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靜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所,河北 石家莊 050051)
2010 - 04 - 16
張瑞靜(1977-),男,碩士,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
張瑞靜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歷史所,河北 石家莊 050051)
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不僅受到本國的經(jīng)濟制度、行政結構、歷史傳統(tǒng)等因素的制約,而且它也受到本國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抗戰(zhàn)時期,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變化,美國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其國家利益,制定了不同的對華政策。先后采取了中立觀望、援華制日、聯(lián)合作戰(zhàn)政策。中立觀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日本的侵略行為;援華制日、聯(lián)合作戰(zhàn)政策增強了中國的抗戰(zhàn)能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大大增強了國民政府對美國的依賴。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政策;調整
一個國家的對外政策,一方面受到本國的經(jīng)濟制度、行政結構、歷史傳統(tǒng)等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本國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這種影響力往往可以直接左右或者干預國家的對外政策,成為國家制定對外政策的主要參數(shù)。在美國現(xiàn)代史上,“兩個事實的結合產生了美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動力。其一是,美國經(jīng)濟愈來愈依靠國外戰(zhàn)略原料源源不斷地供應;其二是,世界上擁有這些資料的主要地區(qū),由于政治、經(jīng)濟的社會基本力量的變化而處于動亂之中”[1]321。所以,“美國政策的總目標是維持美國在全世界的帝國地位”[1]326。因此,美國在現(xiàn)代對外政策中所追求的基本利益乃是它的全球霸權主義的實現(xiàn)。
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戰(zhàn)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場戰(zhàn)爭中,美國根據(jù)本國利益的需要,在對華政策上經(jīng)歷了從消極觀望到積極支持的變化過程。
“九·一八事變”的爆發(fā),開始了中華全民族的局部抗戰(zhàn)。這一階段的美國對華政策表現(xiàn)出追逐商業(yè)利益的民族利己主義傾向,極力避免與日本發(fā)生直接沖突。日本發(fā)動的此次侵華戰(zhàn)爭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在遠東建立起來的維持勢力均衡體系,即“凡爾塞-華盛頓”體系。直到1932年7月,美國才向日本提出警告,并照會中、日兩國政府:“美國政府不能認許任何事實上的情勢的合法性,也不擬承認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間所締訂的有損于美國或其在華國民的條約……”[2]476這一照會即是有名的“不承認主義”政策。國民政府寄希望于美英控制下的國聯(lián),能夠維持“公理”。然而,國聯(lián)在關于中日“沖突”的調查中,公然為侵略者開脫,認為日本并沒有“領土野心”。美國駐國聯(lián)的代表甚至提出,中方為了“避免流血”從東北撤軍的建議?!懊绹窃趧窀嬷袊鴱谋緡念I土上撤退自己的軍隊”[3]。此后,美國為了維護其在華利益,雖然曾多次對日本發(fā)出呼吁、警告,并積極幫助國民政府改革金融、統(tǒng)一幣制、增強實力,但是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力避卷入一切國際糾紛,加上對日貿易在美國對外貿易中又占極大比重。因此,為了自身利益,美國拒絕采取援華制日政策,在“中立”旗號下仍然與日本大做生意。
但在中國有著巨大權益的美英等國,最終是不希望日本獨占中國的,基于這一認識,國民政府認為阻止日本侵略便成為中國與美英等國的共同利益所在,其外交重點就是爭取美英援華抗日,外交上不屈服的對日政策明顯是以依賴美英為核心的。
而美國在此后數(shù)年間,基本上采取了一種“不付諸任何行動,而且毫無刺激性的遠東政策,因為美國認為,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不會使美國蒙受多大損失?!盵4]當日本把侵略勢力伸向東北時,美國有人竟認為:由日本統(tǒng)治中國對美國最有利。1937年全面抗戰(zhàn)開始后,英美對日本仍然持姑息、縱容的態(tài)度。美國在呼吁“和平解決”的同時還聲稱,中日雙方應對戰(zhàn)爭負共同責任。但中國政府在組織國內抗戰(zhàn)的同時,積極開展外交活動,盡一切可能通過國際講壇和各種外交途徑,將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行為公諸于世,喚起世界人民對中國的同情,提醒國際輿論注意日益惡化的遠東局勢,在國際上孤立日本侵略者。
隨著日本侵華的加劇,在國民政府多方外交努力及國際輿論影響下,羅斯??偨y(tǒng)終于打破了沉默,于1937年10月5日發(fā)表了著名的“隔離演說”,他認為僅通過孤立政策及中立、不介入的外交是不能對付侵略者的,因而提出了“隔離侵略者”的口號。但僅從道義、法理上支持中國,不等于美國這時已經(jīng)放棄了中立觀望的政策。布魯塞爾會議美國居然拒絕討論制裁日本侵略的問題,致使解決中日沖突問題不了了之。相反,美國又以大量鋼鐵、石油等作戰(zhàn)物資不斷地供應日本。據(jù)日本工商省統(tǒng)計,1938年美國對日本軍需品貿易僅占全部對日貿易總額的31.3%,美國輸入日本的作戰(zhàn)物資竟占日本消耗額的92%。所以美國華盛頓州的一位議員講:“我們說日本有德、意兩個同盟國,事實上我們才是日本最好的同盟國,任何人心里都會毫無疑問地相信,我們正在積極參加日本在華進行的戰(zhàn)爭。”[5]“日本派出士兵,而我們的性命在戰(zhàn)場中卻無危險,我們只把商品和原料運到日本,讓他們用以作戰(zhàn)。而我們則從中取得利潤。”[6]美國學者認為:“美國的廢鐵在遠東戰(zhàn)爭中扮演重要角色,日本人用過去的廢鐵播下死亡。槍炮炸彈和軍艦都是越過太平洋運來的數(shù)量日增的廢鋼鐵制造的。”[7]正是由于美國這種所謂的“中立”政策,助長了日本法西斯的野心,使它終于發(fā)動了太平洋戰(zhàn)爭。
1938年10月,日本占領了廣州和武漢后,公開拋棄了以前所承諾的“門戶開放”原則,11月3日日本第二次近衛(wèi)聲明,宣布要建立“日滿華三國合作的東亞新秩序”,直接否定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在華利益。羅斯福曾對其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zhàn)。他們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并且一直沖向中東?!盵8]美國如繼續(xù)對日采取綏靖政策,不設法遏制日本,會使西方在亞洲的權益喪失殆盡。進而美國政府認識到,只有中國才能成為充當日本與歐美之間的屏障,如不給中國以支持,中國或滅亡、或向日本投降、或求助于蘇聯(lián)“倒向共產主義”,那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這也是美國所不愿看到的局面。權衡利弊,美國決定給蔣介石政權以支持,從而扼制日本。這樣,中美關系升溫的時機成熟了。
國民政府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對“東亞新秩序”的外交反擊,揭露了日本要建立東亞經(jīng)濟集團,無非是要獨霸東亞。1938年12月,羅斯??偨y(tǒng)批準發(fā)放一筆2500萬美元的桐油借款。此舉帶動英國也宣布對華借款50萬英磅。數(shù)目雖不大,卻意義重大,表明美國已由“中立”觀望開始向援華轉化。就在汪偽政府宣告成立的當天,美國政府率先發(fā)表了不予承認的聲明,斥責日本用武力在中國扶植傀儡政權,聲明最后宣告:“12年前,美國政府和其它政府一樣,承認了中華民國政府。美國政府有充分理由相信,現(xiàn)在建都于重慶的這個國民政府曾經(jīng)是,并且現(xiàn)在仍繼續(xù)是大部分中國人民所服從與擁護的。美國政府當然繼續(xù)承認這個政府為中國的政府?!盵2]3921940年6月蔣介石委派宋子文作為私人代表赴美試圖打開尋求美國援助的局面。7月12日,宋子文向美方遞交了第一份總額為7000萬美元的軍用物資訂單[9]。這是自抗戰(zhàn)爆發(fā)以來中方向美方提出的數(shù)額最大、包括輕重武器和作戰(zhàn)飛機在內的軍事援助要求。此外,宋子文還要求美方提供5000萬美元的平準基金借款,以維持法幣匯率的穩(wěn)定。美國政府對中方的要求做出了較積極的回應。1940年10月22日,中美達成了2500萬美元的鎢砂借款合同[10]1164—1166。同年11月,美方又宣布將向中方提供信用借款(即金屬借款)和平準基金借款各5000萬美元[10]1183-1186,1187-1193(中美金屬借款合同簽訂于1941年2月4日,中美平準基金借款合同簽訂于1941年4月1日)。
1940年9月,日本與德國、意大利結成法西斯三國軸心,并希望利用這一條約起到威懾美國的作用,使其不再干預日本在遠東的軍事行動。但是,結果卻適得其反,日本的如意算盤打錯了。美國不僅以實際行動表示繼續(xù)援華制日,而且對日本采取了更為嚴厲的措施。繼日美商約廢除之后,美眾、參議院通過了“國防法案”,授權總統(tǒng)實施出口統(tǒng)制,制裁日本。美國還加強了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的防務。美國政府為了保衛(wèi)它在歐亞等地利益,著力促成反法西斯力量的聯(lián)合,并考慮如何戰(zhàn)勝日本問題。于是把中國列入它反法西斯聯(lián)合戰(zhàn)線之中。美國遠東政策遂完成了由對日綏靖為主向援華制日為主的轉變。1940年11月,美國又宣布向中國提供1億美元的貸款,標志著美國援華政策的一大進步。到1940—1941年之交,美國對日本的立場日趨強硬。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在“美國須成為民主國家偉大兵工廠”的著名談話中把歐亞兩地戰(zhàn)爭放在一起討論,明確指出:“在亞洲,中華民族進行的另一場偉大的自衛(wèi)戰(zhàn)爭則在拖住日本人?!痹谒某珜?,1941年3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5月6日,美國宣布“租借法”適用于中國,“接著制定了一項用于中國的緊急租借計劃,這項計劃的要旨在于增加滇緬公路上的運輸,美國派了一個技術組去幫助中國改進這項計劃的實施,結果每月通過這條路線到達中國的物資增加為原來的4倍光景,即從1941年5月的4000噸增加到同年11月的15000噸?!盵11]5月27日,羅斯福在演說中聲稱:“中國抗戰(zhàn)是反對希特勒征服世界計劃的兩種因素之一”[12]。他還同意美國軍人辭職加入陳納德的中國空軍美國志愿航空隊——飛虎隊。但直接促使美國加快援華步伐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則是1941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的簽訂,羅斯福非常擔心蘇聯(lián)停止援華,從而造成中國抵抗的瓦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美國先歐后亞的戰(zhàn)略已定,自然使援華處于次要地位。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美國遠東戰(zhàn)略的基點是“不遺余力地防止同日本的戰(zhàn)爭爆發(fā)”[13]。盡管隨著形勢的發(fā)展,美國不斷地調整和加快援華制日的步伐,但其態(tài)度和行動始終只是在日本對遠東的侵略每推進一步、自身在亞太地區(qū)的利益與防衛(wèi)面臨日見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作出的被動和有節(jié)制的反應。因而,此間美國對華政策在實質上是消極和審慎的,目的是讓中國拖住日本,阻擋日本軍國主義南下的步伐,避免美日兩國在太平洋上迎頭相撞。美國甚至還想犧牲中國,與日本達成妥協(xié),來換取遠東地區(qū)暫時的和平。但是,日本軍國主義獨占中國,稱霸東南亞的侵略野心早已膨脹,美日之戰(zhàn)已是不可避免了。
上述情況表明,此階段的美國對華政策是:一方面較堅定地支援中國抗戰(zhàn),一方面仍堅持對日本的妥協(xié)。二者相比較,以前者為主。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至此,戰(zhàn)勝日本法西斯成為中美兩國共同努力的目標,美國的對華政策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羅斯??偨y(tǒng)就認為: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作為美國亞太戰(zhàn)略中的重要一環(huán),是消耗和牽制日本侵略軍的主要力量。在打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中國是將來盟軍太平洋反攻和進攻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因此,美國需要中國成為它的“有效的軍事盟友”。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國軍事代表在重慶舉行東亞軍事會議。會議決定,組織中美英聯(lián)合參謀會議和聯(lián)合統(tǒng)帥部,分別設立于重慶和緬甸。1941年12月,在“阿卡迪亞”會議上,羅斯福說服英國首相丘吉爾推舉蔣介石為將要成立的中國戰(zhàn)區(qū)(包括中國、印度、泰國)盟軍最高統(tǒng)帥。
美國政府加大了對國民政府的經(jīng)濟軍事援助,并派遣各種顧問和代表團來華協(xié)助工作。1942年2月,美國給中國巨額貸款5億美元,超過了1937年到1941年7次貸款總數(shù)的兩倍。6月,根據(jù)《租借法案》雙方又簽訂了《中美互助協(xié)定》。據(jù)統(tǒng)計,美國向中國提供的租借物資達16.2億美元[14]。在軍事上,1942年1月,美國任命史迪威將軍為中印緬戰(zhàn)區(qū)美軍司令官兼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從1943年起,美國開始訓練大批的中國軍官,一年中一個炮兵學校就培訓5000名以上的中國軍官,一個步兵學校培訓3000名以上的中國軍官。同年春,羅斯??偨y(tǒng)決定成立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配屬于中國戰(zhàn)區(qū),陳納德為少將司令;第十四航空隊第一線飛機應保持500架;中印航運噸位每月增至一萬噸[15]。為了增強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能力,在史迪威及其繼任者魏德邁的策劃組織下,到日本投降前夕,中國軍隊的5個師在印度受到完整的美式訓練,并接受全副美式裝備,11個師在中國境內接受了美式訓練。有22個師中的50%~75%的成員受過美式訓練。以上38個師配備了足夠的炮火投入戰(zhàn)斗,因而戰(zhàn)斗力大為增強[16]。
美國不僅需要中國成為它的軍事盟友,而且需要中國成為它的一個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的“忠實的政治盟友”。羅期福為維護和擴大美國在中國以至遠東的利益,不顧盟國的反對,極力為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爭取大國地位。從1942年開始,在美國的積極斡旋下,中國開始與西方列強進行廢止一切不平等條約的談判。到1942年底,國民政府不僅與美、英廢除了治外法權,還與加拿大、新西蘭、挪威、阿根廷、巴西、比利時、法國、瑞士、丹麥等國談判廢止了一切不平等條約,并重新簽定了新的雙邊關系條約。1942年1月1日,中國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應邀參加聯(lián)合國家會議,作為會議主席主持會議,并繼美英蘇三國后在《聯(lián)合國家宣言》上簽字,成為同盟國中重要的一員,中國一下子被提高到了引入注目的地位[17]。由于羅斯福從其全球戰(zhàn)略出發(fā),為鼓勵中國積極對日作戰(zhàn),并在戰(zhàn)后能成為抗衡蘇聯(lián)的力量,積極扶植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參與重大國際事務。所以,1943年10月中國得以與美、英、蘇共同簽署關于世界普遍安全的宣言,對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和平工作作出了權威性安排。依據(jù)宣言,中國政府有權利與責任參與各大國間為結束戰(zhàn)爭的協(xié)調行動,籌劃戰(zhàn)后組建聯(lián)合國機構。11月,中、美、英在開羅舉行最高會晤,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就戰(zhàn)時及戰(zhàn)后的軍事、政治、經(jīng)濟等極為廣泛的議題交換了看法,共同商定了對日戰(zhàn)爭大計,發(fā)表了三國《開羅宣言》,聲明在徹底擊敗日本后,必須將滿洲、澎湖列島和臺灣歸還中國。這意味著中國即將成為一個強大的、在遠東起支配作用的強國??傊?,中國能聯(lián)署《世界普遍安全宣言》,出席開羅會議并參與制定有利于中國的《開羅宣言》,標志著中國已正式躋身“四強”之列,中國的國際地位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開羅會議后,中國積極參加了籌建戰(zhàn)后國際組織的工作,成為聯(lián)合國的重要發(fā)起國之一,并擔任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取得了對安理會的任何重大決議的否決權,第一次在國際組織中明確了它的重要位置,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大國”的角色。
在此階段,美國與中國聯(lián)合抗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并以其特殊的影響力在國共兩黨繼續(xù)合作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但“史迪威事件”*約瑟夫·史迪威是美軍中將,1942年1月底受命來華擔任中國戰(zhàn)區(qū)參謀長,與蔣介石在租借物資分配權和對待中共的態(tài)度方面有難以彌合的分歧。1944年7月至9月,羅斯??偨y(tǒng)向蔣介石連發(fā)4封電報,要求蔣介石任命史迪威為在華盟軍總司令,指揮包括中共軍隊在內的全部軍隊。蔣介石對此軟抗硬頂,最后干脆以“難以共事”為由,要求調走史迪威。此事在中國近代史上稱“史迪威事件”,召回史迪威意味著美國無條件支持蔣介石政策的明朗化。后,美國完全執(zhí)行了“扶蔣壓共”的政策。由此可見,美國在其與中國利益相對一致時,便能促進中國團結抗日,對國共關系起到積極影響;當與中國利益發(fā)生矛盾時,則不惜犧牲盟國利益,為我所用,從而給國共關系帶來不利的影響。另外,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美國在關鍵時刻不公正地對待中國。例如,不支持戰(zhàn)后中國收復香港;雅塔爾會議上,背著中國與蘇聯(lián)簽定有損于中國權益的秘密協(xié)定。
抗戰(zhàn)時期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原則,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美國國家利益。在這一原則指導下,美國政府根據(jù)抗日戰(zhàn)爭不同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對其對華政策進行了多次調整??箲?zhàn)初期,由于美國對日本的侵略目標還沒有清醒的認識,國內孤立主義、和平主義勢力強大,國際上“綏靖”主義思潮盛行,再加上美國在日本有可觀的經(jīng)濟利益,所以美國采取了“中立觀望”的對華政策;當日本在華侵略擴大,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在華利益時,特別是德、意、日法西斯結盟后,美國政府更加深刻認識到日本也是世界秩序的破壞者,而中國人民英勇頑強地抵抗日本侵略的斗爭,對美國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所以,美國開始采取“援華制日”的政策。但是,由于美國還沒有充分做好戰(zhàn)爭的準備,再加上歐戰(zhàn)爆發(fā)后,美國“先歐后亞”的戰(zhàn)略,因而美國的“援華制日”政策是以避免與日本發(fā)生正面沖突為目標的。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中國在亞太地區(qū)反法西斯的主戰(zhàn)場的作用,美國采取了“聯(lián)合作戰(zhàn)”的對華政策??谷諔?zhàn)爭末期,美國政府為了使戰(zhàn)后遠東國際局勢向著有利于美國的方向發(fā)展,美國又采取了“扶蔣壓共”的政策。
總而言之,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美國對華政策是美國整體外交戰(zhàn)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對華政策是以本國利益為準繩,審時度勢,變換手法。無論其早期的中立觀望,還是中后期援華制日,聯(lián)合作戰(zhàn),無一不是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美方的一些舉措,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美國雖不乏明智之舉,但也有短視、失誤之處。珍珠港上空的爆炸聲應成為其長鳴的警鐘。
[1] (美)M·貝科威茨.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背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 世界知識出版社.中美關系資料匯編:第一輯[G].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
[3] (美)韋羅貝.中日糾紛與國聯(lián)[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8:165.
[4] (美)羅伯特·達萊克.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09.
[5] 東北日禍反響錄[N].國聞周報,第8卷第39期,1931-10-5:39.
[6] 拆穿奧斯汀的謊言[N].人民日報,1950-12-18.
[7] (美)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戰(zhàn)爭的來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3.:11.
[8] (美)伊里奧·羅斯福.羅斯福見聞錄[M].上海:新群出版社,1950:49.
[9] Morgenthau Diaries(China),Dacapo Press,New York,1974:178-179.
[10] 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3冊[G].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62.
[11] (英)F·C瓊斯.1942——1946的遠東:上冊[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228.
[12] 解放日報,1941-5-31.
[13] (美)舍伍德.羅斯福與霍普金斯:上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0:480.
[14] 美國國務院.白皮書:美國與中國的關系[Z].華盛頓:美國政府出版局,1949: 1043-1044.
[15] (美)羅伯特·達萊克.羅斯福與美國對外政策(1932—1945年):上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4:125.
[16] (美)阿瑟·揚格.中國與援助之手(1937—1945)[M].坎布里奇,1963:147.
[17] 申報編譯室.赫爾回憶錄[Z].上海:上海申報館,1948:1583.
AdjustmentofAmericanPoliciesTowardsChinaDuringAnti-JapaneseWar
ZHANG Rui-jing
(History Institute,He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ijiazhuang050051, China)
A country’s foreign policies are not only restricted by the country’s economic systems,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historical tradition but also affected by its ideolog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best interest to the great extent,the United States made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 China. The U.S. has taken a stand of neutrality,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connived a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It also adopted the policy of aiding China against Japan and the joint operations policy. The policy of neutrality to some extent condoned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policy of aiding China and fighting against Japan increased China’s capacity against Japan and enhance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but also greatly enhanc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depend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American policies towards China;adjustment
K265
A
1009-105X(2010)03-00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