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2009年6月13日,相隔24年后,秦始皇兵馬俑一號坑開始了第三次發(fā)掘。當(dāng)日下午1時許,考古隊還舉行了發(fā)掘儀式,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也對發(fā)掘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這讓秦陵再一次進入了人們的視線。秦陵到底真的被盜了沒有?
正如《呂氏春秋·安死》上所言,“自古及今,未有平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扣(hu,發(fā)掘的意思)之墓也。”在中國盜墓史上,覬覦秦陵的盜墓賊歷朝代都不絕,秦陵數(shù)不清的隨葬品,哪一個盜墓賊見了不動心?所以,在西楚霸王項羽動了秦陵的第一鏟后,秦陵時刻都處于被盜的危險之中。到了民國時期,國民黨將領(lǐng)還在動起盜秦陵的念頭,在上面裝模作樣地修筑軍事工事,實際天下人都知道他安的是什么心。
而所有盜過秦陵的人物中,竟然有一位皇帝,他就是十六國時期的后趙皇帝——太祖武皇帝石季龍。這段歷史可能不少人都沒有聽說過,今天就來聊聊這段絕無僅有的秘聞。
說石季龍之前,要先說后趙的始主石勒。
石勒(公元274-333年),字世龍,上黨(今山西省的東南地區(qū))部武人,羯(jie)族。石勒廟號“高祖明皇帝”,是一位很傳奇的皇帝,荒年時曾被人販子、州刺史司馬騰枷押至山東出售,幸得主人放免。石勒的一大特長是善于相馬,因此結(jié)識了馬牧帥汲桑,從此開始了征討天下的生涯。
石勒先是投奔匈奴人劉淵建立的前漢(前趙的前身),當(dāng)上了大將軍。公元319年,石勒脫離前漢,自稱“大單于”,定都襄中,為區(qū)別于劉曜的“前趙”,史稱“后趙”。公元330年,石勒改稱“大趙天王”,同年改稱“皇帝”。
值得一提的是,石勒一生做了不少好事,如重視教育,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小學(xué)和考試制度,便是石勒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石勒能成大器,最后當(dāng)上了皇帝,還因為有一個小他21歲的能干侄子——石季龍。
石季龍(公元295 349年),原名石虎,字季龍。因避諱,只稱其字。石季龍才六七歲時,有善于看面相的人就說,“此兒貌奇有壯骨,貴不可言。”石虎早年喪父,從小隨母親生活,由石勒的父親撫養(yǎng)長大,不少史家因此搞錯,把石季龍當(dāng)成石勒的弟弟。
石季龍17歲時,才出來跟著石勒打天下。石虎作戰(zhàn)英勇,弓馬嫻熟,石勒很喜歡這個侄兒,封他為征虜將軍。可以說,石季龍為后趙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為石季龍的功勞卓著,石勒也不薄他。石勒稱趙王,便封石季龍為單于元輔,都督禁衛(wèi)諸軍事,加侍中、開府,后又封為中山公。石勒稱帝,便任命石季龍為太尉,守尚書令,晉封中山王,食邑萬戶。
石季龍功高蓋主,自然野心勃勃。石勒生前定下二兒子,石季龍的堂兄弟石弘為“大單于”,“大單干”相當(dāng)于太子,是權(quán)力繼承人。石季龍心有不滿。公元333年,當(dāng)了15年皇帝的石勒死后,本想直接當(dāng)皇帝的石季龍擔(dān)心影響不好,還是先讓石弘當(dāng)皇帝。
石弘實際是傀儡,石季龍操縱軍政大權(quán),自任丞相、魏王。為掃清稱帝道路上的障礙,石季龍對石勒的重臣或殺或貶。
操縱天下已是權(quán)力的極限了,但石季龍還是覺得不過癮。在石勒直系反抗他獨裁不成的情況下,石季龍干脆自己當(dāng)皇帝。公元334年11月,石虎廢石弘為“海陽王”,之后找個理由殺了。
石季龍自立為帝,仿石勒自號“大趙天王”。公元349年,再仿漢制,改稱皇帝,遷都于鄴城(今河南境內(nèi))。
后趙在中國歷史上存續(xù)了33年,統(tǒng)治今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等大片地區(qū)。雖然統(tǒng)治中原的時間不長,但石季龍也不忘盜墓。
聽說漢人的墳?zāi)怪卸茧S葬有大量財寶,愛好古董收藏,又十分貪財?shù)氖君?,便干上了盜墓的勾當(dāng),把國內(nèi)有點名氣的墓冢盜挖開尋寶。
石季龍和石勒叔侄倆,都是貪得無厭的人。當(dāng)時石勒已占有十州地盤,在戰(zhàn)爭中,還搶劫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家中所收藏的外國奇珍異寶,多得數(shù)不過來。但他們還不滿足,還想盜墓取墓中的隨葬寶物。
石季龍之前本來想盜春秋名人趙簡子墓的,因為趙墓中積水太深,只好放棄,但他并沒有放棄盜墓之心。接下來,石季龍的膽子更大——盜掘秦始皇的陵墓。
秦陵早在秦亡之際,便被西楚霸王項羽盜了,之后又有“牧童燒地宮”說。
“牧童燒地宮”說,見于《漢書·劉向傳》(卷三十六),當(dāng)時有一個放羊的小孩放羊到了秦陵附近,結(jié)果丟了一只。后來發(fā)現(xiàn),這只羊掉進了一個深洞里。小孩便拿著火把,進入洞后尋找那只丟失的羊。
原來,這深洞直通秦始皇陵墓地宮,小孩往下走了很遠,結(jié)果一不小心,火把失手,引燃了地宮,釀成一場火災(zāi),連秦始皇的棺槨都被燒毀了。此記載經(jīng)《水經(jīng)注》、《三秦記》等書的渲染,“牧童燒地宮”說深入人心,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
再后是漢末赤眉軍盜秦陵。赤眉軍在盜了諸漢帝陵后,才把目光轉(zhuǎn)向了秦陵。當(dāng)時,起義軍缺少兵器,便盜發(fā)古墓中的青銅器,熔化后鑄造打仗時必需的銅矛大刀。起義軍為什么會想到這一點?可能與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有關(guān)。在西漢中期,官府和民間都把盜取墓中青銅器,看作是鑄造銅錢和金屬器具所需銅源的重要渠道。
赤眉軍盯上秦陵,這可能是考慮到了當(dāng)年秦始皇造陵時,除了使用大量的貴金屬水銀,還使用了很多的青銅。如在放置巨大的棺槨前,工匠便先用熔化的銅水在外面澆鑄了一層再下榨?!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卷六)中,“下銅而致槨”,就是這個意思。赤眉軍在打開秦陵地宮后,便將里面的銅棒搗毀了,將碎銅熔化掉鑄造兵器。
對于赤眉軍盜秦陵銅外槨鑄兵器的說法,不少人都表示懷疑。有人認為,與赤眉軍士兵奸劉邦皇后呂雉的尸一樣,比較荒唐。
石季龍呢,也如法炮制,看中了秦陵中的青銅器。史書上對石季龍盜秦陵一事記載比較簡單,就是一句話,“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銅柱鑄以為器。”
雖然就是一句話,但信息量還是相當(dāng)大的。一是石季龍從秦陵中所盜青銅器是銅柱一類的東西,二是銅柱被放在高溫爐中熔化了;三是熔化掉的銅柱被鑄成了器具。根據(jù)石季龍生前有收藏古董的情況來分析,所鑄之器,當(dāng)不是赤眉軍那類的兵器,很可能是極具欣賞價值的擺設(s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