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王洞洞
這年關還沒到,各路神仙攜大片已經殺到了。一出又一出的開機儀式、新聞發(fā)布會、首映式輪番上演,看上去挺熱鬧的,但要是你跟美國圣誕檔一比,咱們這賀歲檔其實就是去年農民兄弟搞的山寨春晚,再鬧騰也是自娛自樂上不得臺面。
熱鬧、繁榮,看上去都很扯淡,因為我們的作品畢竟還很弱,弱得產生了大量的憤怒影評人,這絕對是中國影壇的一個亮點,就像體育圈盛產口才和罵功都一流的足球評論員一樣。不過老師說,要保持耐心和善意,因為我們是發(fā)展中國家。是的,我們看不起國產電影,但不妨礙我們一如既往地愛她,正因為有愛,才有口無遮攔的不屑。
不管之前怎么鬧騰,要說真正的賀歲大片,只能從《三槍拍案驚奇》開始。一部電影能積攢那么多的噱頭,這在中國不多見。不說小沈陽、好萊塢劇本等賣點,就說張藝謀吧,盡管已算不上招牌式的可信任導演,但“國師”擺在那里,你說不想關注都難。所謂20億票房的蛋糕,應該要說是從《三槍》上映的12月11日開始。之后就是新聞半年來就一直沒斷過的《十月圍城》,明星包圍,你就當給一臉努力勁兒的春哥面子,也該買張票進去瞧瞧熱鬧。
接下來的《東風雨》和《孔子》盡管明星和架勢都不小,但怎么看怎么像電視劇的賣相。按理說,這世道有點不公平,美麗的大花瓶范冰冰在《蘋果》里也夠努力了,在《麥田》里也算是驚艷,可就是讓人沒感覺,這只能怪遇人不淑了。(我的意思是李玉和何平都不靠譜嗎?)《孔子》說了也白說,因為從電影的角度講,它從最開始就顯得業(yè)余,找孔子的后人來喊一聲發(fā)哥很像先人,有比這還傻的嗎?
全世界都想相信趙薇和陳坤會演戲,可就是一直沒真見到過,《花木蘭》這樣一部在真正賀歲檔來臨前沖出來的片子,肯定占不到什么便宜,如果占到,那就是騙子。不靠譜的演員和不靠譜的導演,習慣性地制造出了這么多的不靠譜作品,作為影迷,我們心有不甘,為什么我們只能一次次地像期待中國足球一樣期待華語電影最后一場空呢?好吧,你說春暖花開之際還有寧浩的《無人區(qū)》,那就讓我們飽含熱情地繼續(xù)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