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規(guī)定》第十六條使班主任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在堅持正面教育為主的同時,可以采取適當?shù)呐u方式教育學生,保證了班主任有更大的施教空間,我們?yōu)橹泻??!兑?guī)定》出臺之前,有責任心、有作為的班主任并沒有放下“批評”這一促進學生成長的利器??磥碚務撆u教育,“應當”與否已是定論,關(guān)鍵還是要把握“適當”。
批評是教育手段中的一種必需,更是一種藝術(shù)。教師本身的教育藝術(shù)是決定批評能否真正起到教育作用的關(guān)鍵。如何做到批評與有效同行呢?有很多教師在這方面作出了成功探討。我認為“愛與尊嚴”是批評教育的底線,批評教育一定要慎重,不僅態(tài)度要慎重,方法更要慎重。我在批評教育的過程中,重點把握“三度”,以此踐行“適當方式”的批評教育。
一是內(nèi)容有限度。即批評的話語不要超過學生的承受能力。有的教師批評學生時言辭過于激烈,情急之下說出有傷學生自尊的話語;有的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喜歡來個“全面總結(jié)”,林林總總悉數(shù)道來,擺出一副排山倒海的架勢。這是容易出現(xiàn)僵局的。英國教育理論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師使學生過分地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就沒有了。他們愈是覺得自己名譽已經(jīng)受到打擊,則他們設(shè)法維持別人好評的思想就愈加淡薄”。對一個名譽掃地、自尊心喪失殆盡的學生,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教育好呢?批評的“度”何其重要!教師必須時時記住:表揚可以“錦上添花”,批評切忌“雪上加霜”!
二是時間要適度。即要對學生所犯錯誤有清醒的認識和判斷,這個錯誤是需要及時處理還是先放一放;是需要細細長說還是快速處理,這都要在第一時間思量清楚。要把握好時間的度,一是需要教師有豐富的經(jīng)驗,能夠做出準確判斷,二是需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由此判斷哪一種效果可能更好。有一個例子,說馬克·吐溫開始聽牧師布道,很感動,準備捐十個錢。后來聽久了,因為厭煩只準備捐五個錢。當牧師喋喋不休至結(jié)束的時候,他因為極端不滿不僅沒捐錢,還從箱子里拿出了兩個錢!如果我們教師在批評教育時變成了那個牧師,教育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時機不對的批評和過多的批評,會使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良苦用心,易引發(fā)逆反心理。我們在批評教育過程中要了解學生個性,并且善于巧妙使用“冷卻法”,這是對適時教育的一種準確把握。
三是教育有效度。這里特別強調(diào)的是處理問題的針對性。針對性不僅是指因材施教,區(qū)分不同的學生進行教育,更是指在教育過程中要將注意力集中于被處理事件,不要盤根錯節(jié),也不搞“暈輪效應”,而要理清思路,準確地處理問題。當然同樣錯誤發(fā)生在不同學生的身上,也許有不同背景和原因,這是需要弄清情況的。即使針對同一個學生,前后所犯錯誤性質(zhì)不同,也應采用不同的批評教育技巧。如對一個學生遲到和打架兩件事情的教育語言和處理辦法就不應該是一樣的,而且在前后處理的時候,不要互相牽扯,否則學生對自己當下錯誤的認識不夠深刻,只會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不滿。學生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明確,就難有積極改過的認識。
總而言之,要讓批評教育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們必須開動腦筋,運用行之有效的辦法,讓批評教育發(fā)揮最優(yōu)的功效?!?作者單位:湖北省黃石市第二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