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凱
陳夔龍(1857-1948),字筱石,號庸安居士,是貴州籍在清末官位最高享年最長的人,1901年后陳夔龍歷任河南布政使、漕運總督、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和湖廣總督等要職,他在宣統(tǒng)元年(1909)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官居一品;清亡后在上海當寓公,直至解放前夕才去世,整整活了九十余歲。他歷經(jīng)同治、光緒、宣統(tǒng)三朝,自稱三朝老臣,期不負厚恩。他起于寒士,又是漢族,但是卻能官運亨通,其中與奕劻有著莫大的關系。
奕劻,清朝宗室。光緒十年命管理各國事務衙門,同年十一月封慶郡王。光緒廿年(甲午)西太后六十歲慶典,奕劻取得了慈禧的寵信封慶親王。清室非近支無軍功,循封至親王,僅數(shù)人而已,可見奕勖的巴結水平。庚子事變后,慈禧西逃,命奕劻留京會同李鴻章與各國議和?!缎脸髼l約》簽訂后,兩宮回鑾,加奕劻以親王世襲罔替,光緒二十七年任外務部管理大臣,光緒二十九年授軍機大臣,宣統(tǒng)三年授內(nèi)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組閣授奕劻為弼德院總裁,溥儀遜位后,奕劻仍為弼德院大臣。奕勖秉政多年,日以納賄為事,言官彈劾,報章譏嘲者眾,于1917年病歿。有意思的是,奕勖死后其后人請謚,溥儀曰:是喪吾大清者,何謚為。數(shù)請,乃謚曰:“密”。據(jù)謚法考,追捕前過日“密”。此人的貪腐可見一斑。
奕劻的貪婪庸惡,時人皆知,其賣官鬻爵之多,至于不可勝數(shù)。人以其門如市也,戲稱之日“老慶記公司”。有著這樣的門路怎么會有人不走呢,晚清政壇幾乎都要走慶記門。而陳夔龍繼妻許氏在奕勖府中常來常往,討得了福晉的歡心,認做了奕勖的干女兒。自然對于陳夔龍的升遷出力不少,慶親王奕劻繼榮祿而為樞臣領袖,陳自然升遷不難。其中,四川總督陳夔龍并未到任,《國聞備乘》記載:“蒞任未久,升川督,夫人又不欲往。夔龍計無所出,乃私于奕勖,令爾巽以兩湖讓之而令錫良以四川讓爾巽。以一女子之愛憎牽動數(shù)省督、撫,當時用人之得失蓋可睹矣!”,當時奕劻的兒子載振收了安徽巡撫朱家寶的兒子朱侖做干兒,而朱是云南人,有好事者題詩于廣和居酒樓:
居然滿漢一家人,干女干兒色色新。
也當朱陳通嫁娶,本來云貴是鄉(xiāng)親。
鶯聲嚦嚦呼爹日,豚子依依戀母辰。
一種風情誰省得?諸君何苦問前因。
一堂二世作干爺,喜氣重重出一家。
照例自然稱格格,請安應不喚爸爸。
歧王宅里開新樣,江令歸來有舊衙。
兒自弄璋爺弄瓦,寄生草對寄生花。陳與奕勖的關系由此可見一斑。
陳夔龍八十大壽時,自己寫了《八十感懷詩》,其中有一句“一生知己兩文忠”,“兩文忠”,一為榮祿,一為李鴻章,獨不及其他,而故意提起榮、李,即為力避所傳他和奕助的往事。他曾給王閩運寫信辯稱,和奕勖往來甚少,王在日記中寫道:“筱石來書,力辯于慶邸無往來,市虎相傳,竟不知何因?此語留聞三十年矣,乃有此辯,益成疑案?!标惤o王的信無疑欲蓋彌彰,清末政壇,要想升官發(fā)財,多走慶記的道路,更何況陳與奕劻關系非常。
但是晚清政壇想要潔身自好確實很難。陳夔龍能做到一品大員,除了和奕勖的關系外。自然也有其能力。他在京兆尹任內(nèi),在庚子議和中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陳夔龍還善詩、工書法。陳一生計有《松壽堂詩抄》《花近樓詩存》《嗚原集》《吳楚連江詩存》《五十三參樓吟草》《丙子北游吟草》《江皖道中雜吟》《把芬廬存稿》《夢蕉亭雜記》《游廬紀程雜記》等著作。陳夔龍的書法嚴謹精湛。其日日習書以為修身之道,故至九十高齡,尚能書工整的楷書,民國年間的《近代名人書林》收有陳夔龍的書法作品。亦有作品收入《民國時期書法》。
另外,陳夔龍對貴州素有感情,不忘貴州的養(yǎng)育之恩。由于貴州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因而經(jīng)濟文化長期落后,不少出生在貴州的文人和官吏,不愿承認自己是貴州人。例如與陳夔龍同時做官的張之洞本出生于貴陽,但卻時時標榜自己的祖籍是南皮,不喜歡別人說他是貴州人。陳夔龍祖籍江西撫州,其父陳忻煜任過貴州青溪、龍里、普安縣令。他出生于貴陽鐵局巷,占籍貴陽。他發(fā)跡后,有人勸他改籍,他回答說:“今日博取功名,確由黔發(fā)跡。黔不負余,余亦不可負黔?!彼綍r喜歡保存貴州鄉(xiāng)邦文獻資料,并以自身的財力和聲望,收集和印行貴州地方文獻,宣傳貴州,介紹貴州,扭轉世人對貴州的偏見。如明末貴陽人楊龍友的詩集《山水移》和《洵美堂詩集》早就散佚了。清代學者在編撰《黔詩紀略》時,只能從一些間接資料轉抄他的作品。陳夔龍四處搜尋,終于找到這兩部珍籍的明刊本。其中《洵美堂詩集》還是海內(nèi)孤本,陳慨然出資,刻板印行,為后人研究楊龍友及其作品提供了可靠的資料。陳夔龍也捐資重刊了清代著名學者及文學家鄭珍的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