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的中國,對外語人才,特別是精通英語并能熟練進行英漢互譯的英語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對口譯和口譯員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本文就口譯這一語言活動中的幾點不規(guī)范現(xiàn)象進行分析,并提出其可接受性及存在的合理性。
關鍵詞:口譯;不規(guī)范;合理性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8—0256—02
一、引言
社會在不斷發(fā)展,人們的交往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要與來自異質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流。而我國對外交流的迅猛發(fā)展,對外交流的日趨密切和頻繁也使得口譯活動日益職業(yè)化,人們對口譯實踐、培訓質量與客觀評估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二、口譯及其不規(guī)范表達
口譯是一種特定的翻譯形式,指對口語化的信息或文章進行的口頭翻譯,雖然其歷史并不是很確切但是普遍被認為是一種早于書面翻譯的活動。其類型多種多樣,根據進行形式可分為交替?zhèn)髯g、同聲傳譯、耳語傳譯等,按其場合又可分為社區(qū)口譯、會議口譯及法庭口譯等。劉宓慶認為,既然都是翻譯行為必然就具有翻譯的共性,用維根斯坦的話說叫做“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劉宓慶)。但口譯又具有其自身特點,許多重要方面不同于書面語翻譯,首先,所需要的技巧非常不同,譯者需要是口語交際方面的專家。其次,譯者基本上沒有機會在宣布最終翻譯版本前進行修改或提高翻譯質量,而是要在第一時間完成最終產品;換句話說,口譯不同于筆譯,其具有不可修改性和不可變性。第三,譯者必須提前獲得所需的背景知識。最后,譯者不斷作出第二次決定并承擔著交際風險(Mark Shuttleworth Morira Cowie)。因此,口譯中會產生系列不規(guī)范表達。
1.信息的添加闡釋??谧g活動被認為是一個復雜的信息加工與處理過程,作為一種跨語際的解釋行為,涉及領域極廣包括外事接待、商務洽談、人物訪談及大會發(fā)言等。內容又涉及習語、諺語的翻譯。由于背景和文化等各方面因素譯者在翻譯時就會需要添加一些必要的解釋信息以便于目標語接收者接收和理解信息。如:
我國的“五岳”對于外國人來說通常不知為何處,翻譯時宜用增語法將中國的五座名山點明。“五岳”China’s five great mountains, namely, Mount Tai in East China, the Hengshan Mountain in South China, the Huashan Mountain in West China, The Hengshan Mountain in North China and the Songshan Mountain in Central China.
中醫(y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HuatngDi’s Classic Internal Medicine, the Theoritical work on TCM that emerg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mark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edicine’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o date this classic work is still consider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c gui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chus has drowned more men than Nepturn. 翻譯為酒神淹死的人比海神多。這里Bacchus指英文中的酒神,Nepturn是英文中的海神。
2.信息的提煉與刪減。語言交際中總有一些冗余信息,如奈達描述的語言過程中大約要產生50%的信息冗余,信息流失是任何交流過程中必然會有的,翻譯中絕對的對等是永遠不可能的。人們完全承認絕對的交流(absolute communication)是極不可能的, 口譯需要刪除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影響,因為口譯多種標準指標中就包括簡明度,指原語的話語在譯語中準確反映,簡潔明了,因為發(fā)言人的話語可能很長但是譯員的筆記必須簡要譯員有刪減不必要信息的自由度。譯員有再創(chuàng)性。而且做口譯工作是必須要進行筆記配合記憶。專家認為,筆記中有幾點基本要求。第一,邊聽邊寫,切記不要把全部內容都力求寫上去;第二,善用簡寫;譯員可以發(fā)明一套自己可以看懂的符號;第三,懂得放棄,刪減信息。
3.信息的錯譯或漏譯。口譯中譯員擔任者重要角色,口譯對譯員要求是非常高的,具有非常廣度和深度的知識水平,綜合能力,還要具有良好的心里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但是由于口譯的及時性和迅捷性等特點,而且是口譯一種現(xiàn)場活動。譯員難免出現(xiàn)緊張或準備不足的情況,或由于知識水平的參差不齊,欠缺經驗等原因導致了譯出語的不夠準確造成的反映錯誤。如下就有一例著名翻譯的尷尬事件:1998年10月,上海梅隴廣場內的大廳辦了一個高科技產品展覽。到訪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即席演講,布萊爾剛登上臨時講臺就開口“我很高興訪問上海,這個展覽中我最喜歡“kissing booth”說完后等待翻譯,但當時譯員卻遭遇到了尷尬,因為他不知道這句話的確切翻譯為什么。好在之后首相巧妙的化解了這一尷尬,使得譯員的口譯能夠繼續(xù)進行下去。隨后譯者的朋友使其明白了,展覽會上有臺電腦配有數(shù)碼相機拍攝完參觀者親密照片后,此電腦可以編輯出各種滑稽效果,此展臺的名稱就叫“kissing booth”。由此可見,口譯之難,情況之難以預料。
三、不規(guī)范表達的合理性
1.從翻譯理論方面看:在一般的翻譯理論中強調的是“對等”觀念,“對等”是翻譯理論中的中心概念,在不同的層次,對等可以表示原語及目標語中所指的事物相同; 原語和目標語中的詞匯可以激起以這倆種語言為母語中人腦中的相同或相同概念;在不同語言中產生相同的效應等。但是在口譯中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語言對等,“對應被認為是主要的問題,即無論采取什么形式是次要的,而要表達的信息和要達到的效果被為是主要的。譯員的主要任務是要把原語的意義用令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以達到交際的目的,可以說口譯更為重意義而輕形式。按費米爾的觀點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是“目的法則”,換句話說就是翻譯的最終目標是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弗米爾的目的論框架中,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眾——譯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交際需求。每一種翻譯都指向一定的手中,因此翻譯實在“目的語情景中為某種目的及目標受眾而生產的語篇”。弗米爾認為,原文只是為目標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梢娫脑谀康恼撝械牡匚幻黠@低于其在對等論中的地位。筆者認為,此種現(xiàn)象也適用于口譯。口譯更多的關注的是“準確度”和“錯誤率”的問題,其質量標準可以有可信度、可接受度、簡明度、多樣性、迅捷度等。所以,口譯員可以根據情況適當?shù)膶π畔⑦M行進行再創(chuàng)造。
2.從譯員方面看:口譯對口譯員的要求及高,譯員首先要接收這種語音信息,并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辨識、解碼。然后根據所聽所記對所得信息進行理解,然后對所理解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最后將其運用所掌握的目的語用口語表達出來。這其中要求的時間及短,譯員最多要在原話語結束后三四秒后就要作出反應。根據心理學分類記憶可分為長時記憶、短時記憶和感覺記憶。口譯中以短時記憶為其關鍵,短時記憶被認知心心理學用來代表初級記憶,一般認為短時記憶是當前人的意識所關注的刺激信息,而且只能儲存有限的刺激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不太穩(wěn)定和比較脆弱。有些譯員也提出因為中文的特殊性,中文不同于英語,其中的關鍵詞要右置,需要記憶更多的內容才能輸出譯文,給短時記憶增加了更大的負擔。而因為緊張和壓力大等原因會使得其在其時對信息判斷失誤。譯員也可能由于臨場應變能力或經驗不足造成自己的慌亂。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呂叔湘先生就以“翻譯與雜學”問題撰文論述過:“翻譯時理解原文要過的第三道關就是字典所不能幫忙的那些東西,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風俗,俚語方言,歷史上的事件,小說里的人物,五花八門,無以名之。”這樣譯員既需要是語言方面的專才,又必須是精通兩種語言文化,背景、歷史、宗教、習俗等等的“雜家”。因為口譯也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學習過程,所以譯員也必須經過一次次的實戰(zhàn)千錘百煉后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達到譯語效果的最佳,對于譯員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參考文獻:
[1]Mona Bak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2]劉宓慶.口筆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4]張文,韓?;?口譯理論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Non-standard Expression and its Acceptability in Interpretation
LIU Li-na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Siping136000, China)
Abstract: China in new century is in demand of talents in foreign language, especially who is proficient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ng. And is in growing demand of interpreting and interpreter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several non-standardphenomenons of this activity, its rationality and acceptability.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non-standard expression; acceptability(責任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