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鳳 周 玉 賈德昌 孟慶昌
(1.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材料工程學院,上海:201620;2.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特種陶瓷研究所,哈爾濱:150001)
LiTaO3是目前研究得很多、應用很普遍的壓電、鐵電和電光晶體,早在1949年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其鐵電性,到了1965年,用提拉法成功地生長出LiTaO3的大單晶,對它的研究有了迅速的進展[1]。早期認為LiTaO3晶體屬于鈦鐵礦型結構,但后來X射線衍射和中子衍射的研究證實了它只是類似于鈦鐵礦型結構[2]。鐵電體由許多不同取向的電疇構成,鐵電、壓電陶瓷的許多性質(zhì)都與其內(nèi)部的電疇結構有關[3],但晶粒所處的狀態(tài)不同,其內(nèi)部的電疇結構也有所不同。劉艷改等人曾經(jīng)將含鉭酸鋰顆粒作為第二相加入到氧化鋁基陶瓷復合材料中,并對這種狀態(tài)下LiTaO3晶粒內(nèi)的電疇結構進行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在該陶瓷復合材料中出現(xiàn)了單晶中不可能形成的非對稱性的電疇結構[4],但對LiTaO3作為基體的Al2O3/LiTaO3陶瓷復合材料中的電疇結構未進行研究。為此本文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對不同成分的Al2O3/LiTaO3陶瓷復合材料中LiTaO3晶粒內(nèi)的電疇結構進行了觀察,尤其是純LiTaO3壓電陶瓷中的電疇結構在以往的研究中沒有報導過,并與以往研究中LiTaO3顆粒中的電疇結構進行了比較,分析了不同晶粒狀態(tài)對LiTaO3內(nèi)部所呈現(xiàn)電疇結構的影響。
試驗用氧化鋁(α-Al2O3)粉末由北京建材院高技術陶瓷所提供,為分析純,鉭酸鋰(LiTaO3)粉末購自寧夏東方鉭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為分析純,其粒徑分別為0.3μm和3μm。將計算稱量好的混合粉末在球磨機上球磨濕混24小時,為防止沉淀立即烘干,并采用ZRY55型真空/氣氛熱壓燒結爐在氮氣保護下進行熱壓燒結。燒結工藝為:1300℃/25MPa,保溫保壓30min。所制備的陶瓷復合材料中Al2O3p的體積分數(shù)分別為0,15,30%,相應的陶瓷復合材料簡稱0ALT,15ALT,30ALT。在Philips CM12型透射電鏡上進行微觀組織結構觀察,加速電壓為120kV。將試樣用金剛石內(nèi)圓切割機切成0.3~0.5mm厚的薄片,再依次用B4C磨料、砂紙磨至60~70μm左右,然后用Gatan-600型離子束雙噴減薄儀減薄至微穿孔,離子束的加速電壓為5kV,離子束對試樣的掠射角開始為15°,接近減透時,減小到5°。對減薄后的試樣進行噴碳處理。
圖1 純L i T a O3陶瓷中不同晶粒內(nèi)電疇結構Fig.1 Domain structures in pure LiTaO3ceramics(a)180°domain;(b)non-180°domain
在LiTaO3晶體中,自發(fā)極化與氧八面體的三重軸平行,各氧八面體以共面的形式疊置起來形成堆垛。公共面與氧八面體三重軸垂直,亦即與極軸垂直,許多堆垛再以八面體共棱的形式聯(lián)接起來形成晶體。在順電相時,每個堆垛中氧八面體按下述順序交替出現(xiàn):一個中心有Ta的氧八面體,兩個在其公共面上有Li的氧八面體。只有在公共面上才有Li的兩個氧八面體的氧原子,在順電相,Li和Ta分別位于氧平面內(nèi)和氧八面體中心,無自發(fā)極化。在鐵電相,Li和Nb都發(fā)生了沿c軸的位移,前者離開了氧八面體的公共面,后者離開了氧八面體中心。由于Li和Ta的移動,造成了沿c軸的電偶極矩,即出現(xiàn)了自發(fā)極化。因此,在LiTaO3自由晶體中,伴隨著自發(fā)極化的出現(xiàn),其中只可能產(chǎn)生180°電疇結構[5]。
對1300℃熱壓燒結制備的15LTA陶瓷復合材料的TEM觀察表明[6],LiTaO3晶粒內(nèi)的電疇結構大多為板條狀的90疇結構,另外還有少量尖劈狀的90°疇結構和曲流狀的180°疇結構。
圖2 15 A L T陶瓷復合材料中L i T a O3晶粒內(nèi)電疇結構Fig.2 Domain structures in LiTaO3grains of 15ALT ceramic composite(a)180°domain;(b)non-180°domain
純LiTaO3壓電陶瓷中的電疇結構是我們最感興趣的。圖1中給出了純LiTaO3陶瓷中LiTaO3晶粒內(nèi)電疇結構的TEM照片。但從圖中可以看出,LiTaO3晶粒內(nèi)形成的是曲流狀180°電疇,該電疇的曲流狀區(qū)域很小,疇的密度和數(shù)量都不多;由圖1(b)可看出,該晶粒內(nèi)也形成了90°電疇,可以明顯看出當其伸展至晶界而終止的情況,此90°疇為板條狀90°疇,且其疇界很寬,但是只有很稀少的幾條。
圖2給出了15ALT陶瓷復合材料中LiTaO3晶粒內(nèi)電疇結構的TEM照片。圖2(a)LiTaO3晶粒內(nèi)也是180°電疇,但其沒有位于晶粒內(nèi)部的180°電疇規(guī)則,疇的尖部為規(guī)則的曲線狀,尾部受到晶界的阻礙逐漸呈現(xiàn)出非180°電疇特征;如圖2(b)所示的電疇結構,圖中形成了兩個方向的板條狀90°電疇,其中板條狀的C1、C2均終止于D5疇界上,而且C1、C2兩條疇帶的寬度遠大于D1-D5疇帶的寬度。進一步觀察還可發(fā)現(xiàn),在D2電疇結構內(nèi)還出現(xiàn)了曲流狀的180°電疇結構,如圖中黑色箭頭所示。
圖3 30 A L T陶瓷復合材料中L i T a O3晶粒內(nèi)電疇結構Fig.3 Domain structures in LiTaO3grains of 30ALT ceramic composite(a)180°domain;(b)lamellar non-180°domain;(c)band-shaped non-180°domain
圖3為30ALT陶瓷復合材料中LiTaO3晶粒內(nèi)的電疇結構TEM照片。圖3(a)中電疇結構與前面圖相似,LiTaO3晶粒內(nèi)部為一曲流狀180°電疇,其頭部180°電疇的特征較明顯,從頭部到尾部180°電疇的曲流狀形貌越來越不明顯直至最后終止于晶界上,這種變化與圖中的一條穿過180°電疇的90°疇有關,同樣這條90°疇也終止于弧形的晶界上,圖中的另一個LiTaO3晶粒內(nèi)還清晰可見幾條平行的90°疇,可見,在30ALT陶瓷復合材料中180°電疇結構越來越不明顯。圖3(b)中可見,LiTaO3晶粒內(nèi)形成單獨的90°電疇結構,其中的90°薄片狀電疇結構布滿整個晶粒,取向完全相同;另外,在30ALT陶瓷復合材料中還發(fā)現(xiàn)了如圖3(c)中的板條狀90°電疇貫穿整個晶粒,終止于晶界上,且該電疇很密集,疇帶也較寬。
根據(jù)上述結果,可見1300℃氮氣保護熱壓燒結制備的ALT陶瓷復合材料中的電疇結構以非180°電疇為主,只是隨著Al2O3顆粒含量的增加,180°電疇結構逐漸變少,而非180°電疇結構明顯增多。這種現(xiàn)象與Al2O3顆粒含量較多的LTA陶瓷復合材料體系中的電疇是不同的。1300℃真空熱壓燒結制備的LTA陶瓷復合材料中的電疇結構以90°電疇為主,只有少量的曲流狀180°電疇。非180°電疇和90°電疇結構在LiTaO3單晶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對于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我們認為是由于LiTaO3顆粒制備成多晶的陶瓷復合材料后,每一個陶瓷顆粒均受到周圍顆粒的機械約束作用,使得晶粒中180°電疇不能自由形成,從而在不同的應力狀態(tài)下形成不同的電疇結構,即非180°電疇和90°電疇。對于純的LiTaO3陶瓷來講,這種約束作用并不明顯,在其顆粒內(nèi)部仍然是180°電疇數(shù)量多,而只有少量的非180°電疇;但Al2O3顆粒作為第二相加入到LiTaO3基體以后,這種作用很明顯,Al2O3顆粒彌散地分布于LiTaO3晶粒的晶界上,對其周圍的LiTaO3晶粒產(chǎn)生很大的機械約束作用,從而在LiTaO3晶粒內(nèi)部有殘余應力的存在,造成了非180°電疇的形成。
(1)ALT系列陶瓷復合材料中都同時存在著180°電疇和非180°電疇兩種結構。隨第二相Al2O3顆粒含量的增多,ALT材料中非180°電疇結構增多,而180°電疇逐漸減少。
(2)ALT陶瓷復合材料中的電疇結構與LiTaO3單晶和LTA陶瓷復合材料中的電疇數(shù)量和密度明顯不同,這主要是由于LiTaO3晶粒受其周圍陶瓷顆粒的機械約束作用及LiTaO3晶粒內(nèi)部殘余應力的存在所致,造成了非180°電疇的形成。
1許煜寰等.鐵電與壓電材料.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2張福學,孫慷.壓電學(下冊).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4
3 Liu Yangai,Zhou Yu,Jia Dechang and Meng Qingchang. Domain switching toughening in a LiTaO3dispersed Al2O3ceramic composite.Scripta Mater.,2002,28(1):111~114
4劉艷改,周玉,賈德昌.Al2O3基陶瓷復合材料中LiTaO3顆粒內(nèi)的電疇結構.硅酸鹽學報,2003,31(12):1135~1139 Liu Yangai,Zhou Yu and Jia Dechang.J.Chin.Ceram.Soc.(in Chinese),2003,31(12):1135~1139
5 Lawn B.,Wilshaw R..Indentation fractur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J.Mater.Sci.,1975,10:1049~1081
6 Liu Yangai,Zhou Yu,Jia Dechang,Meng Qingchang.Domain structures and toughening mechanism in Al2O3matrix ceramic composites dispersed with piezoelectric LiTaO3.Mater.Sci. Eng.A,2003,347:35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