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淮
民國十五年,馮玉祥部劉郁芬任甘肅省政府主席,劉將貢院外圍城垣南墻上的一座城門改名為“萃英門”——意寓人文薈萃,并題寫了門額。
關鍵詞:蘭州
海家灘
左宗棠
貢院
在蘭州中山橋西南方,黃河南岸,有一如今叫“萃英門”的街區(qū),在清末,這里還是黃河河道的一處夾河灘——隨黃河水情漲落而與陸岸合離不定的灘涂,叫“海家灘”。關于“海家灘”的來由已無從查考詳盡。記得1980年代以前,我家居住在距此不遠的叫磨溝沿的黃河堤岸上,是一大戶姓海的回族人家的。由此推測:“海家灘”大概是因居住過一些海姓的回族而來的吧。那座規(guī)模宏大的甘肅貢院就建在了這“海家灘”上。貢院占地長140丈,寬90丈,外筑城垣,內(nèi)建棘闈(試院)。試期,棘墻外面,兵勇持槍挎刀日夜巡邏。貢院內(nèi)主要建筑物有至公堂,門上方有左宗棠手書“至公堂”匾額。堂前(西)為明遠樓,明遠樓飛檐三層,雄踞院內(nèi)。一樓主考辦公,二樓是主考的臥室,三樓是制高點,貢院內(nèi)外盡收眼底,城守營游擊率兵勇坐鎮(zhèn)其上,專司瞭望、稽查、整肅考場之事。左宗棠在創(chuàng)建貢院的同時,體察甘肅文教事業(yè)因遭兵禍戰(zhàn)亂而凋敝的實情,著手修葺書院,增辦義學,刊印文化書籍,拔擢人才。經(jīng)多年苦心經(jīng)營,遂使甘肅文風蔚起。
辛亥革命后,科舉廢止,甘肅制造局遷入貢院,制造槍炮軍火三十年之久,貢院的建筑群落也遭受到很大損壞。1919年,至公堂前的明遠樓拆移至蘭州五泉山改名為“萬源閣”。如今留在原地的除了一座至公堂,還有一座無人能叫得上名稱的大殿及一些有著磚雕的廳廊門院。
夏季的一天,我懷著敬意來到這昔日人文薈萃之地。如今,這里主要被蘭州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使用。在1940年代,蘭州醫(yī)學院叫“蘭州大學醫(yī)學院”,所以上年紀的蘭州人都叫這家醫(yī)院為“蘭大醫(yī)院”。
憑著當年曾在這里工作、居住過十年的記憶,我直接去了“老門診”的那一大院舊建筑群。清一色破敗、荒寂的舊式傳統(tǒng)房屋,木結構的屋架仿佛已不堪承受那厚重泥土的屋頂。幽暗、狹長的穿廊一角,雖然灑下一縷午后的陽光,卻無法曬除經(jīng)年的霉苦氣息。幾位坐在陰涼處閑聊的大媽不失警惕地問我找誰?然而,我能對她們講我想找貢院的閱卷場所嗎?
因海家灘——萃英門一帶地處一片由南向北急劇下降的坡積地形,北邊更是直達低凹的黃河灘涂,這座昔日須拾級而上的殿堂,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風雨滄桑,地基零點竟已低于周邊的路面,使大殿呈現(xiàn)出“半截沒入黃土”的趨勢,加上四周布局散亂的居民樓對它的遮掩,尤其是直逼大殿門前、在大殿檐下修建的一些粗制濫造的臨時建筑物,更使這座“堂堂大殿”顯得尷尬,大有“虎落平陽被犬欺”之感。
殿前十步之外,種著雜亂的花草,殿左墻緊挨著一條醫(yī)院內(nèi)部的馬路,人來車往、熙熙攘攘,沒人知道這是一座著名的建筑,更沒人去注意到那被亂七八糟遮掩得難以查覺到的左宗棠的書法了。就在這座我曾經(jīng)熟悉的殿堂前,我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之局促竟使我無法拍出一張像樣的大殿的照片了。
然而,仔細欣賞大殿飛檐斗拱間章法有序的木作,從那些雖然歷經(jīng)歲月而遮蓋了厚重積垢的雕梁畫棟上,還是透出它的雄壯與精美。品評著左宗棠與時任甘肅布政使的譚仲麟親筆題寫的匾額及楹聯(lián),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