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中國文化認為,人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自己“做”出來的。一個人,無論他先天素質如何,也無論他高矮胖瘦、貴賤聰愚,如果不會做人,也就不能算做是人。所以,歷史上,常有虐待俘虜和囚犯的事件發(fā)生,而且其所受待遇,往往竟至于“牛馬不如”、“豬狗不如”,就因為這里隱含著一個邏輯上的前提:你既然不會做人,就休怪我不把你當人。
然而,做人又是何其難也!比方說,一個人,在單位里,是應該表現(xiàn)好一些呢,還是應該差一些呢?這很難。表現(xiàn)不好要被批評,太好又遭嫉妒,不好不壞,甘居中游,則又可能被視為平庸。又比如,你對某人某事某問題有看法,開會或別人來征求意見時,是說還是不說呢?說,是“鋒芒太露”;不說,是“城府太深”;私下里說則是“兩面三刀”。再比如,有人托了人情來求你,要辦—件極難的事,是答應好呢,還是不答應好呢?答應了辦不成是“騙人”,不答應又好像“不給面子”,實情相告是“推托”,含糊其辭又會被視為“滑頭”。諸如此類的事,在生活中可謂不勝枚舉。因此,當中國人感到“左右為難”、 “里外不是人”時,便會感嘆:“做人真難!”
做人之所以如此之難,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這“人”原本不是自己要做,也不是為自己而做,而是為別人而做的。
摘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