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素琴 繆志龍 毛玉娥
頸源性眩暈也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因頸椎退行性變、頸肌和頸部軟組織病變、頸部腫瘤和顱底畸形等引起椎動脈受壓而發(fā)生缺血,導致眩暈。早期很少形成梗死,但反復發(fā)作可導致小腦、腦干、枕葉梗阻,死亡率可達20% ~30%[1]。其主要臨床表現是多種形式的眩暈,其發(fā)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常伴有惡心、嘔吐、共濟失調等,有時可有黑、復視、弱視等,癥狀持續(xù)時間短暫。臨床以頸椎退行性變所致眩暈最常見,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20%以上經歷過嚴重的眩暈,影響其日常生活[2]。筆者運用自擬參芎代赭湯治療頸源性眩暈40例,并與鹽酸氟桂利嗪治療者40例對照。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80例患者均為2006年2月-2009年9月我院門診、住院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齡最大76歲,最小32歲,平均46.3歲;病程最長20年,最短5年,平均14.8年;合并高血壓者20例。對照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37歲,平均50.2歲:病程最長18年,最短4年,平均病程13.2年;合并高血壓者22例。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癥狀、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確定的關于椎動脈型頸椎的診斷標準:(1)頸性眩暈可有卒倒史;(2)旋頸征陽性;(3)X 線片有異常表現;(4)多伴有交感神經癥狀;(5)應除外眼及耳源性眩暈;(6)除外椎動脈Ⅰ段、Ⅳ段供血障礙、神經官能癥及顱內腫瘤等[3]。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自擬參芎代赭湯:明天麻10~15g,鉤藤 30g(后下),川芎 15 ~20g,紫丹參 15 ~20g,桃仁 10g,藏紅花 6g,牡丹皮 10g,澤瀉 10g,代赭石 30g(先煎),葛根 15 ~40g,云茯苓15g,制半夏10g,炒白術10g。氣虛甚者加黃芪、人參;陰血虛者加麥冬、熟地黃、枸杞子;濕濁重困者加石菖蒲、陳皮;痰熱甚者加黃芩、瓜蔞仁、淡竹茹;肝陽上亢者加石決明;心悸失眠者加炒棗仁15g,遠志10g;頭枕部疼痛者加羌活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2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予鹽酸氟桂利嗪口服,每次5~10mg,每日1次。兩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在治療過程中,針對高血壓等基礎病適當給予降壓藥等基本治療,兩組均不給予腦細胞營養(yǎng)藥等治療,1個療程結束后判斷療效。
1.4 療效標準 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眩暈”的療效標準評定。治愈:癥狀消失,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體征及有關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好轉:癥狀減輕,頸肩背痛減輕,肢體功能改善,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肢體功能無改善。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 檢驗。
治療組40例,顯效22例(55.00% ),有效15例(37.50% ),無效3例(7.50%),總有效率為92.50%;對照組40例,顯效15例(37.50% ),有效 14 例(35.00% ),無效 11 例 (27.50% ),總有效率為72.5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說明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頸源性眩暈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暈。西醫(yī)學認為,本病是由于頸椎退行性病變,繼而因某些誘因引起頸部肌肉等軟組織呈現緊張狀態(tài),加之椎動脈存在變異,造成椎動脈壓迫、扭曲,發(fā)生痙攣,導致腦供血不足而產生眩暈等一系列癥狀的一種疾病。目前認為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為:(1)退行性變多發(fā)于中老年患者。隨著年齡增長而產生的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鉤突關節(jié)、橫突孔骨質增生等退行性改變,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動脈供血不足[5];或椎間盤退變,頸椎總長度縮短,椎動脈與頸椎長度平衡被破壞所致。(2)血液黏度的變化。血液黏度輕度升高,即可使椎動脈血流量顯著減少,加重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缺血,誘發(fā)或加重頸源性眩暈。(3)慢性勞損或外傷多發(fā)于青少年患者。所謂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的最大限度的活動,包括不良的睡眠體位、坐姿不當,尤其是長時間低頭工作者,不適當的體育鍛煉、頭頸部外傷等。
頸源性眩暈屬中醫(yī)學“眩暈”范疇,中醫(yī)理論認為其病位在腦,與肝脾腎相關,常纏綿難愈、反復發(fā)作。歷代醫(yī)家對其病因有“風、痰、虛、瘀”之說,筆者結合自己多年臨證經驗,認為本病以本虛標實者居多,脾氣虛弱為本,痰瘀互結為標,因脈絡痹阻,清陽不升,腦竅失養(yǎng)而致眩暈。因此,痰瘀既是本病的病理產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在治療上既要祛痰,又要化瘀,同時注意固本強基,標本兼施。筆者從“痰瘀同治”出發(fā),自擬參芎代赭湯治療,其中天麻具有息風止眩作用,善治一切風證,天麻中的天麻素能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腦血管阻力,使腦供血得到改善;鉤藤平肝息風,其生物堿易通過血腦屏障,不影響正常狀態(tài)下血小板內cAMP濃度,但顯著抑制血小板凝聚劑凝血酶及二磷酸腺苷所引起的血小板內cAMP濃度下降,對抗血小板聚集物質對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抑制;鉤藤堿具有促進血小板解聚的作用,明顯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抑制不良因素對紅細胞變形能力的損害,從而防止血栓形成[6]。川芎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引血上行,以灌髓海。藥理學研究川芎有明顯改善血液流變性、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能改善腦缺血性損害[7]。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助川芎活血通絡;丹參還有鎮(zhèn)靜作用,且能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增加毛細血管網,促進組織修復與再生,抑制凝血,降低血液黏稠度;葛根升清陽、通血脈,可引藥上達病所?,F代藥理學證實葛根中的有效成分是葛根素,葛根素因有α和β受體及血管緊張素受體的拮抗作用,故可擴張腦血管,解除腦血管痙攣,從而改善腦部血流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還可以提高紅細胞變形指數,改善紅細胞變形能力,還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7]。澤瀉滲濕,其含有三萜類澤瀉醇及多量鉀,有明顯的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同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漿凝固程度,縮短纖溶時間的作用。茯苓健脾化濕,并有鎮(zhèn)靜作用,與白術、半夏共奏健脾化痰之功。
總之,方中諸藥配合,標本兼施,共奏化瘀通絡、息風止眩、健脾益氣之功。大量藥理研究證實活血化瘀藥物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8],改善神經系統(tǒng)功能。全方配伍得當,且無不良作用產生,是治療眩暈的有效良方。
[1]余以本,馬衛(wèi)琴.眩暈3號方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痰濁中阻證療效觀察[J]. 中國中醫(yī)急癥,2009,18(5):700.
[2]Chu YT,Cheng Ll.Vertigo and dizziness[J].Acta Neurol Taiwan,2007,16(1):50 ~60.
[3]孫宇.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 476.
[4]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
[5]馬惠杰,王學琴.頸源性眩暈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進展與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4,8(29):6468 ~6469.
[6]陳長勛,金若敏,鐘健.鉤藤堿對血小板解聚作用及紅細胞變形運動的影響[J]. 現代應用藥學,1995,12(1):13 ~14.
[7]楊永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 交流園地,2007,4(31):145.
[8]賈以文.中西醫(yī)結合辨證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綜合 [J].北京中醫(yī),1994,1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