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于永正老師的課上得很有魅力。他上課就像一塊磁石,把孩子緊緊地吸引著,使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學習境界,感到趣味盎然。
于老師的課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我以為,其秘訣就是他曾經說過的那句話——要“蹲下來看孩子”。
怎么理解“蹲下來看孩子”這句話呢?
老師“蹲下了身子”,就跟孩子的距離拉近了。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威嚴師長,而是“忘年”的學習伙伴。師生之間的關系平等了,融洽了,孩子才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師生之間才能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課堂氣氛才能活躍,探究空氣才能形成。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創(chuàng)造性得以激發(fā),師生、生生的思想碰撞,就能不時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聽于老師的課,我們經??梢钥吹綆熒g會心的笑,放聲的笑,甚至聽課的人也會被這種和諧、熱烈的氛圍所感染。
“蹲下來看孩子”還意味著老師要有一顆未泯的童心。老師有了童心,才能理解兒童的思維方式,尊重兒童的價值觀念。于老師常說: 跟孩子在一起,我就好像回到了快樂的童年。一次,他要求學生把“春風吹又生”的詩意畫出來。小朋友想象力真是豐富極了,畫出的風也多種多樣。有的把風畫成黃色,于老師點評道,這位小朋友想,風會挾帶沙塵,所以畫成了黃色。有的畫成綠色,他點評道,這位小朋友想,風會吹綠小草和莊稼,所以他把風畫成綠色。有的小朋友把下面的小草都畫得向一個方向傾斜,他則贊揚道: 你沒有畫出風,卻能讓我們看到風,你真了不起!……按照我們成人的邏輯,風是無形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說風是黃色的已經勉強,說成綠色豈不更是荒謬?于老師可謂善解“童”意,經他評說,孩子們的臉上現出了會心的微笑,個個心里樂開了花。類似的例子,在于老師執(zhí)教的《小稻秧脫險記》和《四毛的故事》中隨處可見。
遺憾的是,隨著光陰的流逝,我們老師的那顆可貴的童心也逐漸逝去,我們跟孩子已經有了很大的隔膜。記得魯迅先生說過這么一件事: 他的弟弟小時候喜歡風箏,作為哥哥的他則認為那是沒有出息的行為。一次,弟弟躲在一間堆柴草的小房子里偷偷地制作風箏。他發(fā)現了,就不由分說奪過來扯個粉碎,還跺了幾腳。成年之后,他讀了有關教育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深感自己那時做得不對。他想找機會給弟弟道個歉,以取得弟弟的諒解,誰知弟弟卻早已忘卻了。自己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理解童心。為了真正做到“蹲下來看孩子”,我們也應當去追尋那顆早已逝去的童心。
我們過去上課,為什么總是用成人的觀點去要求孩子?原因就是沒有“蹲下來看孩子”,而是居高臨下要求孩子?!白?”“不要交頭接耳!”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以教師為中心,要求學生跟著老師走,不可越雷池一步。不是嗎?老師課前設計了一個個問題,并預擬了答案,上課時,再逐一問來,要求學生“估猜”。這不恰恰是我們過去上課的弊端嗎?
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要“蹲下來看孩子”。也就是說,要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視學生為平等的學習伙伴,在教學中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想兒童之所想,樂兒童之所樂。要熟悉兒童,理解兒童,與兒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 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痹鯓硬拍苁箤W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去進行學習呢?我以為,其前提條件是對他所學習的對象具有濃厚的興趣。怎樣才能使學生對自己所學習的對象具有濃厚的興趣呢?我以為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最主要的就是——要“蹲下來看孩子”。
大家都在學習于永正老師。應該怎么學呢?固然我們要學習他的教學方法,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學習他的先進教育理念——尤其是“蹲下來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