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芬
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被納入高中選修教材,對于選修內(nèi)容該怎么上,如何才能在高考指揮棒下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這是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為此,本人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其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
作為一篇文言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提高文言閱讀能力,正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是學習文言文基本的能力要求。在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的積累,這些恰恰是理解文章的鑰匙,現(xiàn)代文教學如此,對于遙遠的文言文也是一樣。但文言文由于受時間、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積累有限,理解力差一些。因此,文言實詞、虛詞、特殊的文言句式的積累尤為重要。而如何積累?關鍵就在于教師行之有效的引導。例如,我在講語法時,向?qū)W生講清楚各種句式類型。文言文句式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句式,有典型的倒裝現(xiàn)象。例如:賓語前置句的類型,①疑問代詞作介詞、動詞的賓語往往前置,讓學生舉出學過的典型句子,我適時補充:吾誰與歸(吾與誰歸)?沛公安在(沛公在安)?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②借助于“之”、“是”將賓語提前:唯利是圖(圖利),何陋之有(有何陋),何厭之有(有何厭)。③在否定句中,有否定詞“未”、“莫”、“毋”、“不”,代詞做賓語往往前置:莫我肯顧(莫肯顧我),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己)。除賓語前置,還有判斷句、狀語后置、定語后置、被動句等特殊句式,都是理解文章的“攔路虎”,在教學中,我逐一向?qū)W生滲透。除此之外,學生還應該掌握大量實詞、虛詞的詞義,我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簡單的文言文,拓寬知識面,擴充積累。
二、 重視教學過程和方法
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學的關鍵一步,接下來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提高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如何把握主要觀點?“誦讀教學”被視為最常規(gu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憑借語感,運用所學知識,已經(jīng)能猜出幾分,加上課前有效地預習,畫出難點,經(jīng)過教師的課堂解惑,疑難問題便會迎刃而解。教師隨堂答疑就是突破難點的過程,恰恰此過程正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的過程。
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解讀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上引導,注重審視學生的思想行為,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在講“何謂禮”時,注重用禮的規(guī)范來衡量當今的學生行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禮”,即克己復禮——克制私欲,回復到禮的規(guī)范。我認為“禮”指各種外在要求,對于不同人有不同的規(guī)定,教師心中的禮應該是師德,遵守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商人心中的禮應該是誠信經(jīng)營理念,誠實守信、合法經(jīng)營;學生心中的禮應該是遵守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鬃酉M氐骄汲?、父父子子的時代,我運用現(xiàn)代觀念對這種思想做了闡述,即在各自位置上做到恪盡職守。禮與仁是一致的,即克己復禮為仁,禮是外在規(guī)范,仁是對這種規(guī)范的內(nèi)在自覺而已,也可以稱作內(nèi)在反省,仁推動禮的正常運行,仁是良好品德的潛意識的萌發(fā)。理解了這一點,學生開始審視自己的行為,同樣是學生,當年的子路、顏回如何敬重老師,如何踐行學生職責,我引導學生以此反思自己的言行,他們?yōu)橹诡仭!墩撜Z》中,當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對于恕,我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寬恕是它的基本義,以一顆慈悲為懷的關愛之心去對待別人,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當今構(gòu)建和諧社會也是如此,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國際關系基于一顆與人為善的心。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多關注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運用課本知識,結(jié)合本班學生出現(xiàn)的一些案例進行課堂教學活動,使孔子的處世理念深入人心,讓學生懂得,學做人比學知識更重要。
如何培養(yǎng)學生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有效吸收《論語》中的精華呢?我注重引導學生向積極健康的方面思考?!墩撜Z》最重言仁,“然仁者之心,得自天賦,自然有之。故人非求仁之難,擇仁安仁而不去之為難。慕富貴,厭貧賤,處常境而疏忽,遭變故而搖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難得之,乃由于輕去之,唯君子能處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時而不安于仁,故謂之君子。”孔子認為,仁愛之心來自天賦,做到仁愛并不難,只要心中想到,君子便是這樣做了??鬃訉θ蔬€做過這樣的闡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使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達,就要使別人通達。在孔子時代,這一原則意味著:自己對臣下有所期望,就按照這期望來服侍兄長,自己對朋友有所期望就按照這期望來對待朋友。放到我們這個時代,這一原則可以淺顯地理解為:自己期望幸福,所以使別人幸福;自己期望順利,所以使別人順利;自己期望得到尊敬,所以尊敬別人……我在與學生探討此觀點時,重點強調(diào)“所欲的”范圍,為了避免產(chǎn)生“歧義”,我明確指出“所欲的”應該是一種積極向上、健康的東西,否定一些不可行的行為,防止學生中產(chǎn)生的消極思想,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啟發(fā)學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屈原的愛國情操;杜甫的憂患意識;陸游的愛國思想都可視為上述思想的延伸,文人志士以天下為己任,正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傳承。這種探討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對孔子“仁”的思想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理解了孔子被尊為“至圣”的原因,學生逐漸具備了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
在講授《論語》時,我還注重答疑解惑,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信息,從語言中領悟思想精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畫出了難理解的句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解釋:“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一個學生舉手提問,“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些句子該作何解釋,我引導學生查工具書,進行直譯,繼而做通俗的理解,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背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我在講解句子時深入淺出,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精神內(nèi)涵,這些舉措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
在教學中,面對90后的孩子,面對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我認為,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zhì)教育更加重要。90后孩子以“我”為中心,多了一份自私,少了一種責任;多了一種苛責,少了一份寬容,更不用說以天下為己任了。
三、評估教學效果
經(jīng)過教學檢測,學生對論語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處世理念、教育理念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他們的言行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教室里的粗話、臟話少了,違紀現(xiàn)象少了,代之而起的是文明言行,是和諧融洽的同學情。不知不覺中,我教育學生的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取代了訓斥指責,這些微妙的變化應該歸功于《論語》思想的滲透。
《論語》以其博大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教會人們?nèi)绾瘟⒀?、立身、立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堅信,那些樸素的生存智慧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