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雁
提到“訓練”,大家就會想到“題海戰(zhàn)術”、“機械重復”之類的字眼。確實,在急功近利、胡攪蠻纏者手里,刻板訓練無異于一把能斬斷學生所有“慧根”的巨斧。但是,在新課改中,我們不能就此漠視語文訓練這種教學方式,以往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關鍵在于一批教師們不能正確運用這種教學方式。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動體驗,但在主動體驗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科學的訓練是必要的。那么,自動樣的訓練才叫適當?shù)?、科學的訓練呢?
《義務教育語言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先后頒布與實施,給語文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指引了方向,帶來了新空氣、有了新的推動力。新課標對語文學科的性質作了新的科學的界定,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的新判斷。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我們該如何運用好訓練這把“雙刃劍”,使它與語文學科的性質相一致呢?
1.構建好科學的訓練序列
以往,訓練的隨意性、盲目性是造成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一個重要原因。要改變語文教學的落后面貌,就必須建立科學的訓練體系和序列。如何建立語文界的同仁們的進行了研究,雖見仁見智,涌現(xiàn)多種富有價值的設計,但基本思路是相同的,那就是都強調遵循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強調訓練要有明確的計劃和不同的年級要求,要有一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螺旋發(fā)展序列。圍繞這個序列來安排教學、設計練習,才能卓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組織有序、依序遞進的一系列練習,才稱得上是科學的訓練。例如,培養(yǎng)學生寫記敘文的能力,就可以分解為狀物、寫景、敘事、寫人四類進行;培養(yǎng)說明能力,則可以按先靜態(tài)后動態(tài),先實用性說明后文藝性說明的步驟實施。通過系列訓練而獲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如魏書生、錢夢龍、蔡澄清,他們都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克服隨意性、盲目性,使語文訓練在化知為能上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
2.謀求聽說讀寫訓練的有機結合
語文訓練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過去片面強調讀寫,忽略了聽說。讀寫能力是應強調,但也不能忽略聽說。如今要讓聽說也進入語文訓練的殿堂。聽說讀寫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成為語文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它提醒我們,在有目的地進行其中某一能力的訓練時,應該利用四種能力之間的相互促進關系,有意識地使其它幾種能力也得到訓練,充分的發(fā)揮訓練的關聯(lián)作用,求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過去的課堂訓練注重知識的傳輸,教師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訓練,結果適得其反,這種做法使學生失去了學語文的興趣,語文課堂也失去了應有的生機。所以,在具體的語文課堂訓練過程中,我們要力求認真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在突出工具性時,不要忘記挖掘工具性本來蘊藏的人文因素,而在弘揚人文性時,又必須注意語文學科的特點,把好基礎知識關的基礎上,把人文精神傳遞學生,讓學生在心靈上有所啟發(fā)有所感悟,在不斷的感染熏陶中喜歡上語文。記得有位老師在教《愚公移山》之后,自編了一段文言文讓學生作標點練習,并要求劃出的一些詞句作出解釋:
甲乙二生共讀《愚公移山》
生甲掩卷而長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蓋為子孫造福,非自謀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觀之,必謂愚公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觀之,則愚公實大智大勇之人也?!鄙淄鲆詰?。生乙復曰:“今欲變吾貧窮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其事之難甚于移山。若我十億中國人,人人皆為愚公,則山何若而不平?國何若而不富?”生甲動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這道綜合性的練習,無疑達到了一種極高的藝術境界,它既使學生復習、鞏固了課本中所學的主要語文知識,又自然而然,水道渠成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上的教育,讓學生在舉盎然的學習過程中吸引知識并塑靈魂,這種課堂訓練的方式又何嘗不可為呢?
4.重視好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訓練不是機械的重復,它要有創(chuàng)新思維火花的迸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是創(chuàng)造能力的核心,在課堂訓練中教師要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的學習不拘泥于課本和教室有限空間的約束,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順著他們自己的思維去解決總是千萬不要左右學生的思維。只有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展現(xiàn)出來,教師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學中,教師通過拓展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原有定勢思維的束縛,不斷拓展思維的力度和深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意識和習慣。比如,一位老師在教《曹劌論戰(zhàn)》一文時,在學生掌握課文詞句并總結出這場戰(zhàn)爭取勝的主要因素在于要取信于民、注重謀略、抓住戰(zhàn)機后,教師接著提出這樣的問題。(1)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決定因素還是這些嗎?你能舉出一些實例嗎?(2)從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fā)?(3)課后寫一篇“從《曹劌戰(zhàn)爭》看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作文。
題目出來之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躍躍欲試,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他們談起近幾年來發(fā)生的高科技戰(zhàn)爭,并談了這些戰(zhàn)爭給自己的啟發(fā)。經過討論,學生的思維深度得到了拓展,認識也得到提高。要求學生課后寫的“從《曹劌論戰(zhàn)》看現(xiàn)代戰(zhàn)爭”一文,基本上每個學生都有獨到的見解。這則練習不僅有說有聽,也有讀有寫,從而將四種能力的訓練較為自然而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而且點燃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恰當?shù)恼Z文訓練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矛盾,它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適當引導,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更充分的發(fā)揮,使之學得積極主動,學得更加深入,全面的一種教學藝術。愿我們大家都在反觀過去的同時把握好未來,讓語文訓練藝術發(fā)揮它應有的功效。
收稿日期:200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