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評
一、 用歷史知識解答的選擇題
實際上這一類選擇題不需要人為復雜化弄巧成拙分成許多類。這一類題唯一的要求就是我們的基礎知識必須扎實。必須在識記的層面對教材上的基本知識記得準確無誤,才能正確解答這一類選擇題。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模糊不清,再多的技巧都無濟于事。
例1 (2009年全國Ⅰ卷)16.遼與西夏分別是契丹與黨項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兩者的相似之處是( )
A. 兩族均源出秦漢時期的東胡
B. 創(chuàng)立政權在宋朝建立之后
C. 仿漢字結構創(chuàng)制本民族文字
D. 均曾與北宋結為兄弟之國
參考答案:C
解析 契丹族屬秦漢時東胡的一支,西夏黨項族屬羌族的一支排除A;契丹建政于916年,北宋建政于960年,遼在宋之前。排除B;宋夏議和時北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夏對宋稱臣,不是約為兄弟之國,排除D。本題主要考查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涉及到的知識點有六個。這一道里實際上就是考查學生對教材上基本知識掌握的情況。涉及到上述的六個知識點。如果對教材上的知識點記不清或者張冠李戴。則再多的技巧也無助于答題。很容易錯選。這一類選擇題實際上沒有什么技巧可言。
例2 (2009年全國Ⅰ卷) 19.抗日戰(zhàn)爭期間某戰(zhàn)役后,《新華日報》刊載一位中國將領的談話:“我軍……對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為重,主在引敵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敵主力以打擊?!?以下戰(zhàn)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A. 淞滬會戰(zhàn) B. 百團大戰(zhàn)
C. 臺兒莊戰(zhàn)役 D. 平型關戰(zhàn)役
參考答案:C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重大戰(zhàn)役。這一道題要求考生具有比較寬的知識面。教材上對選項中給出的四次戰(zhàn)役講的都是比較簡單的。淞滬會戰(zhàn)主要是蔣介石嫡系精銳與日軍的陣地戰(zhàn)。蔣介石希望在國際大都會上海附近與日本的大規(guī)模戰(zhàn)役能夠引起西方國家真正的關注,希望能夠借助國際社會的力量遏制日本的侵略。百團大戰(zhàn)主要是破襲戰(zhàn)。平型關戰(zhàn)役主要是據險伏擊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是日軍一部立功求勝心切,擺脫兩翼,孤軍深入。李宗仁抓住戰(zhàn)機,予敵主力以打擊。僅僅憑借題干上的信息是做不出來這一道題的??忌枰莆丈鲜龌局R,才可以正確作答。
例3(2009年全國Ⅰ卷)18. 1917年,李大釗撰文指出:“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憲法者,現代國民自由之證券也;專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當存于憲法。今以專制護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證券之憲法,則其憲法將為萌芽專制之憲法,非為孕育自由之憲法也。”李大釗在此強調的是( )
A. 批判封建皇權 B. 反對尊孔復古
C. 捍衛(wèi)《臨時約法》 D. 倡導科學精神
參考答案:B
解析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這一類試題越來越多。直接提出問題的選擇題幾乎絕跡。所有的選擇題都有一個“情境”。本題究其根本,依然屬于需要用歷史知識解答的選擇題。本題特殊的地方在于我們要能夠準確理解材料中李大釗這一番話的意思。這成了我們解答這一道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李大釗的意思是“儒學與憲法精神格格不入”“反對孔子之儒學入憲法”(孔子是專制之護符,憲法國民自由之證券,二者不兼容)。反復比較所給的四個選項,只有B項最切合。有的選擇題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準確歸納所給的材料的的意思,如其說是歷史題,不如說是語文中的總結概括段意的問題。 這一類選擇題我們要高度重視。
二、 用歷史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解答的選擇題
這一類選擇題要求我們比較熟練掌握歷史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這些基本理論在教材中并沒有明確講過,但是在相當多的歷史選擇題中要用到。這一類選擇題是歷史選擇題里最有規(guī)律的一類。正是因為最有規(guī)律,只要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就可以事倍功半。這一類選擇題大部分以“根本原因是……”發(fā)問。一般來說有下面八種情況(1)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類。(2)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類。(3) 政治與經濟的關系類。(4)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類 。(5)從階級性角度分析類。(6) 從矛盾和內因角度分析類。(7) 從主要矛盾角度分析類。(8) 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角度分析類。下面展開分析這一類試題。
例4 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B. 國內外市場的擴大
C. 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D. 雇傭生產關系的形成
參考答案:C
解析 首先判斷此類選擇題屬于考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類的選擇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本題問到的根本原因只能是生產力方面的原因。
例5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正處于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轉折時期。決定這一歷史轉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諸侯爭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C. 鐵農具的使用 D. 初稅畝的出現與推廣
參考答案:C
解析 本題依然是考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類的選擇題。要將答案鎖定在“生產力的發(fā)展”或者類似的表述上。本題學生極易錯選為D,實際上初稅畝的出現與推廣是封建生產關系變化的表現。生產工具的改進(本題中的鐵農具的使用)是生產力發(fā)展的標志,屬于生產力范疇。
例6 西安事變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日本侵華加劇,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B. 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
C. 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D. 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引起國民黨內部的分化
參考答案:A
解析 唯物辯證法認為,主要矛盾規(guī)定和影響著次要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對于這一題,應當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去尋找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
三、 混合類選擇題
這一類選擇題中,既需要用到歷史的基本理論同時也需要掌握相應的歷史知識。是上述兩種情況的混合。
例7 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詞是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句子有長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雜劇,是一種在詩、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包括說唱、音樂、舞蹈和完整故事情節(jié)的歌劇藝術。推動唐詩到宋詞再到元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統(tǒng)治政策的調整 B. 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
C. 城市經濟的發(fā)展 D. 主流思想的演變
參考答案:C
解析 本題屬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類的題目。唐詩宋詞元曲屬于文化屬于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的變化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即是由經濟因素決定的。另外在《中國古代史》教材上也講到了由唐詩發(fā)展到宋詞、宋詞興盛的主要原因,結合教材上的知識和我們掌握的基本理論可以作答這一道題。
例8 蘇州某學者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發(fā)現,很多國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關“馬”的詞匯特別多;而現代常用文字中關于“馬”的詞匯少了很多,但關于“機”的詞匯卻多了。造成這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生態(tài)惡化,物種消失
B. 傳統(tǒng)文化的喪失和滅亡
C. 農業(yè)文明到工業(yè)文明的轉變D. 文字改革的必然結果
參考答案:C
解析 本題屬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證關系類的題目。同時本題隱性考查工業(yè)革命的影響。工業(yè)革命之后,蒸汽機作為最主要的動力取代了畜力水力人力,所以“機”這一詞匯漸多而“馬”這一詞匯漸少。解答本題時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原理,同時可以回顧教材上講到的工業(yè)革命的有關內容。
例9 農歷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tǒng)的七夕節(jié),現在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它源于中國古代美麗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此節(jié)日的形成在本質上反映了( )
A. 古代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
B. 人們對這一神話傳說的鐘愛
C. 中國古代自然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
D. 人們對牛郎織女遭遇的同情
參考答案:C
解析 本題屬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類的題目。另外我們可以回顧教材上講到的自然經濟的概念。自然經濟的本質特征就是生產的目的是為了家庭或者某一單位的消費而不是為了交換。表現形式就是小農經濟+家庭手工業(yè)的結合。牛郎織女就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家庭手工業(yè)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