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開創(chuàng)的元王朝里,曾經(jīng)出過四位理財之臣,這就是契丹族的耶律楚材、回族的阿合馬、漢族的盧世榮、藏族的桑哥。除了耶律楚材得以善終外,另外3個人都在理財崗位上以非正常死亡的形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耶律楚材出生在金中都(今北京)官宦之家,此時其父已年屆六旬,官至尚書右丞。由于是老夫少妻所生的小兒子,與孔子、愛因斯坦一樣顯得特別聰明。兩年后父親去世,他在知書達理的母親楊氏的教導(dǎo)下學(xué)習(xí)漢文儒家經(jīng)籍,“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shù)數(shù)及釋老、醫(y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gòu)者”。元太祖成吉思汗九年(公元1214年)夏,耶律楚材24歲時,蒙古軍隊攻占了中都,在此前一年,金宣宗已南逃遷都汴梁(今河南開封),耶律楚材則一直作為金留守尚書省左右員外郎(相當(dāng)于今中央機關(guān)副司長)待在中都,“京城不守,遂屬國朝(元蒙王朝)”。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春,他從中都應(yīng)召來到漠北行宮,成吉思汗見其身高八尺、留著漂亮的長胡須,應(yīng)對的聲音非常洪亮。成吉思汗說,你是遼國契丹人,遼、金世仇,我為你報仇來了。耶律楚材卻說:“我和父親都為金朝做事,不敢仇視金朝的君子”。成吉思汗聽后很受感動,認為他品德高尚,便把他留在身邊并稱他為“長髯人”。從此耶律楚材開始了他以后數(shù)十年新王朝的仕途生涯,為元太祖、太宗所信任,官至中書令(即宰相),成了元初著名的理財家。
首先,耶律楚材創(chuàng)立了元朝的賦稅征管機構(gòu)。元初,元太祖只顧東征西討,沒有規(guī)范化的賦稅意識,一直沒有建立正式的征管機構(gòu)。為了保證軍需,耶律楚材建議元太宗成立燕京、太原、北京、濟南等十路課稅所,每個課稅所設(shè)正副官員各一人,主持當(dāng)?shù)氐呢敹愓鞴芄ぷ?。太宗二年(公?230年)忽必烈正式下詔批準了這項建議,從此元朝才有了正式的賦稅征管機構(gòu)。
其次,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賦稅制度。太宗元年(公元1229年)八月,先建立了稅率為1%的畜牧稅制度,接著建立了賦調(diào)制。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又建立了酒課與雜課制度。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進一步制定了五戶絲制及田賦、商稅、鹽稅等制度。至此,基本上建立起元朝的賦稅制度。這些賦稅制度雖嫌簡單,但卻是從無到有,算得上是歷史性的飛躍。
再次,提出了地方軍政“三權(quán)分立”的措施,確保依法理財。為了保證各項賦稅制度在實施過程中不受干擾,耶律楚材建議太宗實行“長吏專治民事,萬戶府總軍政,課稅所掌錢谷,各不相統(tǒng)攝”的三權(quán)分立制度。這一建議很快為皇帝所采納。這種三分制有效地制止了貪官污吏和不法軍將對賦稅課征的干預(yù),對依法理財維護稅課制度的相對獨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主張恤民輕賦。元初,蒙古軍所到之處常有殺掠屠城的情況。遠在元太祖西征之時,每遇屠城事件,他都及時奏報皇帝,加以制止。太宗即位之后,他又建議太宗:“中原之地,財用所出,宜存恤其民?!痹谒哪辏ü?232年),太宗率軍到河南,有些官吏主張殺掉降民,耶律楚材建議“免殺戮”。正是由于耶律楚材的一再勸阻,元軍在攻下汴梁后沒有發(fā)生屠城案件。
第五,封頂高利貸。太宗時賦稅制度初定,正賦之外的征斂仍很沉重,一些地方州縣長官為了按時向朝廷上繳科差、貢獻,往往不得不自己個人出面向回回(即阿拉伯人,元代又叫色目人,蘊意為各色名目之人,明清時方改稱回民)富商借錢。這種借貸利率奇高,為了償債,貪暴的官吏拼命搜刮百姓,清廉的官吏把妻兒抵出為奴還不足清償。耶律楚材啟奏太宗皇帝批準下令所有債務(wù)以本利相等為限,永為定制。有欠債確實還不了的由官府代償,從而沉重地打擊了高利貸者的囂張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