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星星
不張揚不華麗,溫婉平實,一如這條以“人民路”命名的街道。
清晨,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江毛水餃,呼吸著溫潤的氣息,向最繁華的市口走去,向人流最集中的地方走去,瞧那塊藍底白字的牌子上三個質樸的大字“人民路”。道路兩旁萬賈云集,日用百貨、服裝鞋帽、五金電料、珠寶首飾等琳瑯滿目,音像店里不時飄出《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旋律,過往的行人都帶著淡淡的微笑,夾雜著糖炒栗子的香味,讓人心生歡喜。
偶爾,一座舊式的房子、一尊肅穆的雕像竄入眼簾,提示著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內涵。老安慶人常常指著某某建筑說,那里是原來的省政府,那里是原來的求是學堂——安徽的第一所高等學堂,那里是郁達夫在安慶時經(jīng)常來吃飯的地方……新光電影院旁,一座高大的塑像令人肅然起敬,這是100多年前率巡警學堂學生起義、槍殺安徽巡撫恩銘的徐錫麟烈士。他,代表了這座城市的堅韌和勇氣。如孫中山先生所作的挽聯(lián)“丹心一點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直至今日,徐錫麟依舊是安慶人的驕傲,與松柏共常青,珍藏在人們的心底。
午后,邁著散漫的步伐,約上三五好友,一同去看場電影。走到這條路的中心,你便能看見“人民劇院”的招牌,售票窗口沒有大城市長龍般的隊伍,幾個買票的人笑盈盈地立在那,等得耐心順意。閑談之間,人們會告訴你這劇院可了不得,剛修建時被戲稱為宜城的“人民大會堂”呢。這聽上去荒唐的稱呼足以道出人民劇院舉足輕重的分量,大凡市內的大型文藝演出、重大會議皆在此舉行,且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加盟江蘇盛世橫店亞細電影院線的劇院。翻開資料可知,作為市內唯一一家地處市中心的綜合文化娛樂場所,人民劇院已有50多年的歷史,前身是安慶人民京劇院。
想聽黃梅戲,在安慶是再也容易不過的事情,華燈初上,走進一條熱鬧的大街小巷,就能聽到民間藝人婉轉悠揚的吟唱,安慶黃梅戲會館也是上選。會館前區(qū)公益性藝術展廳,陳列著黃梅戲藝術表演大師嚴鳳英、王少舫、黃新德、馬蘭、韓再芬等人的照片及黃梅戲各個發(fā)展階段珍貴的老照片,一一呈現(xiàn)黃梅戲的發(fā)展歷程。一年365天,無論哪一天來,在哪一個位置,既可欣賞到名家名段,也可欣賞到新人新腔??此麄兊囊伙A一笑,聽他們婉轉悠揚的演唱,《天仙配》、《夫妻看燈》、《女駙馬》、《對花》,聽著聽著,人自覺不自覺地會夾雜了黃梅腔,周身彌漫著黃梅香。
到了女人街口,往里走上幾分鐘,有一處明清古建筑群,“江山如畫,物我同春”的磚刻楹聯(lián)映襯著“世太史第”的橫額,這是一代宗教領袖趙樸初先生的故居。黑白灰、清水勾縫外墻、白粉內墻、小青瓦的組合很是清新淡雅,讓人愈加懷念這位慈祥善良的老人。
向前走著,胡玉美冷飲廠便是這條路的盡頭了?;赝@七華里的路程,遙想這條路亦有百年的歷史了,雖幾易名稱,由“新市路”、“新宜路”改至“人民路”,但從未改變的是這條路在宜城人心中的位置——安慶第一街,它承載著昨日宜城的歷史與今日宜城的生活景象。毫不夸張地說,每個本土的安慶人這一生都和這條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