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霞
華北油田一處小學 河北廊坊 065007
運用多媒體有效優(yōu)化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
趙素霞
華北油田一處小學 河北廊坊 065007
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能拓展教學空間,豐富學生的生活歷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有效地優(yōu)化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學習,教師通過對所授知識課下進行大量的搜集、整理,進而對這些素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制作成內容豐富、畫面動人、有趣,音、像、形文本充分結合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在自學的過程中,即獲得了大量相關信息,同時也提高了對事物的認識。
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品德課教學中,道德情感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認識的提高、意志的培養(yǎng)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學中要抓住時機,利用多媒體教學感染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以達到教學目的。如在教《悲憤的吼聲》一課時,上課一開始,先讓學生靜聽歌曲《松花江上》,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學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催發(fā);學生交流課前調查的材料,進一步引發(fā)了學生的情感,特別是讓他們觀看了日本鬼子屠殺中國人民的錄像片斷后,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所以當老師追問:對日本鬼子的行為你們有什么感受?你們憤怒嗎?等問題時,學生的情感得到噴發(fā),課堂上回蕩著師生悲憤的吼聲。
在教學《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時,在愛惜糧食這個環(huán)節(jié),搜集資料經(jīng)過剪輯重組了幾組鏡頭,然后按糧食生產(chǎn)過程將其制作成Flash課件,并配上背景音樂和解說。將教材的處理結合多媒體演示,通過多媒體營造的糧食生產(chǎn)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跳出現(xiàn)實生活狹小空間,去認知生活素材,當聲形融合的糧食生產(chǎn)過程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時,深深地感染了學生,使他們感受到糧食的來之不易,從中受到啟發(fā)。
在品德課教學中學生明確了道德認知后,就要指導學生通過辨析事例來明確行為要求,指導學生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分清行為實踐的是非善惡,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活化枯燥的文本內容,拉近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學生參與的興趣,提高學生道德認知力,更好地指引學生的道德行為。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是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jīng)驗,形成了相應的態(tài)度和能力。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結合學生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觀。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chuàng)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供一個生動活潑的發(fā)展空間。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靠一時一事形成的,需要長時間的鍛煉、鞏固和發(fā)展。教學中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在空間上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盡可能地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條件把課堂向社會延伸。教師積極地開發(fā)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生與家庭、學校、社會、世界的交流,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取經(jīng)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這個階段,更需要通過多媒體把一些超越時空界限的事例展現(xiàn)給學生,觸動學生的道德情感,指導學生的道德行為。要讓學生把生活中看到的、體驗到的真實的東西裝進頭腦,辨析明理,感知社會,認識社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由此可見,多媒體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合理應用,能豐富和發(fā)展學生的經(jīng)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2010-01-10
趙素霞,本科,小教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