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衛(wèi)濱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斷交流融合,共同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作為其中的一分子,各民族自身生活方式和文明傳統的獨特性得以持久地延續(xù)和發(fā)展。意識決定行為。作為民族自身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傳統的反映,民族間社會心理也存在著差異性甚至沖突,它深層次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民族社會心理是民族心理學研究區(qū)別于其他研究的特有范疇,隨著民族心理學研究的日漸深入,人們關于民族社會心理的認識也愈來愈深入。
民族社會心理是特定民族集團在長期的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下和歷史文化積淀過程中形成的群體和成員個體的心理活動總和。每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都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而且每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所面對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又總是具有獨特性。特定民族集團及其成員個體的心理活動同樣會受到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長期制約,并具有獨特性。從縱向上看,歷史文化積淀也是民族社會心理形成的主要條件之一。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通過群體和成員個體的持久綿延的社會化過程,自覺不自覺地傳承和積淀在民族社會心理的底層,成為影響民族社會心理的主色調,從而使民族社會心理向深層次的文化本質回歸。在上述橫向和縱向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群體和成員個體心理活動的典型性、穩(wěn)定性特征,便上升為本民族社會心理的主要特征并與其他民族相區(qū)別。
民族社會心理總是通過本民族一定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種文化產品得以表現的。作為意識形態(tài),民族社會心理依托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具有多樣性,它滲透于本民族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涵蓋在本民族的所有文化產品領域,尤以在生活習俗、道德觀念、生產行為、交往行為、藝術體育等方面的表現更為明顯。一方面,民族社會心理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塑造著本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種文化產品;另一方面,本民族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種文化產品也在影響和塑造著民族社會心理的內容和形式。生活是心理的鏡子,心理是生活的影子。民族社會心理與民族生產和生活方式之間的默契同樣如此。
學界在民族社會心理結構層次的劃分上,由于角度不同,因此,眾說紛紜,主要包括“二要素說”、“三要素說”和“四個層次、八個要素說”等等。最為典型的說法如李尚凱認為:所謂民族心理,是本民族在一系列自然和歷史文化條件影響下形成的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tài)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tài)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fā)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tài)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不穩(wěn)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有的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jié)、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上述三個部分的統一整體,尤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1]。
民族間社會心理的差異性是民族心理學產生和發(fā)展最為重要的學理依據之一。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性的客觀存在,才引起早期大批學者的強烈關注和濃厚興趣,才帶來了民族心理學的濫觴,因此,關于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性的研究始終是整個民族心理學研究最具價值且最富生命力的領域之一。
自然和生理學意義上的“人種”、“種族”概念,并不是民族心理學考察問題的基點。就心理發(fā)生發(fā)展的自然和生理基礎而言,各民族間并無實質性的差異。民族間社會心理的差異性,主要來自各民族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由此長期積淀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因此,文化是打開心靈之窗的鑰匙,理解民族間社會心理的差異性,必須從民族生活和生產方式及其文化積淀之根入手。毫無疑問,每一個民族的生活和生存方式以及由此長期積淀所形成的本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形態(tài)都是獨特的。在本民族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民族文化結構中,在獨特的準則、規(guī)范、行為模式等的表層符號下,深埋著一套獨特的民族價值信仰系統。對于本民族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民族文化結構,本民族集團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的生活和生產過程中能反復覺察到,并在共同意愿基礎上建構起共同認可的“社會契約”;而外民族集團成員理解起來則有一定的困難,甚至覺得超出想象。因此,不難解釋,本民族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幾乎不成問題,而跨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所要克服的障礙則多得多——一個長期生長在某一個民族文化中的人移居到另外一個民族文化環(huán)境生活,往往會產生一種茫然和心理失衡的不適感和抵觸感[2]。這似乎表明,就天然屬性而言,民族社會心理和民族文化一樣,在具有對內凝聚力的同時,二者還具有同步的排他性。同一民族內部以同一文化和心理模式進行社會活動,因此,本民族集團成員之間能夠以這一共同模式相互預知和理解對方行為信息的真實意義,不會產生誤解;而在兩個民族之間,因為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和心理模式,如果不能正視這種差異性的存在,采取與本民族集團內部不同的信息交流和溝通方式,矛盾就會不可避免,甚至會造成民族間社會心理的沖突。事實上,由民族間文化和心理模式差異所導致的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的具體例子不勝枚舉。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轉型向縱深方向的加速發(fā)展,在經歷了太多的深層次利益格局調整的“陣痛”之后,我國社會穩(wěn)定問題再次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所謂社會穩(wěn)定,主要是指社會系統結構對于社會諸矛盾的變化具有較強的調適功能,能夠及時化解社會張力,有效控制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使社會不出現動亂,呈現出社會系統結構協調發(fā)展、穩(wěn)步前進的有序穩(wěn)定狀[3]。由于社會本身的系統性和結構性,社會穩(wěn)定實質上是一種系統性或結構性穩(wěn)定,在此基礎上,社會穩(wěn)定結構成為相關問題研究的焦點之一,因此,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功能運行正常與否和發(fā)生的影響大小成為衡量社會穩(wěn)定程度的一把標尺。
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涵蓋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所有層面,其影響因子錯綜復雜。由于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因此,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比單一民族的國家至少多了一種影響因子——民族差異因子,尤其是受不同民族文化和心理模式制約的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的客觀存在。一切行為實質上都是心理的外在表現,所有的行為差異或多或少總是可以歸因于心理動機的不同。即使披上“民族”的華麗“外衣”,不同民族人們的行為差異仍然可以從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的深層次背景中得到合理的解釋。當這種行為差異與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發(fā)生近距離的接觸、關聯甚至碰撞時,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便必然地成為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深層次文化背景。于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在多了一種影響因子的同時,也多了一條從深層次的心理文化背景獲取合理解釋的新途徑。
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有效運行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深層次心理文化環(huán)境。從積極的角度看,平等團結的民族社會心理是確保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有效運行的重要前提。民族間社會心理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如果其存在的社會歷史條件基礎沒有消除 (從歷史的理性而言,時間段延續(xù)愈長,這種社會歷史條件基礎便愈鞏固),民族間社會心理的差異便不會以人們意志的善良而消除。然而,如果相關政策制定和實施得當,這種民族間的社會心理差異就不會變成有害的。因此,不論這種差異大小、強弱或所處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如何,反而會因這種文化和心理模式的多元帶來民族間的相互尊重。一旦民族間“貫通心靈深處的好感”建立起來,從一種民族文化和心理模式進入另一種民族文化和心理模式時,不適應感便會退居無足輕重的地位,人們的內心便充滿了較以往單一民族文化和心理模式條件下的更大的價值實現的滿足感。于是,在彼此尊重、平等和團結的基礎上,多民族文化和心理模式語境中的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得以合理建構和有效運行。歷史經驗反復說明,民族間的歧視和壓迫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大敵,而民族間的平等團結則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益友。
另外,從消極的角度看,極端性、狹隘性的民族間社會心理沖突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重要威脅,二者無法兼容。離開了彼此尊重、平等團結這一基礎,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就有可能嬗變?yōu)闃O端性、狹隘性的民族間社會心理沖突,對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有效運行構成極大的威脅。如前所述,就天然屬性而言,民族社會心理和民族文化一樣,在具有對內凝聚力的同時,二者還具有同步的排他性。這種天然的負面屬性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通和遏制,甚至被國內外敵對勢力夸大和利用的話,就會惡性膨脹,上升為極端性、狹隘性的民族間社會心理沖突 (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交織在一起所造成的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分裂和沖突),從而造成民族之間的離心離德、相互敵視,甚至滑向暴力的深淵,使國家四分五裂。而究其實質,極端性、狹隘性的民族間社會心理沖突主要表現為:作為“民族主義與政治擴張野心相結合的變種”,“以強烈的 (本)民族優(yōu)越感和排他意識為特征,鼓吹民族歧視,煽動民族仇恨”,“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 (合理)利益之上,以各種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 (合理)利益”[4]。由此開始,民族之間的懷疑、不信任、威脅感、敵視和對立等情緒惡性循環(huán),從而逐漸形成歷史積怨,時間愈久,積怨愈深,甚至成為導致國家分裂和社會動亂的“導火索”。基于此,我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國內外形勢的發(fā)展,極端性、狹隘性的民族間社會心理沖突對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沖擊是根本性的和致命性的。
第一,發(fā)展和繁榮民族經濟。民族經濟的發(fā)展和繁榮,是營造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有效運行的良好心理文化環(huán)境的經濟基礎。無數事實證明,安居樂業(yè)是社會穩(wěn)定之根本。同樣,民族問題的癥結首先在于經濟。多年以來,中央和各民族地方在扶植民族經濟發(fā)展方面始終采取政策優(yōu)惠和資金投入傾斜等措施,成效顯著。尤其是國家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實施后,伴隨著產業(yè)結構調整和升級,民族地區(qū)經濟抓住新的歷史性機遇,遵循“一個方向 (向西開放)”、“兩個突破口 (交通通訊和教育科研)”以及“三個重點 (生態(tài)農業(yè)、資源加工和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思路,經濟增長點與區(qū)位優(yōu)勢和國家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相吻合,經濟實力獲得了新的長足發(fā)展[5]。所有這一切,都為民族地區(qū)改善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同時,也為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有效運行奠定了牢固的物質基礎。
第二,構建平等團結的民族關系。平等團結的民族關系對于中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有效運行具有重要的意義。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是黨和政府民族政策的一貫主張,也是在長期的實踐中所形成的重要的政治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中華民族大團結是前進和勝利的光輝旗幟。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在發(fā)展和繁榮中構建平等團結的民族關系,在平等團結中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有效運行的永恒主題之一。我們要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的要求,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大力培養(yǎng)少數民族干部,全力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fā)展,尤其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有關政策措施。要著力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對于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將其作為一切民族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加大社會建設的投入力度,使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第三,提倡文化兼容。民族文化模式與民族社會心理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民族文化兼容可以有效地遏制民族間社會心理的惡性沖突。它雖然只是一種“軟性”手段,但是,其對于維護中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有效運行的積極作用,卻是其他任何手段所無法替代的。民族文化兼容是各民族間彼此尊重、平等和團結關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是本民族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形成和保持的生活、生產方式的深層次積淀,都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獨特價值,都是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缺少其中任何一個部分,整個人類社會文明的璀璨畫面都不完整。民族文化兼容與民族文化發(fā)展互為條件,在兼容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兼容的螺旋式循環(huán)過程是民族文化嬗變的常態(tài)。正因為承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各民族之間通過交流、融合而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進步,創(chuàng)造出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財富,世界才顯得如此豐富多彩。因此,當務之急是要繼續(xù)加大對各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尤其是要重視對瀕危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給予其必要的政策和資金傾斜,同時,要進一步提高保護手段的科技含量。
一段時期以來,以“疆獨”、“藏獨”為代表的“三股勢力”(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暴力恐怖主義)有所抬頭,活動猖獗。在其策劃、煽動和組織指揮下,從 2008年的拉薩“3·14”到 2009年烏魯木齊的“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連續(xù)發(fā)生,給當地各族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造成了嚴重破壞,給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有效運行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從民族間社會心理沖突的角度講,極端性民族社會心理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之大害?;诖?首先,必須堅持維護祖國統一不動搖的原則,打擊和遏制“三股勢力”。從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來看,在國際反華勢力的支持和縱容下,“三股勢力”正朝著有組織化和暴力化的方向演變,并加緊向我國國內滲透,他們往往會制造各種借口,利用各種機會,煽動民族仇恨情緒,并不時制造暴力恐怖事件,以擴大影響,吸引人們的“眼球”,從而鞏固和擴大他們的活動空間。我們必須從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長治久安的戰(zhàn)略高度,認識這場斗爭的長期性和嚴峻性,以政治和軍事打擊為主,對敵保持“露頭就打、打則必勝”的高壓態(tài)勢,同時,不斷調整戰(zhàn)術和策略,有效地分化、瓦解和孤立敵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反對“三股勢力”的統一戰(zhàn)線,打一場全面、深入、持久的反對“三股勢力”的“人民戰(zhàn)爭”。
其次,要從根本上清除極端性民族社會心理滋生的土壤。極端性民族社會心理的滋生,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的和社會的因素;既有國內矛盾,也有國際反華勢力的支持和縱容;既有敵對性的社會屬性,又有與人民內部矛盾和民族社會心理差異糾纏在一起的復雜情況。因此,相對于“硬的”打擊遏制手段,從根本上清除極端性民族社會心理滋生的土壤的任務更為復雜和艱巨,它牽涉到整個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需要以綜合手段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營造良好的心理文化“軟”環(huán)境,揚善抑惡,逐漸占領和鞏固所有思想陣地,從而清除極端民族心理滋生的土壤,確保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有效運行。
第一,充分汲取現有相關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和沖突是一個民族學、心理學、社會學、人種學、政治學、哲學、歷史學、文化學乃至發(fā)展理論和沖突理論等等傳統的和新興的諸學科邊緣交叉的領域,其理論研究來源多樣、學術基礎豐厚?,F有相關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已經較為成熟,是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和沖突研究可資借鑒和汲取的最重要的“黃金寶藏”。唯有充分汲取前者的理論成果和研究方法,結合自身的特點,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和沖突的研究才能不斷拓展和深化,走向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從而真正發(fā)揮指導實踐的功能,為確保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有效運行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
第二,加強引導,明確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和沖突問題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突破領域。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和沖突研究要始終瞄準明確的目標——在深入而充分地認識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基礎上,區(qū)分矛盾的性質,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各種現實的和潛在的挑戰(zhàn),為維護祖國統一和社會長治久安服務。當務之急乃是加強引導,找準研究的突破口?;谝陨戏治?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和沖突研究需要在以下領域尋求突破口:一是民族社會心理與以文化傳統模式為代表的民族生活、生產方式發(fā)生關聯的一般機制;二是民族間社會心理的差異性;三是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內涵、外延和運行條件;四是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對于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的影響及其發(fā)生機制;五是極端性民族間社會心理沖突在我國現階段的主要表現及其性質和根源;六是應對民族間社會心理差異和沖突,確保我國社會穩(wěn)定結構有效運行的必要措施。
第三,加大研究人才儲備交流和研究條件建設的保障力度。與當前理論研究的進展相一致,相關研究人才儲備的底子較好,但分布較為分散,各自從民族學、心理學、社會學、人種學、政治學、哲學、歷史學、文化學乃至發(fā)展理論和沖突理論等等傳統和新興諸學科的眾多領域出發(fā)上下求索,對于相關問題分別作出了角度不同而又頗富成效的闡釋。在此基礎上,有必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使人才儲備合理地集中和交流,在互動中推動研究的拓展和深化。這是因為,由分散到集中也是學術研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合理趨勢。與此同時,由于相關研究的獨特性和邊緣交叉性,研究條件也較為特殊,因此,需要將經常性的實地考察與文獻研究相結合、個案研究與樣本統計分析相對照。同時,研究條件建設還必須有較大的資金投入作保障,在政策上給予適度傾斜。
[1] 徐黎麗.關于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幾個問題 [J].民族研究,2002,(6).
[2] 楊漢基.論民族文化與民族語言文字的特殊關系:兼談族際文化差異與融合現象[J].甘肅民族研究,1995,(1).
[3] 吳群芳.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穩(wěn)定內涵的政治分析[J].教學與研究,1999,(2).
[4] 朱虹.極端民族主義——威脅世界和平的不穩(wěn)定因素[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10).
[5] 李偉.關于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的反思[J].云南教育學院學報,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