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精神分析的鼻祖、奧地利精神病醫(yī)生及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兩大本能,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和這兩大本能進行抗爭,或壓抑,或放縱,過分壓抑或過分放縱都可能造成心理障礙或反社會行為。
青春期的男孩子,其攻擊性正處于活躍階段,如果加以適當?shù)拇呋鸵欢ǖ恼T因,暴力傾向就會在瞬間轉(zhuǎn)化成暴力行為。
我在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法院見到的張大志(化名),就是一位因飲酒而導(dǎo)致行為失控的少年。
[上篇]
非常故事:打人?搶劫
張大志是北京某職業(yè)學院的一名學生。2008年初中畢業(yè)后,他沒有升入普通高中,而是進入了能夠?qū)W習一門技能、將來擁有謀生之計的職業(yè)學院。如果一切順利,經(jīng)過6年的學習之后,他將獲得大專文憑,且以他強壯的體格和不錯的學業(yè),找份工作開始職業(yè)生涯應(yīng)是意料之中的事。
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卻因今年5月份的連續(xù)兩次暴力犯罪而轉(zhuǎn)折了。這樣的轉(zhuǎn)折,帶給他的將是幾年封閉的改造生涯和不再清晰的未來,帶給他父母的則是沉重的打擊和綿長的痛苦。
今年“五一”小長假結(jié)束后,準備回校的張大志約幾個比自己小的朋友一起到餐館吃晚飯。飯后,他們等候在某黑暗之處尋找“獵物”。當看到兩個比較矮小的男孩子經(jīng)過時,他們跳出來攔住了去路。聽兩個男孩說身上沒帶錢,他們一擁而上、拳打腳踢。突然,一個錢包從一個男孩的口袋里滑落。打紅了眼的張大志大吼:“你們敢欺騙我,明明有錢還不拿出來!”可能是過于氣憤,喪失理智的他像瘋了一般拿出小刀,對著兩個男孩的背部一陣猛刺,其中一人的胸壁、背部被刺穿導(dǎo)致右側(cè)液氣胸,另一人背部皮膚被刺裂傷。隨后,他們搶走了錢包里的1000多元錢后揚長而去。他們并不知道,其實被扎的兩個男孩已經(jīng)成年,比他們的年齡都要大。
一個星期后,張大志和那幾個朋友故伎重施,在酒足飯飽之后,再次玩起尋找“獵物”的游戲,他們將一對年輕夫婦隨身攜帶的幾十元現(xiàn)金和一部手機搶走。這次,張大志照例拿出了小刀,但只是威脅而已,沒有扎傷人。用他的話解釋是“上次打大了,心里挺虛的,不敢太過分了”。
當警察來到張家并用手銬將他銬上時,張大志心里還想:“不至于吧,難道這事有這么嚴重嗎?”直到被拘押、被審訊,并和法官、陪審員談過之后,他才知道自己犯的事不輕、性質(zhì)非常嚴重——不但搶劫,而且是使用危險工具以暴力威脅、毆打,并且給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傷害。我在與他談話時問:“你不是說你平時沒有打人的惡習嗎?怎么就犯了點事呢?”他竟然馬上反駁說:“不是一點事,是大事!”可見,他終于知道自己犯了大事,而且肯定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而事實上,在一年多以前,上初三的張大志就曾因為聚眾斗毆而被判行政拘留12天(因未成年而并未執(zhí)行)。那一次,他是因為氣不過別人說要收拾他。至于要收拾他的原因,是他和那個人的女朋友經(jīng)常在一起說說笑笑。他覺得那人太不講理,也擔心“后下手遭殃”,一氣之下就找了一幫哥們跟對方來了個一比高低。當我用“哥們”這個詞時,他糾正我說:“不是哥們,是朋友。我們不是混混。”但在之后的對話過程中,他又說:“我交的那幫朋友,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地痞、流氓?!?/p>
在和張大志談話之后,我捕捉住一些信息。第一,他是外來務(wù)工人員的孩子,他的父母在北京某寺廟里做雜工。第二,和他一起吃飯、玩耍、搶劫的都是他初中時期結(jié)交的朋友,而且都是些地痞、流氓,犯事的地點離他家很近。第三,他很容易沖動,一沖動就可能暴力相向。但在平時,他是個好學生、好兒子。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信息——喝酒。但在他和我對話時,多次強調(diào)自己“喝暈了,頭腦發(fā)熱,控制不住自己”。一個還不滿18歲的少年,竟然會經(jīng)常性地飲酒,這不能不讓人吃驚。對此,他的解釋是:“吃飯聚會就肯定要喝酒啊,不喝酒還怎么吃飯!在我們家里聚會時,和朋友聚會時,我們都喝酒的?!比绱说睦硭斎? 其實,在搶劫那兩個男孩時,張大志打紅了眼是有原因的。據(jù)稱,張大志在打兩個男孩時問:“你們是北京人嗎?”對方答:“是的?!庇谑撬叴蜻厫汉莺莸卣f:“打的就是你們北京人!”這也正是我要為張大志做心理咨詢的原因,因為張大志是外來務(wù)工人員的孩子,并且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他的內(nèi)心對北京人充滿了仇恨。而最近,關(guān)于外來務(wù)工人員及其子女的犯罪問題正受到媒體和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
[下篇]
專家剖析:挫折?損友?酒精
張大志是我為未成年犯罪人做心理咨詢以來,遇到的唯一的一個犯罪原因中家庭因素不是主要原因的個案。張大志的父母和他生活在一起,父母之間關(guān)系融洽,也很愛他,雖然家里經(jīng)濟不夠?qū)捲?但都盡可能滿足他的要求。他9歲時隨父母來到北京,以借讀生的身份在北京讀完小學并順利升入初中。
但仔細分析我發(fā)現(xiàn),張大志的人生軌跡確實因為父母的身份而遭遇挫折:
首先,他因此而失去了一個寶貴的機會。在初中二年級時,一直練習短跑、并成績優(yōu)異的他被告知,北京市出臺了一個政策,非北京戶口的學生不能參加國家級運動員的評定。他原本練得很刻苦,就是希望能評上國家二級運動員,然后以特長生的身份進入離家很近的一所比較好的高中,將來上大學,而且以他的訓練成績和學習成績是完全有希望實現(xiàn)這個愿望的。然而,一紙規(guī)定讓他的希望破滅了,他為此消沉了很長一段時間,也因此而被迫選擇了職業(yè)學院作為升學目標。
不過,他將這種內(nèi)心的不平衡和失望感隱藏了起來。在和我對話時,他拒絕承認對北京人存在仇恨:“不,我沒覺得不公平。我也不恨北京人。如果他們說他們是河南人,我也會說打的就是河南人。不管他們說是哪里的,我都會打。就是找個茬兒而已?!蔽也荒軓娂印俺鸷蕖倍衷谶@個孩子的身上,但不管怎么說,如果不是因為外來人員的身份,張大志在初中畢業(yè)時肯定會走上另外一條道路。那樣的話,身強力壯的他也許只會把多余的能量放到訓練和學習上,而不是尋釁滋事。
其次,他因此而結(jié)交了一幫損友。作為借讀生,他所就讀的初中生源復(fù)雜,周圍充滿了各色各樣的孩子。按照他的話來說,就是“我的朋友中,要不就是來自單親家庭的,要不家里就是靠要賬生活的黑社會,總之都不正常”。他當然也有機會接觸到他所說的類似“宅男”的好孩子,但愛動愛玩的他沒辦法和這些好孩子在一起,玩游戲、打臺球,愿意和他一起從事這些活動的,都是那幫他明知不好的朋友。
他說他以為自己能控制自己,不會跟他們一樣去打、去犯罪,但事實證明他太自信了。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畢竟有限,張大志無法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長期耳濡目染打打殺殺,自然也就學會了那樣的行為方式和處事方式。
以心理咨詢師的角度來說,我看到的“好”學校和“差”學校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就是:前者有問題的學生主要是由于學習壓力、情感問題、家庭不和帶來的心理問題,后者有問題的學生則主要是由于家庭缺陷、交友不慎、教育缺失帶來的犯罪問題。
社會階層的不同,往往天然地將孩子們劃分為不同的群體,由此而滋生出性質(zhì)不同的問題。張大志和很多犯罪的孩子一樣,有一幫講義氣、吃吃喝喝的狐朋狗友,他們在一起,互相一吹噓、一激將,就可能冒出一些極端的念頭,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青少年的交友,一方面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另一方面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和老師必須嚴肅對待孩子的交友,青少年自己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交到損友會給自己帶來的各種危害,萬不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自己足夠獨立、足夠自控,不會受“壞”朋友的影響。 然而,盡管有以上問題的存在,假如沒有酒精的作用,張大志也不可能做出喪失理智的事情來。他說自己很小很小就開始喝酒,原因是他的姥爺很喜歡喝酒,在他還是個嬰兒的時候,他姥爺就一邊喝酒一邊用筷子蘸酒給他喝,因此在他看來,吃飯時喝酒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他的父母也不認為孩子喝點酒有什么大的問題。
未成年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處于不成熟狀態(tài),酒精的刺激幾乎必然會讓其原本就不穩(wěn)定的情緒一點就著。別說未成年人,即使成年人,在喝醉酒的情況下也會做出平時完全無法想象的事情來,否則也就不會發(fā)生那么多因飲酒而造成的嚴重事件。
在兩次犯罪之前,張大志都飲下了遠遠超過其年齡能夠承受的酒精,乃至打完之后他無法記清自己到底當時打人到何種程度。內(nèi)心的一些壓抑,哥們的慫恿和激將,身體內(nèi)積聚的大量能量,讓他無法冷靜、無法思考。酒精點燃了張大志的沖動行為,點燃了他壓抑的攻擊潛能,悲劇也因此而釀成。他明確地說自己犯罪的主要原因不是為了搶錢,主要是為了尋找刺激、發(fā)泄情緒。
他自己在分析犯罪原因時說:“喝酒讓我無法冷靜,太沖動了。還有就是不該和那些朋友們在一起。以后我出去后,不會再跟他們玩兒了?!钡P(guān)于飲酒,他卻說:“我以后喝酒的話,要冷靜,喝完酒后要提醒自己冷靜?!币簿褪钦f,他依然還要喝酒,我提醒他說:“喝了酒就做不到冷靜了?!彼€是不改初衷:“不會的。我接受教訓。不會因為喝酒而不冷靜了?!睂τ诰凭奈:?張大志依然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當主審法官李婧問我:“這個孩子將來出去后還會再出事嗎?”我回答說:“假如他還繼續(xù)喝酒的話,難說。”
酒精、毒品、色情,這些容易導(dǎo)致成癮的東西,和犯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們讓人迷失、讓人失控。希望看到這個故事的青少年朋友們能遠離它們,讓自己的神經(jīng)處于清醒狀態(tài),過健康而有節(jié)制的生活。遠離它們,就遠離了沖動,遠離了犯罪!
(感謝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法院的支持)
(摘自《法律與生活》半月刊2009年11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