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敬玉
命題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綜觀2009年各地中考歷史試題可以發(fā)現(xiàn),各地中考命題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力求角度新穎、設問巧妙、語言生動、形式豐富,命題模式有了很大突破。
一、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形式的創(chuàng)新
2009年中考歷史非選擇題命題嘗試了設置場景的方法,把考查寓于歷史感受之中,努力使試題形式新穎活潑,語言生動精練。
例1(2009年宿遷市中考試題)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的開幕式在中華文明史的卷軸中展開序幕。在這個長卷上,中國文化從歷史深處盡情流淌出來,漢字、四大發(fā)明、儒家文化……如夢如幻。北京奧運會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又一次激情相擁。根據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務。
步驟一:回顧歷史,采擷中國古代文明。
(1)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最終形成的朝代:___▲___。
(2)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它的發(fā)明者是:___▲___。
(3)在“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___▲___。
步驟二:面向世界,領略近代世界風采。
請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表格:
步驟三:關注現(xiàn)實,感受現(xiàn)代中國變化。
(1)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的標志是什么?___▲___。
(2)香港、澳門回歸成功實踐了哪一偉大構想?___▲___。
解析:本題嘗試了設置場景的方法,采用活動探究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使考生在驚嘆燦爛華夏文明的同時,感受現(xiàn)代中國的變化。從題目的切入點來看,題干抓住奧運會開幕式上展現(xiàn)的中華文明來命題,既突出時事熱點,又激發(fā)了學生的答題興趣;從題目涵蓋面來看,本題將古今中外的文化、科技、制度、思想、人物有機融為一體,充分體現(xiàn)了中考試卷考查知識跨度大的特點。本題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尤其注重考查對人類有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成就等知識,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二、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
2009年中考歷史非選擇題突出探究合作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總結歷史規(guī)律,挖掘歷史內涵。
例2(2009年宿遷市中考試題)美國雖然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卻演繹了大國崛起的罕見奇跡。那么美國是如何很快發(fā)展起來的呢?請你參加以“美國發(fā)展之路”為主題的探究活動。
【搜集資料】
材料一現(xiàn)代文明的美國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zhàn)爭開始的?!@是美國人民反對……英國強盜們的戰(zhàn)爭。
——列寧《給美國工人的信》
材料二林肯說:“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lián)邦解體,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p>
材料三1933年,羅斯福在就職演說中呼吁民眾增強克服危機的信心,說:“我們沒有什么可以恐懼的,唯一可以恐懼的只是恐懼這個詞本身?!?/p>
【問題探究】
(1)說出材料一中這場“真正革命的戰(zhàn)爭”名稱。
(2)材料二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張?
(3)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tǒng)時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他推行的新政有何特點?
【活動總結】
(4)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究,請你簡要歸納美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基本條件。
解析:本題展示了三則材料,圍繞材料設置了一系列連環(huán)設問,層層設疑,由淺入深,抽絲剝繭,既考查了基礎知識,又突出對能力的考查。本題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美國崛起的基本條件:民族獨立、國家統(tǒng)一、制度的實施和創(chuàng)新,這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三、形式多樣,靈活生動
2009年中考歷史非選擇題采取了不同的命題形式,有圖片材料分析題、文字材料分析題、圖片文字材料分析題、活動探究題、表格題等。
例3(2009年福州市中考試題)表格有助于歷史知識達到簡化、系統(tǒng)化,便于記憶和比較分析。請結合相關知識完成下表:
解析:本題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歷史回放,關注基礎知識;為歷史回放設計主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歷史感悟,引導學生對美國的發(fā)展進行反思,認識到民族獨立、國家統(tǒng)一和改革創(chuàng)新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本題與例2在命題方式上不同,但主題一致,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和運用能力
12009年中考歷史非選擇題有一個突出的共同點:題目開放靈活,注重三維目標的考查。試題在考查主干知識與核心能力的同時,滲透著對相應思維過程與方法的考查,滲透著對學生的價值觀的考查。如2009年安徽省中考歷史試題第17題的第(4)題“請你結合中美建交以來30年的歷史,談淡你對中美關系健康發(fā)展的認識”,第18題的第(4)題“臺灣正式隸屬中央政府管轄之前,大陸與臺灣之間就有往來。如果請你就這一結論搜集相關資料,除上網查詢和咨詢他人外,你認為還有什么方法”。
22009年中考歷史非選擇題中的材料題多以時政材料來切入試題,層層設問,體現(xiàn)歷史教育的史鑒功能。如2009年安徽省中考歷史試題第16題以“朝核問題”切入,提出問題:“愛因斯坦為什么會認為‘提議研制核武器是‘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他希望科學研究用于什么目的”。
32009年中考歷史非選擇題注重考查知識遷移能力。如2009年安徽省中考歷史試題組合列舉題,分別以中國古代杰出女性、20世紀中國歌曲等為主題,將同類歷史知識或前后相關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考查學生的聯(lián)系、比較和分析能力。
五、注重考查偉人對人類的貢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理想
如2009年宿遷市中考歷史試題中既有涉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試題,也有涉及在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起推動作用的拿破侖、華盛頓、林肯、羅斯福等的試題。2009年陜西省中考歷史試題第21題是試卷的核心試題,該題圍繞“探尋中國發(fā)展之路”這一主題,前后跨越百年,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分析和歸納,最終得出結論: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發(fā)展實踐的結果。
總之,2009年各地中考歷史試題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直觀形象,注重考查基礎知識與時政熱點,以構建和諧社會和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作為試卷的主導思想,以人們比較關心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為切入點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根據題意對知識進行整理、運用的綜合能力。試卷穩(wěn)中有變,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中考試卷的基礎性、開放性和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