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林偉 唐際存 李 強 王銳英 魏凌云
關鍵詞:皮牽引;懸垂擺臂;肱骨外科頸骨折
中圖分類號: R683.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5-0898-02
肱骨外科頸骨折臨床常見,一直沿用的外固定或手術治療易造成肩關節(jié)周圍粘連 ,關 節(jié)活動障礙。我院自1997年9月至2008年12月采用皮牽引懸垂擺臂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28 例,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28例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86歲,平均58歲;傷后就診時間1h 至5d;內收型12例、外展型9例、粉碎型4例,無移位3例。
2 治療方法
2.1 整復及皮牽引
骨折移位明顯者先予手法復位。局麻下采用拔伸牽引、提按端擠等手法 糾正移位,不強求解剖復位。骨折移位不明顯者直接行皮牽引?;贾3肿匀幌麓刮?從骨 折端至指尖行常規(guī)皮牽引。牽引重量視年齡、體重、骨折移位情況而定,一般0.5~2kg。骨 折無移位無須皮牽引,直接懸垂擺臂治療。
2.2 懸垂擺臂法
傷后48~72h開始懸垂擺臂患肢依次行前、后、內、外及上舉、劃弧運動。 弧度由小而大,次數(shù)視病情決定。一般每日數(shù)次,每次做各方向擺臂10~30次。遵照循序漸 進的原則,休息時可用前臂吊帶托患肢。臥床時視骨折類型將患肢置于垂直位或外展位。傷 后1周和2周可行X線復查,以調整牽引重量及擺臂方向。擺臂時間4~6周或至骨折愈合為止。
3 治療結果
按肩關節(jié)功能標準判定[1]:優(yōu):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達70%以上;良: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 達50%以 上;可: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達30%以上;差: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在30%以下。本組28例均隨訪3月 至10年,治療結果:優(yōu)11例(39.3%),良14例(50%),可3例(10.7%),差0例,優(yōu)良率 (89.3%)。
4 討論
類似的皮牽甩肩法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早有報道[2],但不少醫(yī)師仍習慣與傳統(tǒng)的徒 手復位外 固定及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雖然解決了骨折的復位與固定,但手術創(chuàng)傷破壞了軟組織血運 、加重了局部粘連。較長時間外固定也影響到關節(jié)功能恢復,治療效果并非理想。
皮牽引擺臂法其機理是:遵循祖國醫(yī)學動靜結合原則,將復位、固定、功能鍛煉融為一體, 避免了因手術帶來的軟組織創(chuàng)傷與粘連及外固定帶來的關節(jié)功能障礙。皮牽引對抗了肌肉收 縮所致的骨折重疊與成角畸形。擺臂是沿著肱骨縱軸線方向運動,無論骨折向何方移位,在 擺臂中都可能向軸心方向復位,維持了骨折的動態(tài)平衡。這種擺臂式的功能鍛煉,最大量地 減少軟組織粘連、關節(jié)攣縮、肌肉萎縮、恢復關節(jié)功能。
相關注意點:①骨折無移位或病情特殊不允許行皮牽引時,可依靠上肢自身重力或手持 重物直接行擺臂治療。②擺臂開始時間專家意見不一,有提出傷后24h[3],有主張 傷 后5~7d[4],筆者習慣于創(chuàng)傷性疼痛減輕后的48~72h開始。③擺臂時間越早,弧度 越大,治 療效果越好,但也要遵照循序漸進原則,避免疼痛過度。特別對年老體弱、合并其他損傷和 疾病患者,可給予止痛藥物并加強指導與護理,嚴防心腦血管疾病及意外發(fā)生。④治療過 程中不強求骨折解剖復位,有文獻報道骨折復位程度與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無正相關[5] 。 即使骨折未達到滿意復位,一般不會出現(xiàn)外觀畸形、骨折不愈合和嚴重影響肩部功能。
此法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小、功能恢復快、費用低。除少數(shù)嚴重骨折脫位、合并神經血管損傷等 特殊病例外,不失為肱骨外科頸骨折有效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 孟遷,魯周同. 肱骨外科頸骨折的功能療法[J]. 中醫(yī)正骨,199 9,11(7):23.
[2] 朱通伯. 皮牽甩肩法治療肱骨近端骨折[J]. 中華骨科雜志,198 8,8:402.
[3] 鄭永江,何元珍. 自身搖擺法治療移位性肱骨外科頸骨┱踇J].中國骨傷,2004,17(11):664.
[4] 袁藝,楊利,趙珂.懸垂鐘擺治療老年肱骨外科頸骨折42├齕J]. 西南軍醫(yī),2004,6(1):21.
[5] 潘榮超,何少鋒.改簡皮牽甩肩法治療肱骨外科頸骨折52例[J]. 安徽中醫(yī)臨床雜志,2000,12(5):420.
(收稿日期: 2009-05-02)
[責任編輯 王慧瑾 高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