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友
一個世紀以來,眾多風靡一時的科幻作品——比如俄羅斯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我,機器人》、電影《星球大戰(zhàn)》以及電視劇《星際迷航》等陸續(xù)登場,使機器人成了大眾文化中司空見慣的角色。機器人在科幻世界中如此大行其道,也許能夠預示:有朝一日機器人將會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機器人”(Robot)這個術語是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于1921年首創(chuàng)的,不過,打遣人形機器人的夢想,卻是人類已經(jīng)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夢想。
日常生活中的機器人
30年前,比爾·蓋茨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微軟公司,成為個人電腦普及革命的領軍人物;30年后的今天,他預言,機器人即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這場革命必將與個人電腦一樣,徹底改變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
目前機器人行業(yè)的發(fā)展與30年前的電腦行業(yè)極為相似。今天在汽車裝配線上忙碌的一線機器人,正是當年大型計算機的翻版。而機器人行業(yè)的產(chǎn)品也同樣種類繁多,比如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外科手術的機械臂、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zhàn)場上負責排除路邊炸彈的偵察機器人,以及負責清掃地板的家用機器人,還有不少參照人、狗、恐龍的樣子制造的機器人玩具。
今天的機器人已經(jīng)可以承擔某些具有相當難度的工作,例如打掃房間、協(xié)助排除路邊炸彈等,但想讓機器人達到科幻作品中的水平,無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可獨立科研的機器人
日前,兩位英國科學家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開發(fā)出能夠獨立闡述理論以及實驗探索的機器人。
這個可獨立實施科學發(fā)現(xiàn)的機器人被命名為“亞當”?!皝啴敗笨梢元毩⑦M行推理,然后開始做實驗,能獲得正確的實驗結果,并能策劃下一階段實驗。通過快速計算,機器人可以破解牛頓的運動定律和其他科學特性。
兩位科學家的下一個研究目標是一個叫“夏娃”的機器人。相比“亞當”,“夏娃”將擁有更多智力,可以應用到研究新藥的工作中去。
當今科學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之一是:在需要進行大量數(shù)據(jù)處理的領域找到一些基本運算法則。這可以幫助我們加快發(fā)現(xiàn)科學原理的速度。機器人可以替代科學家完成部分日常研究工作,從而縮短研究進程。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科學家一直夢想著讓機器人實施科學任務。比如,當我們最早將機器人送上火星時,我們就希望機器人可以在火星上獨立進行實驗。
研究小組計劃把這種高智能機器人應用到一系列科學崗位上,去揭示復雜的生物系統(tǒng)秘密,設計新藥,模擬全球氣候,揭開宇宙諸多謎團。
納米機器人
在顯微鏡下,我們可以看到白血球逐漸向病原體靠攏,然后摧毀它。這一過程非常緩慢,大約需要一小時;但如果有一個比細胞還小的機器人通過口服或者從皮膚上切開的一個小口進人人體細胞的話,吞噬病菌、清掃體內垃圾、殺死癌細胞等工作,就可以在幾秒鐘內完成。
這個小小的機器人就是納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是根據(jù)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在納米尺度上應用生物學原理,研制出的可編程的分子機器人。
預計到2030年納米機器人通過高速無線連接聯(lián)絡,可以與掃描數(shù)據(jù)庫的電腦溝通。當然,這些機器人還能從無線網(wǎng)絡上獲取信息,人們可以在千里之外遙控它們。在遠一些的未來,將納米機器人放在來自感覺器官的每一個神經(jīng)元間連接的位置,就能夠抑制所有來自真實感官的信息,并以適當?shù)男盘栕屓祟愡M入一個虛擬現(xiàn)實環(huán)境。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
人腦意念操縱機器人
日本本田汽車公司日前開發(fā)出一種新技術,可以將大腦思維與機器人相連接,也許將來有一天,像打開汽車行李箱,或調節(jié)室內溫度這樣的事情,都可以由機器人來替我們完成。
本田公司開發(fā)出一種在一個人想象四個簡單動作時(如移動右手、移動左手、跑步和吃飯),可閱讀頭皮上電流模式以及大腦血流變化的技術。本田成功分析了此類思維模式,然后通過無線方式把信息傳輸給人形機器人阿西莫。
測試者頭戴頭盔,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腦海中想象著移動右手——安裝在頭盔上的電極會接收到這一想法。幾秒鐘后,阿西莫對大腦信號作出回應,真的舉起了右臂。
日本擁有世界上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工業(yè),而在其他國家,許多科研人員都在進行針對大腦的研究。
轎車將來有一天是否不用方向盤而只靠人的思維自動駕駛?這種可能性肯定存在。任何產(chǎn)品的研究目的就是讓人去使用,讓機器自動操作是科學研究的終極目標。
未來家家都有機器人
機器人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步伐有多快?與20世紀70年代電腦行業(yè)的情況相仿,在當時,誰能想到30年后電腦會在生活中如此普及?我們有理由相信,機器人將在護理和陪伴老年人的工作上大展宏圖,還可以幫助殘疾人日常起居,并增強士兵、建筑工人和醫(yī)護人員更好地完成工作。
機器人的外形各種各樣,我們可能越來越說不清到底什么才是機器人。機器人的功能高度專業(yè)化,深入千家萬戶,但外貌卻跟科幻作品中那些擬人機器大相徑庭,說不定我們不會再把它們叫做機器人。不過,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機器人價格逐漸降低,達到普通消費者能夠承受的水平,它們極有可能深入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交流、學習及娛樂等,成為我們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伙伴。
(責任編輯: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