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短缺正突襲中國”,路透社等西方媒體近日的報道正把“氣荒”引來的吃緊氣氛從中國傳到世界。每到冬季,北半球特別是歐亞大陸都會圍繞著天然氣這種特殊的“清潔能源”出現(xiàn)緊張的局面。這次中國的“氣荒”集中在經濟和社會層面,而由天然氣引起的能源之爭已數(shù)次在俄羅斯與鄰國烏克蘭之間引發(fā)政治沖突,連帶著攪動歐洲多國。圍繞天然氣的綜合癥已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包括美日在內的大國無一置身事外。太多的問題都是不確定的。天然氣是不是“資源稀缺”?俄烏之間的“天然氣戰(zhàn)爭”是不是還會升級?曾炒得很熱的“天然氣歐佩克”會不會形成?中國天然氣的供需失衡還會持續(xù)多久?還有一點,這些問題彼此之間有聯(lián)系嗎?
北半球正忙著“運氣”
在中國國內部分地區(qū)出現(xiàn)天然氣供需緊張的同時,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對天然氣進出口上的“老冤家”基本談妥了明年的合同。在歐亞大陸上,盛產天然氣的俄羅斯和中亞等國在忙著輸氣,而急需天然氣、氣候寒冷的歐洲和東亞國家在忙著“運氣”。歐亞很多國家冬季對天然氣的依賴這些年越來越明顯。有數(shù)據(jù)顯示,天然氣在中國百姓使用的各種能源中所占比例只有3.6%,而世界的平均水平為23.7%,美國為24.4%,但以北京這樣的中國北方城市為例,全年使用天然氣的比例已經出現(xiàn)“冬季占90%,夏季僅占10%”的巨大差異。北京人過去在冬天燒蜂窩煤取暖,現(xiàn)在有條件的就不燒了。
眼下世界對天然氣的依賴,是在與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對比下不斷加重的。天然氣是“分量”很特別的能源,不僅儲量多,而且燃燒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和污染較輕,因此被稱為“清潔能源”。據(jù)美國《石油與天然氣》雜志提供的資料,即使全球現(xiàn)有天然氣探明儲量不再提高,也可再供人類使用84年。儲量排前20名的國家占了全球天然氣儲量的九成,其中俄羅斯、伊朗和卡塔爾三個“大戶”的儲量就占了一大半。但天然氣由于管道輸送投資大、建造周期長,且需要陸地連接,有時還得過境多國,容易受到政治和其他因素的制約;船載液化天然氣運量小,技術要求極高,許多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都因過不了液化和裝船這兩大技術關卡,而無法將資源變成資金。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會出現(xiàn)天然氣“地區(qū)性短缺”。但據(jù)國際能源署日前報告顯示,全球天然氣市場現(xiàn)在的總體狀況是“嚴重供大于求”。
中國民用天然氣不便宜
中國天然氣儲量和產量都可以排進世界前10名。中國社會科學院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天然氣產量今年預計為890億立方米,但需求是1000億立方米以上,供需缺口達110億立方米左右。24日,中石油負責人表示要全力做好天然氣供應保障工作,緩解用氣緊張。此前,國內部分城市入冬后出現(xiàn)“氣荒”,天然氣“漲價”調門也被提高。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在天然氣供應上確實存在困難。這與中國天然氣開采技術落后、投入不夠有關。舉個例子說,石油開采只需要打兩三千米的井就夠了,運輸起來也非常方便,再加上國際市場的油價比較高,所以有賺頭。天然氣的井深要達到六七千米甚至8000米,長距離管道和配網的費用都非常高,投資較大。油氣企業(yè)覺得虧,自然不愿在這上面加大投入。
中國民用天然氣的價格在全球已經算高的了,在南方一些地區(qū),天然氣價格已經超過每立方米3元人民幣。在盛產天然氣的俄羅斯,目前,首都莫斯科居民燒水做飯用天然氣價格為每立方米2.93盧布(1元人民幣約合4.21盧布),取暖用天然氣價格為1.99盧布,而這樣只合幾毛錢人民幣的價格還是今年上調25%后的數(shù)字。在烏克蘭,天然氣價格是根據(jù)每個居民戶的使用量來定,使的越多,單價越貴,但也在每立方米約合1元人民幣上下浮動。據(jù)了解,保加利亞民用天然氣價格約合1.95元人民幣,但2010年開始將上漲18.31%。有專家還算賬說,美國天然氣價格目前約合每立方米0.2美元,而且據(jù)《今日美國報》報道,今年11月,美國天然氣價格還下跌了12%。
一些國內專家認為,我國天然氣供應緊張的現(xiàn)象將長期存在,就像是“走鋼絲”。從2004年開始,“氣荒”現(xiàn)象就開始在南方一些城市出現(xiàn)。特別是油價上漲以及節(jié)能減排意識增強后,國內很多企業(yè)改造設備,選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如武漢市一家大玻璃公司每日天然氣用量就為14.5萬立方米,一旦缺氣,這些企業(yè)就面臨倒閉的危險。南京有1/3的公交車使用天然氣,總數(shù)1600多輛,此外還有4000多輛天然氣出租車,每天交通工具的用氣量就達到30萬立方米左右。天然氣不僅相對干凈,而且比汽油便宜,這就造成用氣運營的出租車司機去排隊加氣。但“氣荒”之后,一些算細賬的司機無奈之下改為加油,原因是等候的損失已經超過了加氣節(jié)省出的費用。
多管齊下化解“氣荒”
《環(huán)球時報》記者曾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親歷過兩次“斷氣風波”,但由于烏政府動用了地下儲存庫中的天然氣,“斷氣”實際并未對烏民眾的生活造成實質影響,“氣荒”現(xiàn)象沒有傳得那么嚴重。不過,去年年底金融危機全面升級后,基輔倒出現(xiàn)過“沒暖氣、停熱水、斷燃氣”的罕見現(xiàn)象,原因是市政當局拖欠天然氣費用,天然氣公司迫不得已削減供應。匈牙利現(xiàn)有人口1000萬,初步統(tǒng)計,全年民用天然氣要消耗40億立方米左右,其天然氣儲備有37億立方米,理論上可供居民用11個月,但這是不計算工業(yè)用氣的情況。相比烏克蘭、匈牙利等“天然氣使用大國”,中國還缺乏相應的天然氣儲備機制,沒有建立大的天然氣應急庫存。
解決“氣荒”,不僅要考慮我國天然氣管道布局比較分散、各石油公司的管網缺乏聯(lián)系、沒有整合等國內問題,還要把目光放到國外。韓曉平告訴記者,在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訪華期間,兩國簽署的《中美聯(lián)合聲明》中就提到,美國可以向中國提供天然氣開采技術。美國現(xiàn)在油頁巖天然氣產量有600億立方米,中國幾乎是零。因此,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也顯得十分重要。
直接從國外引進天然氣也是一個趨勢。比如經濟實力比較強的廣東省,使用的天然氣主要來自澳大利亞的長期協(xié)議氣。但不可否認,從澳大利亞進口船運液化氣的成本也很高。因此,與鄰近國家陸上管道運輸顯得十分重要。據(jù)悉,從中亞到北京的天然氣管道年底有望建好,每年可向中國供應約700億立方米天然氣。此外,中國-緬甸、伊朗-中國天然氣管道項目,也處于籌劃、勘探、建設或調試中。
世界多國都在“爭氣”
中國獲取國際天然氣之路也會遇到現(xiàn)實挑戰(zhàn)。一些大國已經展開了天然氣爭奪戰(zhàn),最明顯的舉動就是爭修天然氣管道,如美國和俄羅斯為爭奪中亞天然氣資源,分別提出修建通往土耳其和俄羅斯的管道方案。涉及中日俄三國的遠東天然氣管道項目也曾是熱點新聞。此外,德國還瞄上了非洲尼日利亞等地的天然氣資源。
目前,歐盟天然氣消費量的1/4來自俄羅斯,其中80%需從烏克蘭過境。但俄烏天然氣紛爭近幾年幾乎到了白熱化程度。在中東歐國家中,幾乎全部依靠進口通過烏克蘭境內輸送的俄羅斯天然氣的國家有波黑、保加利亞、馬其頓、斯洛伐克和塞爾維亞,匈牙利需要80%,克羅地亞需要40%。
瑞典國防部所屬的一個研究機構說,蘇聯(lián)解體后,由于政治原因發(fā)生的斷氣事件已發(fā)生過55次之多。天然氣之爭讓俄烏兩國在歐洲人面前丟了不少分,失去不少好感。俄羅斯在今年年初一度切斷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而烏克蘭隨后停止了俄羅斯經其境內向歐洲的輸送,致使許多歐洲國家,特別是中東歐國家出現(xiàn)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今年1月6日晚間,匈牙利完全“被斷氣”,為保證居民生活需要,匈交通、通信與能源部“天然氣供應危機委員會”號召一般工廠使用替代能源,對企業(yè)用氣大戶實行限制或暫停供應天然氣。匈牙利鈴木汽車公司等眾多工廠被迫停產。同時,匈牙利調配購買經由奧地利的德國天然氣,并開啟本國儲備。在塞爾維亞,停氣后本國的儲備在一天之內就基本耗盡,大批工廠停工,嚴寒中居民暖氣供應中斷。在保加利亞,絕大多數(shù)工廠完全停產,每天損失達3.42億美元。在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重新啟動已經關閉的一座核電站。
為擺脫烏克蘭的不確定因素和保證能源安全,俄羅斯和歐洲一直在努力開辟新的天然氣輸送線路,如“藍溪”、“北溪”、“南溪”等天然氣管道項目,這些項目管道長度相加超過了3000公里。對這些項目,歐洲國家中也有不同意見。素與俄羅斯存在積怨的波蘭擔心“北溪”天然氣管道項目建成后,其將被邊緣化,因此一直對該項目持消極態(tài)度,并對途經其附近海域的管道鋪設提出苛刻要求。一位波蘭官員說,“俄羅斯昨天用坦克統(tǒng)治我們,現(xiàn)在是用天然氣和石油”。
匈牙利最重視的是能給本國帶來好處的“納布科”管道項目,這是唯一一條不是源自俄羅斯境內的天然氣管道。為此,匈牙利政府今年還邀請“納布科”項目相關國家的政要齊聚布達佩斯,舉行了一次“納布科峰會”。
近幾年,烏進口天然氣的價格一路上揚,從2005年每千立方米50美元上漲到2009年的280美元。烏政府對民用天然氣用戶提供高額財政補貼,價格僅為進口天然氣價格的1/3,但此舉又導致給烏提供“援助”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不滿。為緩解天然氣給本國帶來的壓力,烏方11月19日表示,要減少國內工業(yè)用氣的需求量,明年從俄進口天然氣的數(shù)量將減少35%。
一些天然氣大國還試圖如“歐佩克”壟斷石油一樣,建立起“天然氣歐佩克”,其中以俄羅斯最為積極?!岸砹_斯天然氣組織”的專家伊戈爾·克魯科維上周在布達佩斯舉行的“能源論壇”上說,應該成立一個“歐亞能源論壇”,在能源問題上制定國際間的法律規(guī)范。俄羅斯還發(fā)起“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組織,試圖聯(lián)合全部15個成員國、兩個觀察員國(占全球儲量77%,開采量48%),建立天然氣的價格壟斷體系和產量定額制度,只是這一設想到現(xiàn)在還沒有實現(xiàn)?!?/p>
本報駐俄羅斯、加拿大、匈牙利記者 譚武軍 陶短房 李震 本報記者 杜天琦
天然氣,全球議論的“冬季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