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飛 安妮 陳寧 劉雯雯
·病例報告·
ERCP診治不完全胰腺分裂癥一例
顧小飛 安妮 陳寧 劉雯雯
患者男,34歲。以“反復上腹脹痛4月”入院。4月前酒后出現(xiàn)劍突下偏左腹痛,呈燒灼樣,并向兩側(cè)腰部帶狀放射,無惡心、嘔吐、腹瀉,無發(fā)熱等。當?shù)蒯t(yī)院查血淀粉酶2900 U/L,診斷為“急性胰腺炎”(AP),予抗感染、制酸、抑酶等治療后癥狀緩解。之后上腹痛反復發(fā)作2次,均診斷為AP。體檢:皮膚鞏膜無黃染,上腹偏左輕壓痛,無反跳痛。血淀粉酶772 U/L。腹部B超未見明顯異常。上腹部CT示胰腺邊緣模糊,周邊少量液性滲出,擬診為輕癥胰腺炎。MRCP見胰腺尾部體積稍增大,信號略低,胰管未見明顯擴張,胰管十二指腸開口上移,考慮胰腺解剖變異可能。ERCP見十二指腸降部有主乳頭和副乳頭。前者呈半球形,開口呈絨毛狀;后者較小,開口明顯。主乳頭插管造影顯示主胰管短小,長約3 cm,呈短樹枝狀,分支胰管顯示良好,其中有1條交通支,使副胰管同時顯影,且造影劑從副乳頭排出;副乳頭插管造影顯示副胰管長約12.2 cm,直徑約0.4 cm,管壁光滑,行走自然,分支胰管顯示良好,交通支顯影清晰,主胰管亦同時顯影。診斷為不完全性胰腺分裂癥。行副乳頭切開術(shù),并置入胰管支架(5F,9 cm)。術(shù)后患者腹痛癥狀消失。4個月后取出支架,隨訪3月至今無腹痛及胰腺炎再發(fā)。
討論胰腺分裂(PD)是胰管發(fā)育過程中最常見的先天變異,通常背側(cè)胰腺通過副乳頭開口于十二指腸,腹側(cè)胰腺和膽總管一起開口于主乳頭。文獻報道人群中胰腺分裂發(fā)生率大概為5%~7%。主副胰管之間存在細的交通支稱為不完全胰腺分裂,發(fā)生率為0.13%~0.9%。
對于PD的治療,內(nèi)鏡醫(yī)師一般認為對無臨床癥狀的患者不需治療。有腹痛等臨床癥狀的患者可采用合理飲食、補充胰酶、止痛等非手術(shù)治療。若患者有明確胰腺炎影像學改變、近期有急性復發(fā)性胰腺炎或慢性進行性腹痛的患者,首選內(nèi)鏡下介入治療,包括副乳頭括約肌擴張、切開及支架引流[1-3]。一般認為,單純十二指腸乳頭開口狹窄的患者宜行胰管氣囊擴張術(shù)[1]。也有學者認為,單純行副乳頭擴張或切開雖近期療效確切,但術(shù)后狹窄再發(fā)的可能性較大[3],所以行副乳頭切開聯(lián)合胰管支架置入可降低胰管開口再狹窄發(fā)生的可能。
一般認為支架越短,放置時間越長,發(fā)生阻塞及移位脫落的可能性就越大;而支架越長,發(fā)生慢性胰腺實質(zhì)炎性改變的可能也越大。李兆申等[4]認為,若支架引流通暢,無須拔除,待支架出現(xiàn)梗阻、移位脫落癥狀時再拔除及決定是否更換新支架。對于不完全性胰腺分裂癥患者,因主、副胰管之間存在交通支,副胰管內(nèi)的部分胰液可經(jīng)交通支由主胰管引流,故支架長度不宜太長。我們認為,術(shù)后3~6個月拔除支架可能較為合理。
[1] Burdick JS,Horvath E.Management of pancreas divisum.Curt Treat Options Gast roenterol,2006,9:391.
[2] Kvan V,Loh SM,Walsh PR,et al.Minor papilla sphincterotomy for pancreatitis due to pancreas divisum.ANZJ Surg,2008,78:257-261.
[3] 林敏華,葉麗萍,毛鑫禮.副乳頭切開聯(lián)合副胰管支架治療胰腺分裂癥6例報道.浙江臨床醫(yī)學,2007,9:1660-1661.
[4] 李兆申,王洛偉.胰腺分裂癥的內(nèi)鏡治療.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02,9:793-794.
2010-02-10)
(本文編輯:呂芳萍)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0.06.010
200003 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長征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顧小飛、陳寧、劉雯雯);.第二軍醫(yī)大學研究生管理大隊學員11隊(安妮)
共同第一作者:顧小飛、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