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并通過有效的途徑,幫助學生形成反思的習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我想從這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一、改變學生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比如:在一個邊長是50厘米的正方形中截取一個最大的圓,求圓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像這種題目,我通常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這個問題,反思自己做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學生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我在要求他們讀題時,一邊讀一邊把關鍵的詞句,或者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用鉛筆畫上雙橫線,以此引起自己的注意。其次是培養(yǎng)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我在數學教學中也非常強調這一點,讓學生自備一本數學記錄本。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覺得比較重要的,或者自己比較容易弄錯的,可以記錄在這個本子上。
二、探究學生的解題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一)反思解題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既有知識缺陷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個題目之后,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對解題結果的正誤作進一步的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25%x+75%=36.75
像這個題目,我先讓學生自己把計算的結果代入原式當中,學生可能就發(fā)現了,怎么左邊不等于右邊呢?學生就會去想,自己到底錯在哪里了呢?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他們可能就會發(fā)現:25%x和75%是不可以直接相加的。學生就會開始思考:當時是怎么想的,是哪里理解錯誤了呢?
像這樣,通過對解題結果進行反思,學生不但知道錯誤的原因是受思維定式的影響,沒有認真仔細審題,導致了解答錯誤,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二)反思解題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小明讀一本180頁的書,5天看了全部的40%,還剩下多少頁沒看?學生在解出答案是:180(1-40%)之后,思考一下,1-40%代表著什么意思?還有其他的算法嗎?學生就會列出180-180×40%的算式。這個時候,你還可以恰當的提高要求:根據條件,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這個時候學生的思維就很活躍了,會提出許多不同的問題,像:平均每天看多少頁?這本書一共要看多少頁?
(三)反思解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數學學習中,最重要的是掌握解題的方法。數學中有很多問題都有多種解法,解題后再次啟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自主觀察、分析、研究,探索不同的甚至是簡捷、新穎的解題方法,使學生的思維觸角伸向不同的方向和層次,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防止思維定式,及時交流、共享總結出的各類解題技巧,并養(yǎng)成“從優(yōu)、從快”的解題方式,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3.14×18+31.4×8.7-0.314×50
師:這個算式,你是如何計算呢?
生1:先算乘法,再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生2:3.14,31.4和0.314他們的數字都相同,只要把小數點的位置移一移,就能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了。
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把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說一說想法,怎么移小數點的位置,移了之后,另一個乘數怎么變?
生2:一個乘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就是縮小10倍,另一個乘數的小數點應該向右移動一位,擴大10倍,乘積不變。
師:那我們可以把這種方法總結為什么。
生:移位。
(四)反思問題本質,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比如:362/35這道題該怎樣簡算?學生就能找出是先把36分成(35+1),然后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然后問學生,為什么可以這樣簡算?它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通過對這個過程及題目特點的反思,使學生掌握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實質,配以同種類型的鞏固練習,學生就能逐漸形成解答簡算題目的能力了,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反思能力。
三、通過寫反思日記,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
寫反思日記,我認為也是培養(yǎng)學生反思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反思日記中,學會自我提問,反思自己今天所得什么,失去什么,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提高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從而培養(yǎng)反思能力。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在反思日記中進行自我總結,總結今天所學的知識,對自己的學習習慣,解題的過程進行一次梳理、總結,然后把自己的一些的獨特見解,寫在自己的反思日記當中,從而形成一種經驗。這種經驗,有助于他們以后更好、更加有效的學習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