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紅,李 軍
近幾十年來,大量研究者開始關注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系。由于研究者們選擇的研究對象、所用實驗范式、刺激材料和刺激呈現(xiàn)的時間不同而導致研究并沒有形成一致的結論。有的研究認為,只有某些特殊的威脅性信息會引起注意偏向[6,7,16],也有的研究認為,只要是普通威脅性信息就會引起焦慮者的注意偏向[3,13]。注意偏向究竟是由各種類型的情緒刺激引起,還是只由負性刺激引起,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焦慮個體只對負性情緒信息存在注意偏向[10,14,17-19,21]。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焦慮個體不僅對負性刺激表現(xiàn)出注意偏向,而且高焦慮與低焦慮個體的注意偏向存在不同的趨勢,與正常人比較,焦慮者對負性信息有更多的注意傾向,而正常人則對正性或中性信息有更多的注意傾向[1,11,12,22],甚至一部分研究并未觀察到對正、負性刺激的加工存在差異[8,9]。在以運動員群體為實驗對象的研究(張力為,2000)中發(fā)現(xiàn),高競賽特質(zhì)焦慮的運動員具有較少關注積極性信息和較多關注威脅性信息的注意傾向;而低競賽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具有較多關注積極性信息和較少關注威脅性信息的注意傾向。然而,在2003年張力為再次以優(yōu)秀運動員為實驗對象探討注意偏向與賽前情緒的關系,結果卻發(fā)現(xiàn),積極、消極和關系三類詞匯的探點反應時與自信、軀體焦慮、個體失敗焦慮和社會期待焦慮之間均無顯著的相關關系,分析認為,出現(xiàn)該結果的原因是運動員的文化程度影響了他們對刺激材料的理解[11]。在探討注意偏向的原因中,注意成分理論認為,焦慮者對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是由于這些信息影響了注意的某種成分。Fox(2002)等[15,25]在一系列實驗中探討了對威脅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的作用機制,認為可能存在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在最初的定向中,注意被吸引到威脅相關刺激的位置;另一種解釋是,威脅相關的刺激影響了注意維持的時間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這些刺激上停留時間較長,并用返回抑制范式驗證了第2種解釋,提出了威脅性刺激的呈現(xiàn)可能影響了焦慮者的注意解除的觀點。這一觀點得到部分研究者的支持[2,4,5,24],但也有研究者收集了各種注意成分的腦電活動時間相關電位(ERP)的數(shù)據(jù)卻是支持第一種解釋。究竟不同特質(zhì)焦慮水平的運動員對情緒信息是否存在注意偏向呢?如果存在注意偏向,其背后隱藏的機制又是什么?是一種注意定向還是一種注意解除困難?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證實。探討以上問題,可以深入地理解焦慮個體注意偏向的本質(zhì),有利于完善認知與情緒障礙關系;對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可以作為焦慮障礙治療效果的敏感指標,為有效指導運動員焦慮癥的預防和對臨床焦慮癥的抗焦慮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本研究試圖以負性、正性情緒詞和中性詞為刺激材料,采用點探測和線索靶子兩個實驗任務,探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偏向特點及其作用機制。
2.1 研究目的
通過點探測任務,探討不同特質(zhì)焦慮水平的運動員對不同情緒信息的空間注意加工特點。
2.2 研究假設
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有注意偏向,低焦慮運動員對正性情緒信息有注意偏向。
2.3 方法
2.3.1 被試
采用Spielberger編制的狀態(tài)-特質(zhì)焦慮量表(STA I)中的特質(zhì)焦慮問卷對體育學院約600名在校學生進行篩選,根據(jù)特質(zhì)焦慮分數(shù),選出分數(shù)高于55分(高分組)和分數(shù)低于35分(低分組)的學生。3個月后再次用STA I中的特質(zhì)焦慮問卷和 Marlowe-Crowne的社會期望量表對第1次篩選出的學生進行測量。根據(jù)被調(diào)查者在特質(zhì)焦慮問卷上第2次調(diào)查的分數(shù)與第1次調(diào)查的分數(shù)進行比較,剔除前、后兩次測量分數(shù)之差大于3分和社會期望量表分數(shù)大于15分的學生(社會期望量表高分表示特質(zhì)焦慮量表得分無效),在以上被篩選出的學生中最后選取特質(zhì)焦慮高分組(男10,女6)和特質(zhì)焦慮低分組(男11,女5)各16名作為實驗被試,其年齡分別為22.14±2.35歲和21.86 ±2.53歲;其特質(zhì)焦慮分分別為32±2.86和57±1.47分。t檢驗結果表明,兩組被試的焦慮特質(zhì)得分差異顯著(t=60.32,P=0.000)。所有被試的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逐個完成實驗,實驗后獲得報酬。
2.3.2 實驗設計
采用2(特質(zhì)焦慮水平)×2(詞語類型)×2(探測位置)三因素混合設計。其中,焦慮水平為組間因素,分為特質(zhì)焦慮高分組和特質(zhì)焦慮低分組兩個水平;詞語類型為組內(nèi)因素,分為負性情緒詞、正性情緒詞兩個水平;探測位置為組內(nèi)因素,分為同側位置(探測刺激出現(xiàn)在情緒詞同側)和異側位置(探測刺激出現(xiàn)在情緒詞異側)。因變量為被試的反應時和反應錯誤率。
2.3.3 實驗材料與儀器
對部分體育學院在校學生發(fā)放開放式調(diào)查問卷,要求每位學生根據(jù)自身的運動訓練和比賽經(jīng)歷單獨寫出與體育運動相關的10個正性情緒詞(獲勝、敏捷和精彩等)和10個負性情緒詞(受傷、失誤和犯規(guī)等),這些詞均是兩字詞。篩選出頻率較高且與體育運動密切相關的正性、負性情緒詞,并由10位心理學系研究生根據(jù)這些情緒詞和從《現(xiàn)代漢語頻率詞典》挑出的中性詞(電腦、書本和茶杯等兩字詞)的情緒效價在9點量表上加以評定(1=極負效價,5=中性,9=極正效價),根據(jù)評定結果,從中挑出22個負性情緒詞、22個正性情緒詞和44個中性詞。所有負性情緒詞的評定分數(shù)均在3.0分以下,所有中性詞的評定分數(shù)在4.8~5.2之間,所有正性情緒詞的評定分數(shù)均在7以上,配成負性情緒-中性詞對和正性情緒-中性詞對各22個,每個情緒詞與中性詞對中兩個詞匯的評定分數(shù)差異均在2.0以上。刺激畫面包括一個白色固定點“+”(長和高均為1 cm)、一個左右排列的白色詞對(每個詞的長為 2 cm,高為 1 cm,詞對相距 4 cm)和一個探測刺激——白色圓形亮點(直徑為1 cm)。固定點“+”出現(xiàn)在屏幕中央,詞對對稱出現(xiàn)在固定點“+”的兩側,探測刺激出現(xiàn)在詞語位置的中央,實驗在一臺12 in.便攜式計算機上進行,記錄實驗反應正誤和反應時。
2.3.4 實驗程序
實驗開始時,計算機屏幕背景為黑色。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現(xiàn)一個白色固定點“+”,持續(xù)500 ms,要求被試注視固定點。白色固定點“+”消失的同時,在屏幕的左右方出現(xiàn)一對詞語,持續(xù)500 ms。詞對消失的同時,在出現(xiàn)過兩個詞語的任一位置上呈現(xiàn)一個白色圓形亮點,持續(xù)時間為從出現(xiàn)到被試按鍵反應。實驗要求被試看到白色圓形亮點后迅速按鍵反應,若白色圓形亮點出現(xiàn)在左邊詞語的位置,則被試用左手食指按鍵盤的“Z”;若白色圓形亮點出現(xiàn)右邊詞語的位置則用右手的食指按“/”。要求被試的反應既快又準確。被試按鍵反應后進入下一個試驗流程。若白色圓形亮點出現(xiàn)前出現(xiàn)按鍵反應,計算機會發(fā)出錯誤反應的警告聲。若出現(xiàn)捕捉試驗,刺激畫面在2 000 ms后消失,自動進入下一個試驗流程。
在點探測任務中,負性情緒-中性詞對、正性情緒-中性詞對各22個,每個詞對呈現(xiàn)2次,其中,探測刺激1次出現(xiàn)在情緒詞位置,1次出現(xiàn)在中性詞位置。捕捉試驗(只出現(xiàn)白色固定點和白色詞對,不出現(xiàn)探測刺激)28次,隨機分布在點探測任務中,點探測任務共計106次。不同詞性出現(xiàn)在固定點“+”左右兩側以及不同詞對呈現(xiàn)的順序隨機化。實驗分為兩組,每組53次,組間休息2 min。在正式點探測任務之前有20次練習,整個實驗持續(xù)約10 min。
2.4 結果
對被試的反應錯誤率和反應時分別進行統(tǒng)計。每一個被試的平均錯誤率低于2%,因而不對錯誤率進行分析。剔除平均值±3個標準差以外的反應時數(shù)據(jù),求出在不同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和注意偏向分(表1)。
表1 本研究不同特質(zhì)焦慮水平運動員對不同情緒詞的反應時和注意偏向分一覽表 (X±SD,ms)
對反應時數(shù)據(jù)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詞語類型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0)=1.69,P=0.203;探測位置主效應顯著,F(xiàn)(1,30)=4.25,P=0.048,異側位置的反應時(345.75 ms)長于同側位置的反應時(338.22 ms);特質(zhì)焦慮水平的主效應不顯著,F(xiàn)(1,30)=0.11,P= 0.743;詞語類型與特質(zhì)焦慮水平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30) =17.62,P=0.000;探測位置與特質(zhì)焦慮水平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30)=15.74,P=0.000;詞語類型與探測位置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30)=7.23,P=0.012;詞語類型×探測位置×特質(zhì)焦慮水平交互作用顯著,F(xiàn)(1,30)=8.29,P =0.007。
對詞語類型×探測位置×特質(zhì)焦慮水平交互作用的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特質(zhì)焦慮低分組對負性情緒詞和正性情緒詞的不同探測位置上的反應時無顯著性差異;特質(zhì)焦慮高分組對負性情緒詞的不同探測位置上的反應時具有顯著性差異,異側位置上的反應時(359.90 ms)長于同側位置上的反應時(324.88 ms),對正性情緒詞的不同探測位置上的反應時無顯著性差異。
以上實驗結果表明,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詞敏感,出現(xiàn)了注意偏向,而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正性情緒詞和負性情緒詞均不敏感,均沒有注意偏向。
3.1 研究目的
基于實驗1的研究結果,通過線索靶子任務,探討不同焦慮水平運動員注意偏向的作用機制,即是否存在注意的解除困難。
3.2 研究假設
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在無效線索情況下,對以負性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長于中性情緒詞和正性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出現(xiàn)注意解除困難;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在無效線索情況下,對以3種類型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均無顯著性差異,因而不出現(xiàn)注意解除困難。
中國鐵路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有近百年歷史,在我國幅員遼闊、內(nèi)陸深廣、城市發(fā)展及人口資源分布不平衡的情況下,鐵路運輸長期以來在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然而隨著城市空間拓展與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越來越多的鐵路外遷改線。鐵路走廊逐步轉(zhuǎn)變?yōu)槌鞘械南麡O空間,國內(nèi)外學者針對廢棄鐵路再利用進行了多種研究與嘗試,典型的包括紐約高線公園、天津之鏈等。但目前研究仍主要集中于鐵路自身空間再利用上,對于沿線交通優(yōu)化未做系統(tǒng)探討。南京計劃“十三五”期間對古雄—滄波門站約27km路線進行外遷,本文將以此為例探討廢棄鐵路沿線地區(qū)交通優(yōu)化策略與方法,以期修復城市空間的同時,也進一步縫合沿線城市交通系統(tǒng)。
3.3 方法
3.3.1 被試
被試選取方法同實驗1,實驗2的被試沒有參加過實驗1。特質(zhì)焦慮高分組(男9,女7)和特質(zhì)焦慮低分組(男11,女5)各16人,其年齡分別為22.55±2.24歲和22.36 ±2.46歲;其特質(zhì)焦慮分分別為32±2.27歲和57±1.68分。t檢驗結果表明,兩組被試的特質(zhì)焦慮得分差異顯著(t=51.44,P=0.000)。所有被試的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逐個完成實驗,實驗后獲得報酬。
3.3.2 實驗設計
采用2(特質(zhì)焦慮水平)×3(詞語類型)×2(線索類型)三因素混合設計。其中,特質(zhì)焦慮水平為組間因素,分為特質(zhì)焦慮高分組和特質(zhì)焦慮低分組兩個水平;詞語類型和線索類型為組內(nèi)因素,詞語類型分為負性情緒詞、中性詞和正性情緒詞3個水平。線索類型分為有效線索和無效線索兩個水平,因變量為被試的反應時和反應錯誤率。
3.3.3 實驗材料與儀器
詞語的選取程序和實驗儀器同實驗一。負性情緒詞、正性情緒詞和中性詞各22個。刺激畫面包括一個固定點“+”和兩個矩形框(“+”的長和高均為1 cm,矩形框的寬和高分別為2.5 cm和1.5 cm)、一個詞語(長為2 cm和高為1 cm)以及一個靶子“*”(長和高均為1 cm),記錄實驗反應時和反應錯誤率。
實驗開始時,計算機屏幕背景為白色。首先,在屏幕中間同時出現(xiàn)一個固定點“+”和兩個矩形框(兩個矩形框在“+”的左右兩側對稱出現(xiàn)),持續(xù)1 000 ms。然后,其中一個矩形框中出現(xiàn)一個詞語(線索),持續(xù)500 ms。詞語消失的同時,在出現(xiàn)過詞語的矩形框中(有效線索位置)或者是沒有出現(xiàn)詞語的矩形框中(無效線索位置)出現(xiàn)靶子“*”,持續(xù)時間為從出現(xiàn)到被試按鍵反應,要求被試迅速按鍵反應。若是靶子“*”出現(xiàn)在左邊則用左食指按鍵盤的“Z”反應;若靶子“*”出現(xiàn)在右邊則用右食指按“/”反應。要求被試反應既快又準確。此實驗任務中還存在矩形框中不出現(xiàn)詞語而直接出現(xiàn)靶子“*”的情況(無線索的捕捉試驗),此時也是按照前面的要求進行按鍵反應。被試按鍵反應后進入下一個試驗流程。若在靶子“*”出現(xiàn)前出現(xiàn)按鍵反應,計算機會發(fā)出錯誤反應的警告聲。
實驗中負性情緒詞、中性詞和正性情緒詞各出現(xiàn)44次,以各類詞語為線索的靶子出現(xiàn)在線索化位置和非線索化位置各22次。28次捕捉試驗(先出現(xiàn)方框和注視點,不出現(xiàn)詞語,最后出現(xiàn)靶子)隨機分布在整個實驗中。整個實驗共160次試驗。各種類型的詞語呈現(xiàn)在左、右兩個矩形框的位置各半,詞語和靶子“*”的呈現(xiàn)順序隨機化。整個實驗為兩組,每組80次,組間休息2 min。正式實驗開始之前有20次練習,整個實驗持續(xù)約15 min。
3.4 結果
對被試的反應錯誤率和反應時分別進行統(tǒng)計。每一個被試的平均錯誤率低于2%,因而,不對錯誤率進行分析。剔除平均值±3個標準差以外的反應時數(shù)據(jù),求出在不同實驗條件下的反應時(表2)。
表2 本研究不同特質(zhì)焦慮水平運動員在不同線索和詞語類型下的反應時一覽表 (X±SD,ms)
對反應時數(shù)據(jù)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線索類型主效應顯著,F(xiàn)(1,30)=34.20,P=0.000,有效線索位置的靶子反應時362 ms)長于無效線索位置的靶子反應時(324 ms);詞語類型主效應不顯著 F(2,60)=2.16, P=0.124;特質(zhì)焦慮水平主效應顯著,F(xiàn)(1,30)=8.48,P =0.003,特質(zhì)焦慮高分組的反應時(348 ms)長于特質(zhì)焦慮低分組的反應時(334 ms);特質(zhì)焦慮水平與詞語類型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60)=11.29,P=0.000;特質(zhì)焦慮水平與線索類型交互作用不顯著,F(xiàn)(1,30)=0.805,P= 0.377;詞語類型與線索類型顯著,F(xiàn)(2,60)=4.392,P= 0.017;特質(zhì)焦慮水平×詞語類型×線索類型交互作用,F(xiàn) (2,60)=5.46,P=0.007。
對特質(zhì)焦慮水平×詞語類型×線索類型交互作用的進一步分析表明,低焦慮組在有效和無效線索情況下,對3種類型的詞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沒有顯著性差異;高焦慮組在有效線索下對靶子的反應時無顯著性差異,但在無效線索下以負性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與中性詞和正性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有顯著性差異,其反應時之差分別為23.25 ms和24.41 ms,以中性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與正性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無顯著性差異(表3)。
表3 本研究不同特質(zhì)焦慮水平運動員在有效和無效線索情況下不同詞語類型反應時差異比較一覽表 (m s)
以上實驗結果表明,在有效線索情況下,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和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各自對3種詞語的反應時沒有顯著性差異,不存在注意的定向;在無效線索情況下,高特質(zhì)焦慮對負性情緒詞語顯著長于正性情緒詞和中性詞,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鎖定在負性情緒信息中而難以轉(zhuǎn)移出來,是一種注意的解除困難。
4.1 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注意偏向的特點
不同的實驗范式條件下,個體對威脅性信息的加工代表了注意在不同方面的特點。點探測實驗范式主要體現(xiàn)情緒信息對注意資源空間分配的影響,其原理是當被試的注意在視覺區(qū)域,被試對該區(qū)域或附近的探測刺激(靶子)的反應時短,對于遠離該區(qū)域或附近的探測刺激(靶子)的反應時長。如果特質(zhì)焦慮個體對某種類型情緒刺激有注意偏向,那么,他們對探測刺激出現(xiàn)在這種情緒刺激位置附近的反應時比出現(xiàn)在其他類型情緒刺激附近的反應時短。本實驗采用點探測任務發(fā)現(xiàn),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詞附近的靶子反應時明顯短于中性詞附近的靶子反應時,而對正性情緒詞與中性詞附近的靶子反應時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表現(xiàn)出對負性情緒信息更加敏感,出現(xiàn)了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而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兩種情緒詞附近的靶子反應時與對中性詞附近靶子的反應時均無顯著性差異,沒有出現(xiàn)注意偏向。實驗結果與預期假設不完全一致,但與以非運動員群體為實驗對象被試的大多數(shù)研究結果[3,13,17]基本一致,而與以同類群體(運動員)為實驗被試的研究結果不太一致[8,11]。張力為(2000)[11]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高、低競賽焦慮運動員對正性情緒詞和負性情緒詞的均具有注意偏向的趨勢,而本研究只發(fā)現(xiàn)了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對負性情緒詞的注意偏向。至于高、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均沒有對正性情緒詞產(chǎn)生注意偏向,從進化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正性刺激對人沒有任何危害,因此,人們對正性刺激不如負性刺激敏感。目前,對正性情緒信息有注意偏向的研究依據(jù)為數(shù)不多,今后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解釋。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結果與張力為在 2003年的研究[8]大相徑庭。張力為(2003)同樣采用點探測任務對高水平運動員進行測試,發(fā)現(xiàn)積極、消極和關系詞匯的探點反應時與自信、軀體焦慮、個體失敗焦慮和社會期待焦慮之間均無顯著性關系,并認為出現(xiàn)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試大多數(shù)是優(yōu)秀運動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文化教育的時間往往不多,對文字的理解往往不夠充分,因此,對呈現(xiàn)給他們的文字沒有能夠引起足夠的反應。本實驗的被試是大學生運動員,本身文化程度較高,并且,實驗任務的刺激材料是由被試群體根據(jù)自身訓練和比賽的經(jīng)歷親自寫出并通過一定程序篩選的,不存在被試對刺激材料理解障礙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認為,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尤其對與其訓練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負性情緒信息存在注意偏向的證據(jù)還是比較可靠的。
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對威脅性信息存在選擇注意的偏好和對威脅性信息的警覺有利于個體探查出潛在威脅,在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有利于保護自身免受傷害并有效躲避危險。因此,所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個體都應該對威脅性信息趨近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注意方式。與體育運動相關的負性情緒詞(受傷、犯規(guī)、失敗和責備等)往往包含某種威脅性信息,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采取回避的注意方式似乎不大符合進化論的觀點。然而, Mathew s和Maekintosh[23]焦慮認知模型闡明了高焦慮個體比正常個體優(yōu)先加工一些威脅性信息的機制。認為焦慮個體的認知加工系統(tǒng)中可能存在一個威脅性評估系統(tǒng),而這個評估系統(tǒng)決定了他們的認知加工和行動的資源分配。如果一個信息被焦慮個體認為有較高的威脅值,評估系統(tǒng)自動打斷正在進行的活動,把加工資源分配給威脅信息,這使得他們能迅速偵查和分配資源給威脅信息,并且,該系統(tǒng)對于信息的威脅性評估有一個閾限,如果威脅性信息超過了這個閾限,焦慮個體就會優(yōu)先加工這個信息。如果威脅性信息沒有超過這個閾限,他們就不會對威脅性信息過于關注或直接忽略威脅性信息。根據(jù) Mathew s和Maekintosh焦慮認知模型進行解釋認為,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威脅性評估系統(tǒng)可能比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有更低的閾限值,從而使得他們比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優(yōu)先注意該類信息或更具有敏感性,表現(xiàn)出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僅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高焦慮特質(zhì)運動員這種注意偏好有利于及時察覺生活環(huán)境中威脅生存安全的事件,似乎具有一定的生存適應意義,然而,高焦慮特質(zhì)運動員對這些威脅性信息過于敏感,導致他們更容易將一些不相干或無關緊要的生活事件評價為威脅性事件,更多注意它們而難以回避,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可能很容易引發(fā)更多的焦慮情緒,這種易發(fā)性的焦慮情緒可能反過來又導致高焦慮運動員更容易去關注那些威脅性信息,以致于他們陷入了“對負性情緒信息敏感性-焦慮情緒的易發(fā)性”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嚴重干擾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工作生活。至于認知加工偏向與焦慮易感性二者之間究竟誰是因誰是果抑或互為因果關系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4.2 注意偏向的作用機制
注意具有定向、維持、解除、轉(zhuǎn)移等多種成分,至少包含兩種機制:對相關信息的選擇、激活和對未被選擇的無關刺激的主動抑制。在很多注意實驗中可以看到兩種機制的作用,但是注意偏向究竟反映了注意中的哪種成分尚存在爭論。研究者們多采用點探測任務范式研究焦慮個體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但是采用點探測范式很難進一步明確焦慮個體注意偏向的實質(zhì)。在解決探測偵察任務測量了哪種注意成分這一問題上,線索靶子任務被認為是有效的實驗范式,反映了負性情緒信息對注意轉(zhuǎn)移的影響,采用這一實驗范式可以明確焦慮個體對威脅信息的注意偏向的實質(zhì)。通過分別比較在有效線索位置或無效線索位置上各種類型刺激的反應時就可以確定對各種類型信息的注意偏向究竟是注意的定向還是注意的解除。如果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詞的注意偏向是一種注意的解除困難,那么,在線索無效時,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詞線索(相對于正性和中性線索)提示下的靶子反應時長。如果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是一種注意的定向,那么,只有在線索位置才會出現(xiàn)注意偏向。雖然實驗1的結果顯示,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優(yōu)先加工負性刺激,能夠明確他們對負性情緒信息具有注意偏向的特點,但是這種注意偏向究竟是一種注意的定向還是一種注意的解除困難呢?實驗2的結果顯示,在有效線索情況下,無論是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還是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以三類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出現(xiàn)注意偏向,說明在實驗1的點探測任務中,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不是一種注意的定向;在無效線索情況下,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以3種類型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而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以負性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長于中性情緒詞和正性情緒詞為線索的靶子反應時,說明對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存在注意解除困難,實驗結果與預期假設一致,并支持了 Fox(2002)[25]所提出的威脅性刺激影響焦慮者的注意解除的觀點,也與Stormark(1996)[24]等人和 Yiend等人(2001)[23]的研究結果相吻合。該實驗結果表明,情緒信息的正負效價會影響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抑制功能,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難可能是其執(zhí)行抑制功能較弱所引起。根據(jù) Fox(2002)[25]對注意偏向機制所作的第2種解釋,負性情緒信息延長了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維持時間,影響了對該信息的注意解除能力。高焦慮運動員一旦將注意資源投入到負性情緒刺激上,更容易將注意資源鎖定其中,導致注意滯留在該類刺激上的時間較長而較難從中轉(zhuǎn)移出來,因而延長了無效線索位置上的靶子反應時間。而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通常采取回避的注意方式,不至于將注意鎖定在這些信息上,能夠很快地將注意從中擺脫出來,因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通常能夠有效地消除那些負性事件所帶來的情緒影響而不會輕易被它們所困擾。隨著焦慮程度的提高,焦慮運動員越容易受到負性事件困擾,尤其焦慮情緒特別嚴重的運動員,對與之相關的負性情緒信息極為敏感,極易引發(fā)消極情緒,而且一旦陷入其中,他們往往難以擺脫這些消極情緒。事實上,我們經(jīng)常聽到那些焦慮運動員抱怨的不是他們對周圍環(huán)境中負性情緒信息的發(fā)現(xiàn),而是他們一旦發(fā)現(xiàn)或是察覺這些負性情緒信息總是很難擺脫對它們的注意。越是想努力放棄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結果越是難以從這些信息中擺脫出來。
本研究的兩個實驗分別探討了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偏向特點及其作用機制,研究有助于預期焦慮運動員可能發(fā)生的情緒障礙,并給予預防性的幫助及干預。我們可以從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特點入手開展干預研究,訓練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注意轉(zhuǎn)移的策略和能力,使他們理解自己的注意傾向,認識造成這種注意習慣的原因及可能的后果,有意識地訓練訓練運動員更多地去關注積極、愉快的信息,避免注意一些負性情緒信息,努力從鎖定于負性情緒信息轉(zhuǎn)移到其他情緒,這可能有助于降低運動員的焦慮程度。
今后還需對以下問題進行探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是否具有一定的情境依賴性,狀態(tài)焦慮與特質(zhì)焦慮是否存在交互作用?不同威脅性程度的情緒信息是否會影響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偏向?關于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這種負性認知加工偏向與焦慮易感性的關系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改變注意偏向,能否改變情緒的易感性?
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對負性情緒信息更加敏感,表現(xiàn)出一種對負性情緒信息的注意偏向,這種注意偏向的實質(zhì)是高特質(zhì)焦慮運動員的注意資源被鎖定、滯留在負性情緒信息中而難以轉(zhuǎn)移出來,其作用機制是一種注意的解除困難。
[1]何媛媛.正性情緒刺激效價強度的變化對外傾性個體注意的調(diào)制作用[J].心理學報,2008,40(11):1158-1164.
[2]柳春香,黃希庭.特質(zhì)焦慮大學生注意偏向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6)A:1304-1307.
[3]劉興華,錢明怡.焦慮個體對威脅性信息的注意偏向[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5):337-339.
[4]彭哲曉,周曉林.情緒信息與注意偏向[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 (4):488-496.
[5]張力為.賽前情緒的因素結構、自陳評定及注意特征[J].體育科學,2000,20(4):67-70.
[6]張力為.賽前情緒與生活滿意感及注意指向的相關[J].北京體育大學,2003,26(6):749-750.
[7]AM IN Z,CONSTABLE R T,CANLI T H.Attentional bias for valenced stimuli as a function of personality in the dot-probe task[J].J Res Personality,2004,38(1):15-23.
[8]CODISPOTIM,F(xiàn)ERRARIV,BrADLEY M M.Repetitive picture p rocessing:autonomic and cortical correlates[J].Brain Res,2006, 1068(1):213-220.
[9]DERRYBERRY D,REED M A.Anxiety-related attentional biases and their regulation by attentional Control[J].J Abnormal Psychol, 2002,111(2):225-236.
[10]FOX E,RUSSO R,BOWLESR,et al.Do threatening stimuli draw or hold visual attention in Sub-clinical anxiety[J].J Experimental Psychol,2001,130(5):681-700.
[11]FOX E.Allocation of visual attention and anxiety[J].Cognit Emotion,1993,7(2):207-215.
[12]FOX E,RUSSO R,DU TTON K.Attentional bias for threat:Evidence for delayed disengagement from emotional faces[J].Cognit Emot,2002,16(3):355-379.
[13]JEFFREY B D,JAAK P.The neurobiology of positive emotions [J].NeurosciBiobehav Rev,2006,30(3):173-187.
[14]JOSEPH S,DALGLEISH T,THRASHER S,YULEW.Impulsivity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J].Personal Individ Differ,1997,22 (2):279~281.
[15]KOSTER E HW,CROMBEZ G,VERSEHUEREB,et al.Com Ponentsof attentional bias to threat in high Trait anxiety:Faeilitated engagement,impaired disengagement,and attentional avoidance[J]. Behav Res Therapy,2006,44(3):1757-1771.
[16]MANSELL W.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anxiety[J].Psychiatry, 2004,2(2):6-10.
[17]MACLEOD C,MATHEWS A,TATA P.A ttentional bias in emotional disorders[J].J Abnormal Psychol,1986,95(6):15-20.
[18]MATHEWS A,MACLEOD C.Cognitive approaches to emotion and emotional disorders[J].Annual Rev Psychol,1994,45(4):25-50.
[19]MANSELL W.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anxiety[J].Psychiatry, 2004,2(7):6-10.
[20]MATHEWS,MAEKINTOSH.A cognitive model of selective Processing in anxiety[J].Cognitiv Therapy Res,1998,22(6):539-560.
[21]MATHEWS A,KLUG F.Emotionality and interference with color naming in anxiety[J].Behav Res Therapy,1993,31(3):57-62.
[22]RIEMANN B C,MCNALLY R J.Cognitive processing of personally relevant information[J].Cognit Emot,1995,9(5):325-340.
[23]STORMARK KM,HUGDAHL K.Peripheral cuing of covert spatial attention before and after emotional conditioning of the cue[J]. Int JNeurosci,1996,86(6):225-248.
[24]TATA PR,LEIBOW ITZJA,PRUNTYM J,etal.Attentional bias in obsessional compulsive disorder[J].Behav Res Therapy,1996, 34(1):53-60.
[25]YIEND J,MATHEWS A.Anxiety and attention to threatening pictures[J].Q J Psychol,2001,54(4):665-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