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
山東省青島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口腔科(266002)
鑲牙又稱口腔修復,包括牙體缺損修復及牙列缺失的修復。快速修復是指利用一種能快速自凝的材料來完成的修復,因其具有嚴重的并發(fā)癥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少,而烤瓷牙由于色澤接近天然牙齒,而且耐磨性和強度較好[1],已經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成為口腔修復的主流技術。鑲牙可以修復缺損的牙齒,但是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引起牙周疾病。本文就快速鑲牙及烤瓷牙修復對牙周的危害和防范措施進行了探討。
1.1.1 急性炎癥
口腔內存在大量細菌時就會引起急性炎癥,如急性牙髓炎、牙乳頭紅腫疼痛和牙齲、有些患者會出現出血和膿腫形成,甚至出現間隙感染[2]。
1.1.2 基牙疼痛松動
在鑲牙時不考慮基牙牙周的代償能力,只選取缺損牙齒的近遠兩個牙作為基牙,容易導致基牙受力過大,因而出現基牙松動現象。再加上牙周食物殘渣得不到及時清潔,容易形成大量菌斑牙石,引起基牙和牙周疼痛[3]。
1.1.3 牙齦炎癥腫痛
快速鑲牙材料實際上是一種自凝的化學塑料。這種塑料,調時是軟的,如果給患者鑲牙時,制成假牙形狀,固定在口腔內,然后用鋼絲固定在相鄰的牙齒上。這樣固定后,邊緣不密合,吃飯時食物的殘渣會塞在牙縫內,由于長期刺激牙齦,就出現腐蝕周邊的牙齒,并造成牙齦炎癥腫痛的現象。
1.1.4 繼發(fā)性牙齲
繼發(fā)性牙齲的出現是由于基牙鄰面菌斑牙石的沉積,這種沉積早期不易發(fā)現,等到有不適癥狀出現時,已經發(fā)展到牙髓炎、根尖周炎或深齲。
1.1.5 組織惡變
缺損牙齒修補后,如果出現牙齦炎等牙周并發(fā)癥,在長期的炎癥刺激下,口腔黏膜可能會發(fā)生惡性病變,目前臨床以鱗癌較為多見。
1.2.1 急性牙髓炎
導致急性牙髓炎的原因主要包括3個方面:①崩瓷是引起牙髓炎的重要因素,造成瓷崩的原因有金屬烤瓷牙內襯外形不符合設計要求,厚度不均,不適當的牙體制備,金屬熱膨脹率不匹配,在技工制作過程中,金屬內冠噴砂的不到位處理,也可能是牙體制作中切角過大,邊緣弧度沒有經過精心的修整,導致應力集中于一點;個別患者,沒有采取永久性粘固,出現單側松動,在咀嚼過程中出現修復體的翹動,頜力不集中,容易造成頸緣瓷的崩缺或崩裂[4]。②在烤瓷牙備牙中,要求唇側肩臺的預備要進入牙齦溝內,這樣會對牙齦造成或多或少的損傷,往往引起出血,導致病菌從牙周途徑進入牙髓,引起急性牙髓炎[5]。③黏合劑溶解后留下的微隙可以作為細菌生長的環(huán)境,從而引起菌斑性牙齦炎,導致牙齦紅腫、出血[6]。
1.2.2 繼發(fā)性齲壞
基牙繼發(fā)性齲壞也是常見的并發(fā)癥,由于金屬烤瓷牙修復時間過久,造成牙齦萎縮,再加上口腔衛(wèi)生不良,修復體粘固松脫后,食物殘渣及唾液易滯留在牙根周圍,成為菌斑集聚和細菌繁殖的場所,很容易產生齲壞[7]。
1.2.3 出現牙齦黑線
牙齦黑線的產生是由于非金屬烤瓷牙的內冠鎳鉻合金的化學腐蝕和電化學腐蝕所致,游離的鎳離子沉積在牙齦中,造成牙齦呈現黑色或灰色[8],形成了牙齦黑線。另外,在牙體預備過程中,如果肩臺制備過深,結合上皮的結合被破壞,牙齦受到壓迫,使牙齦缺血發(fā)暗,長期也可形成牙齦黑線[9]。
快速鑲牙的并發(fā)癥較多,對牙周的危害較大,目前臨床已經淘汰此種方式,但仍有個別使用者,對患者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良好的口腔衛(wèi)生則顯著減少細菌黏附[10]。因此,在平時要加強口腔衛(wèi)生宣教,保持口腔衛(wèi)生。對牙體缺損進行仔細檢查和慎重判斷,設計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修復體的放置要確保邊緣處在未侵襲生物學范圍以內,冠邊緣線的位置一般選擇牙齦下0.5mm為宜,也可用0.5~1.0mm的排齦線插入牙齦溝,以能看到排齦線的位置作為邊緣線位置。
頸緣適合性是金屬烤瓷牙修復中的重要因素,是關系到牙周健康和遠期效果的關鍵。影響修復頸緣的因素很多,由基牙預備到最后粘固,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會影響其適應性[11]。因此,要確保冠邊緣與基牙銜接處形成以光環(huán)連續(xù)的面,避免任何微小肩臺的形成,修復體邊緣厚度應與牙體預備出的肩臺厚度一致。修復醫(yī)師應高度重視牙齦邊緣的選擇、正確使用排齦線,在粘固劑厚度、涂瓷和蠟形制作等方面努力追求邊緣的密合性。同時也應注意到修復過程中牙體預備、臨時冠制作及粘結等對牙周組織的影響[12]。
研究表明,縮齦線中有些成分會對牙齦原纖維細胞產生細胞毒作用[13,14],但在臨床操作中小心使用縮齦線會降低牙齦組織潛在風險的發(fā)生[15]。因此,在烤瓷牙修復中應盡量減少縮齦線與牙齦的接觸時間,降低對牙周的損害。
現代修復學中應用的瓷全冠和二氧化鋯全冠具有硬度高、耐磨損、色澤穩(wěn)定,熱傳導低、生物相容性好等優(yōu)點,因為屬于非金屬材料,不會游離出對機體有害的金屬離子,還可以對抗復雜的口腔環(huán)境。貴金屬烤瓷合金含有金和鉑,性質穩(wěn)定,耐腐蝕,不會生成灰色氧化物。因此,采用瓷全冠、二氧化鋯或貴金屬作為內冠材料,都可以有效預防牙齦黑線的發(fā)生。
快速鑲牙所用的自凝材料是一種高引發(fā)劑,在短時間內完成聚合,這樣的材料根本達不到恢復咬合功能的要求,并且很難達到美觀的修復效果。而且塑料對口腔的生理衛(wèi)生和牙周組織會有很大的危害,可造成黏膜損傷、急性牙周炎癥、繼發(fā)性牙齲,嚴重者可發(fā)生口腔黏膜惡變。目前,這種快速鑲牙修復方式在臨床已經逐漸被淘汰。而烤瓷牙由于外形美觀、耐磨性好、冠的密合性高等優(yōu)點,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如果處理不當,烤瓷牙修復會對牙周組織造成嚴重的損壞,引發(fā)急性牙髓炎、繼發(fā)性齲壞、出現牙齦黑線等并發(fā)癥。因此,在進行烤瓷牙修復時,口腔科修復醫(yī)師要嚴格根據適應證選擇治療方式,進行正確的修復設計,修復材料的選擇要合理,牙體的預備要精細,粘固材料及粘結技術要準確,同時在技工室制作修復體要嚴格按照工藝流程,以減少牙周損害,提高臨床修復質量。
[1]馬軒祥.口腔修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23-128.
[2]Quirynen M,Bollen CM.The in fl uence of surface roughness and surface free energy on supra and subgingival plaque formation in ma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Clin Peridontol,1995,22(1):1-14.
[3]矯剛.快速鑲牙修復與烤瓷牙修復對牙周的危害[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9,17(218):74.
[4]周慶豪.烤瓷牙并發(f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與對策[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11(3):59-60.
[5]孫劍,楊宏軍.活髓牙烤瓷修復后牙髓病變臨床分析[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1,2(3):149.
[6]潘冬冬.金屬烤瓷冠橋修復體對牙齦健康的影響因素[J].口腔材料器械雜志,2005,14(2):83-92.
[7]徐君伍.口腔修復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39-356.
[8]朱國威,楊曉紅,陳麗婭等.非貴金屬烤瓷修復后牙齦組織和血液中鎳鉻元素含量分析[J].華西 口腔醫(yī)學雜志,2004,22(4):284-286.
[9]董正杰,徐侃.烤瓷冠修復后齦緣黑線產生的原因及防治[J].上??谇会t(yī)學,2003,12(6):460-462.
[10]Kancyper SG,Koka S.The influence of intracrevicular crown margins on gingival health:preliminary fi ndings [J].J Prosthet Dent,2001,85(5):461-465.
[11]Hung SH,Hung KS,Eick JD,et al.Marginal fi t of porcelain-fusedto-metal and types of ceramic crowns[J].J Prosthet Dent,1990,63(1):26.
[12]Kaoem schild KL,Campbell SD.Periodontal tissue responses after insertion of arti fi cial crowns and fi xed partial dentures[J].J Prosthet Dent,2000,84(5):492.
[13]Kopac I,Batista U,Cvetko E.Viability of fi broblasts in cell culture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retraction agents[J].J Oral Rehabil,2002,29(1):98-104.
[14]Fazekas A,Csempesz F,Csabai Z,et al.Effects of pre-soaked retraction cords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the human gingival margin[J].Oper Dent,2002,27(4):343-348.
[15]Liu CM,Huang FM,Yang LC,et al.Cytotoxic effects of gingival retraction cords on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in vitro[J].J Oral Rehabil,2004,31(4):368-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