]1800
另外,還有一則材料涉及到崔沔年歲。《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九,《崔沔?zhèn)鳌份d:“[沔]卒,年六十七?!盵2]
崔沔的卒年應(yīng)為開元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理由如下:
開封博物館藏石《有唐尚書左仆射崔孝公之墓》有北海太守江夏李邕撰、潁陽縣丞徐珙書《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公墓志》一篇,墓志明確記載崔沔卒于開元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這一文獻當(dāng)屬可靠。又李邕自稱其為崔沔“故人”,對其身世應(yīng)該極為清楚。邕撰《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公墓志》文末云:“邕十三同學(xué),廿同游,晝連榻于蓬山,夕比燭于書幌,直則為友,道則為師,一剛一柔,厥跡頗異;好文好義,職允攸同。情以久深,心以知盡?!盵6]1800其言之切之真,非故人不能言之。由此看來,李邕對崔沔卒年這一大事,應(yīng)該不會記錯。
墓志中李邕自稱北海太守,據(jù)《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文苑傳》中記載:“[邕]天寶初,為汲郡、北海二太守?!盵7]北海在今山東益都、壽光、昌樂、濰坊、昌邑、高密等地,唐時屬河南道。墓志言:“今哭位淄水,殔日伊川,懸棺惠顧而應(yīng)留,吊馬悲鳴而不及,信運斤質(zhì)死,豈搦管思存。”[6]1800這里的淄水即今之淄河,源出山東萊蕪縣,東北流經(jīng)臨淄東,北上合小清河出海[8]。此河屬臨淄郡,而非北海郡管轄。李邕自稱北海太守,為何此時身在臨淄?此墓志到底作于何時何地?又《新唐書》、《舊唐書》均無明確記載李邕任北海太守的時間,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李邕在其出任北海太守時所經(jīng)歷的一事考證一二。
天寶五載(746年)夏,高適奉李邕召,赴臨淄郡(十月改名濟南郡),途中次平陰,作《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陰亭》一詩,“時邕從孫李之芳自尚書郎出至齊州任職,李邕自北??頃?,憶及故人,馳書汶陽,請高適至濟南聚首(按:濟南當(dāng)時稱歷城)”[9]48?!斗畛瓯焙@钐卣扇讼娜掌疥幫ぁ吩娭醒浴罢l謂整隼旟,翻然憶柴扃,寄書汶陽客,回首平陰亭”[10]164,正是寫的此事。
據(jù)周勛初考證,李邕、高適乃舊識,前曾在滑州相聚,且有文字往還。在歷城,高適作《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鄭太守》詩[10]167,時李白、杜甫亦在歷城,李、杜、高三人于此相聚,李白有《上李邕》詩[11],杜甫有《陪李北海宴歷下亭》[12]36和《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12]38兩首詩。同年秋,高適隨李邕至北???。
據(jù)以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三條信息:
其一,李邕在汲郡太守任期已滿后,由汲郡(今屬河南省,唐時為河北道)出任北海太守,時已經(jīng)在北海任上,因要會李之芳,于是前往歷城(濟南)。
其二,李邕曾在歷城有短暫停留,憶及高適,于是邀高適與其一起前往北???,高適趕往歷城途經(jīng)平陰時,作詩對李邕表示謝意。
其三,在歷城期間,李邕曾與李白、杜甫、高適同游,所謂“北池”,便是指大明湖?!端?jīng)注疏》卷八言:“濼水出歷縣故城西南,……城南對山,其水北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zhèn)群?,此水便成凈池也。池上有客亭?!盵13]隨后,高適就與李邕一起前往北???。
以上三點意在說明李邕任北海太守時曾經(jīng)到過歷城。翻閱《中國歷史地圖集》,我們會發(fā)現(xiàn),李邕去歷城必將經(jīng)過臨淄郡,而淄水則縱穿臨淄郡[8]。所以李邕所作的這篇《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公墓志》當(dāng)是在其出任北??ぬ睾?,到歷城途經(jīng)臨淄郡所作,亦或是從歷城返回北??さ耐局兴?。至于具體是何時所作,我們不妨作進一步的考證。
高適《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中說:“仍憐門下客,不作布衣看。”[10]107《高適詩集編年箋注》系為“天寶元、二年冬所作”[10]107,此系年有誤。此詩是十月所作,周勛初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在《高適年譜》中說:“此時已至十月,陪宴李宅非一遭,仍得李邕青睞,故有‘仍憐’之語。李邕自北海郡赴濟南(歷城)會李之芳,勢不能延至十月,前后合觀,知高適于初秋隨李邕至北???。此詩當(dāng)作于旅居北海時?!盵9]49因而李邕作此墓志的時間最晚當(dāng)是在天寶五載(746年)秋,地點即是墓志所言之“淄水”,即臨淄郡。
這里補充三點:
其一,高適在赴北海途中作《途中寄徐錄事》(徐錄事即徐晶)一詩,旅居北海時又作《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一詩,此兩首詩可作為對上述材料的補充。
其二,李邕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書,尤長以行楷寫碑,取法王羲之、王獻之而自具面目。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持金帛往求其文。李邕既是崔沔故交,用其所長,為老朋友撰寫墓志當(dāng)是情理之中,所言之事也當(dāng)屬真實。
其三,李邕所作《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公墓志》說“初,孝公之薨也,以開元廿九年十二月廿九日權(quán)窆于邙山”[6]1799,開元廿九年為公元741年,而此篇墓志銘作于天寶五載(746年)秋,也是合理。
河南千唐志齋藏石《有唐盧夫人墓志》,志高71厘米,寬72.5厘米,28行,每行28字,正書,撰者為“叔太子賓客崔孝公(沔)”。崔沔自稱“叔”,是因為志文所言之盧夫人,乃是崔沔之兄崔渾的妻子。志文曰:“[盧氏]以開元廿三年六月五日遘疾,終于少子夷甫所蒞河北縣之官舍,春秋五十有六?!盵14]盧夫人辭世之后,當(dāng)就近安葬,后“以開元二十五年八日權(quán)窆于河南萬安山北原,叔太子賓客崔孝公為志”[14]。該墓志清楚記載盧氏于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五日辭世,二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盧夫人之后人將其棺木移于河南萬安山北原安葬,此時崔沔為其作志文一篇,以示悼念。
至此,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即開元二十五年崔沔尚在人世,時任太子賓客之職。然而崔沔任太子賓客的時間,《新唐書》、《舊唐書》均無明確記載。據(jù)《舊唐書》所說,崔沔“開元七年,為太子左庶子。母卒,哀毀逾禮,常于廬前受吊,賓客未嘗至于靈座之室……中書令張說數(shù)稱薦之。服闋,拜中書侍郎”[1]4928。后因其性情耿直,與時任中書令的張說不合,出魏州刺史。又因“奏課第一”,而“征還朝廷,分掌吏部十銓事,以清直,任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1]4928。
綜合上述所言,崔沔任太子賓客之職當(dāng)是開元末的幾年。又《全唐詩》卷二七三言,沔開元中歷秘書監(jiān)、太子賓客[15]2768。開元長達29年之久,開元二十五年為公元739年,根據(jù)唐代官制之任期,崔沔所任太子賓客當(dāng)在開元二十五年之前一二年。也就是說開元二十五年,崔沔剛出任太子賓客不久。而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記載崔沔于開元二十四年冬仲月旬有七日辭世。但是開元二十五年崔沔還在為其兄崔渾之妻盧氏撰寫墓志,可見李華所說崔沔卒年當(dāng)為誤記。
《舊唐書》記載崔沔議“加籩豆增服紀(jì)”之事在開元二十四年,詳細(xì)記錄了此事之原委及最后處理結(jié)果。而崔沔也因此名聲大振,此后,因“沔既善禮經(jīng)”,“朝廷毎有疑議,皆取決焉”[1]4931。所謂“毎有疑議,皆取決焉”,也正說明接下來的時間,崔沔還參與了有關(guān)“禮”的其他事項。所以《舊唐書》載其卒年為開元二十七年,當(dāng)屬可靠。又《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jì)》記載:“[開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東都副留守、太子賓客崔沔卒,以益州司馬章仇兼瓊權(quán)劍南節(jié)度等使?!庇涊d更為詳盡,且前后一致。而《新唐書》在記載“加籩豆增服紀(jì)”一事,并未載其年份,崔沔之卒年亦略去不記?!杜f唐書》之編纂,雖存在很多不周全的地方,然其記錄的史實卻值得參考?!度莆摹肪矶呷写捭妗都踊e豆增服紀(jì)議》一文[15]2770,其中所言與《舊唐書》所言大同,可茲參閱。
綜上,崔沔年六十七卒,按此推算,崔沔當(dāng)生于公元673年,即唐高宗咸亨四年。崔沔的卒年應(yīng)定于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1] 劉昫.孝友傳[C] // 劉昫.舊唐書: 第15冊.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2] 歐陽修, 宋祁.崔沔?zhèn)鱗C] // 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 第14冊.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4478.
[3] 李華.贈禮部尚書孝公崔沔集序[C] // 蕭穎士, 李華.蕭茂挺文集 李遐叔文集.影印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11.
[4] 劉昫.玄宗本紀(jì)[C] // 劉昫.舊唐書: 第1冊.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212.
[5] 顏真卿.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東都副留守云騎尉贈尚書左仆射博陵崔孝公宅陋室銘記[C] // 顏真卿.顏魯公集.影印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91.
[6] 李邕.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仆射崔公墓志[C] // 周紹良, 趙超.唐代墓志匯編: 下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7] 劉昫.文苑傳[C] // 劉昫.舊唐書: 第15冊.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5043.
[8] 中國歷史地圖集編輯組.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5冊[M].上海: 中華地圖學(xué)社, 1975: 61-62.
[9] 周勛初.高適年譜[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10] 高適.高適詩集編年箋注[M].劉開揚, 箋注.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11] 李白.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 第3冊[M].詹瑛.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6: 1364.
[12] 杜甫.杜詩詳注: 第1冊[M].仇兆鰲, 注.北京: 中華書局, 1979.
[13] 酈道元.水經(jīng)注疏: 上冊[M].楊守敬, 熊會貞, 疏.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9: 745.
[14]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河南省洛陽地區(qū)文物管理所.千唐志齋藏志: 下冊[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935.
[15] 崔沔.加籩豆增服紀(jì)議[C] // 董誥.全唐文: 第3冊.影印本.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Study on Cui Mian’s Death Year
ZHANG Xiaozhi
(School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400715)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records on Cui Mian’s death year.InPreface to Filial Man–Cui Mian,Minister of Ministry of Rites, Li Hua believed that Cui Mian died in the 24th year of Kaiyuan (736 AD).While inOld Book of Tang Dynasty, the 27th year of Kaiyuan (739 AD) was recorded as Cui Mian’s death year.Study showed that Li Hua’s record of Cui Mian’s death year is not accurate.Cui Mian’s death year should be the 27th year of Kaiyuan (739 AD).
Cui Mian; Death Year; Li Hua
K825
A
1674-3555(2010)05-0112-05
10.3875/j.issn.1674-3555.2010.05.01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0-03-13
張曉芝(1985- ),男,山東蓬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