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遇
這些文字是“臺灣近30年政治巨變”在一個具體的臺灣青年成長過程中的折射。
《我們臺灣這些年》在70年代生人眼里,就像一本塵封已久的日記,經(jīng)歷過歲月的洗禮,不知被置于新居里的哪個角落,忽然有一天,它不甘寂寞地跳將出來,逼著你靜靜地把它翻完——過去30年,臺灣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臺灣老百姓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關(guān)于真正的臺灣,我們大陸人又了解多少?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臺灣日記”,家事、國事、天下事,一樣也沒有漏掉,一樣也沒有粉飾。作者30多年的成長往事,從容不迫,娓娓道來。幼稚園里的天真爛漫,伴隨著“雙十節(jié)”的政治教化;小學(xué)課堂里必讀的是“蔣公的故事”;甚至在學(xué)校里吃楊桃的時候,要削不要切,因為楊桃的橫切面是五角星的形狀;而在校外,麥當勞和肯德基,很快就輕易攻破了小屁孩們幼小的心靈防線。
在《我們臺灣這些年》里,臺灣過去30年從“政治社會”到“商業(yè)社會”的突飛猛進,被完整呈現(xiàn),讀者猶如親歷。
這本“臺灣日記”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似曾相識、但可能并不了解的臺灣。很多故事我們也許并不熟悉,但故事里的人物和情節(jié)絕不會令你有疏離感。從1977年被趕出聯(lián)合國后風(fēng)雨飄搖的臺灣,到次年蔣經(jīng)國推動“十大建設(shè)”促使經(jīng)濟騰飛,從1980年的“美麗島事件”,到數(shù)年后民進黨成立。大環(huán)境與小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個人、社團,乃至整個臺灣政治的進程,這其中的每一個節(jié)點,對大陸讀者來說或許陌生,但又何嘗不能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
同樣是70年代生人,我對作者在書里描寫的臺灣之形形色色,很容易找到認同感。原來我所經(jīng)歷過的那些,在臺灣的他同樣經(jīng)歷過。雖然不一定是同一時段,但彼此的感受相類。甚至連作者那貌似樸實又微帶調(diào)侃的腔調(diào),都能令我在閱讀中時不時會心一笑。是啊,我們都曾為《楚留香》里的江湖熱血沸騰,都曾為羅大佑們的滄桑強賦新詞,甚至也都曾被瓊瑤阿姨畫出的縹緲世界弄得魂不守舍。誰能說我們血管里流淌的不是一樣的血?無論兩岸隔絕多久,只要有溝通的星星之火,必然起不可阻遏的文化認同。
在翻開《我們臺灣這些年》之前,唯一要記住的是,這些文字是“臺灣近30年政治巨變”在一個具體的臺灣青年成長過程中的折射,而這折射出的能量,應(yīng)該能讓我們更真切地看到臺灣這些年生動立體的歷史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