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雨
隨著高考錄取工作進入尾聲,今年的高校招生即將落下帷幕,人們終于可以從紛紛擾擾的喧囂中清靜下來。然而還是有許多事情在我們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比如每年的高考作文,總會引起眾多的關注,引發(fā)諸多話題。今年也不例外。最典型的有兩例:一是湖北的“最牛滿分作文”《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全用古體詩的形式寫成,被閱卷老師譽為“形式和內容表現上都堪稱一流”;一是四川一考生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混雜寫成的高考作文,使閱卷老師無法辨識,不知所措,難以評判,只得請文字專家來幫忙。這兩位考生的作文均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形成了喝彩和質疑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這里,不想糾纏于“滿分作文”是不是名副其實,寫甲骨文的學生是不是“特殊人才”,該不該被破格錄取這樣的話題,而是想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一下這類東西到底有多少值得討論的價值,對于當下的教育來說,又究竟意味著什么?
縱觀我們的高考,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現行的應試教育體制之下,什么“人間奇跡”都可能創(chuàng)造出來。前些年,我們每年都會為產生的形形色色的“滿分作文”驚嘆不已,一些高校中文系的教授坦陳自己也難以在短短幾十分鐘之內寫出這樣的文章。這絕不是謙辭。但如果因此而歡呼雀躍,以為考生的寫作水平達到了如何的高度,那就未免太幼稚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高考中出現的一些“滿分”和“另類”作文,不過是應試教育體制下產生出來的“怪胎”而已。
高考幾十年一貫制地考下來,早已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剔出作弊因素,應對高考的各種手段已經日臻成熟和完善。而圍繞高考形成的考試經濟,更進一步加快了這一進程。現在,所有的考題類型,都已經被無數人無數遍地研究破解著,占了很大分值的高考作文題,更是許多有豐富應試教育經驗的名師名家們爭相猜壓應對的目標。由于考試的萬變不離其宗,加之高考作文題對內容要求的日益寬泛,給考生事先準備各種題材的應試文章(不一定是考生自己寫的)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將這些文章背會記熟后就可以用于考試,雖然不會百分之百準確,但只要臨場稍加變動,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一篇主題鮮明、文辭優(yōu)美的大作展現在閱卷老師面前。所以,這種所謂的“滿分作文”,不過是一個美麗的泡沫而已,它彰顯的是現行考試方式的無奈與悲哀。然而更可悲的是,我們的閱卷老師看不到這些文章后面的真實狀況,卻像發(fā)現新大陸一樣如獲至寶,推崇備至,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有了這樣的體制,有了這樣的應試技巧,又有了這樣的評卷老師,想不出現這樣的“滿分作文”都難。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今年居然出現了比古體詩“滿分作文”更另類的,那就是用甲骨文、金文、小篆寫成的作文,雖然由于文不對題,被評分專家只給了八分,但不少人仍然驚呼其為“難得的人才”,要求破格錄取。這名考生可能是受了某位“應試高人”指點,在“壓題”仍不保險的情況下,干脆來個“人無我有”,不管出什么題,只要把這些一般人看不懂的古文字一股腦兒搬上去,閱卷老師沒準會在驚嘆之余給個高分;即便得不了高分,也會被一些學校視為“奇才”而破格錄取,由此“出奇制勝”?,F在看來,這樣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這個考生因此而一舉成名,即便不被破格錄取,他以后的前景已經非常光明。
沒有理由不擔心,在今后的高考中,還會有一篇又一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奇文”以“滿分作文”的頭銜出現在我們面前,讓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從而獲得名利雙收之效。而那些由考生現場寫作,能夠體現真情實感和真實水平的文章,卻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不完美而永遠也得不了高分;更擔心有人為了“一鳴驚人”,不知從故紙堆中又挖掘出一些什么“寶貝”來,借助高考這個舉國矚目的平臺,將其堂而皇之地展示于眾人面前,驚得大家半天合不攏嘴來。這樣的結果,必然使得高考在看似公平的外衣下,掩藏了越來越多實際上的不公平。而正是這樣的應試體制,將使我們所倡導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理念,永遠沒有實現之可能。
在中國歷史上,由于考試制度的僵化與腐朽,使得許多真正有學識、有才華的人,因為沒有領悟應試之“三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沒有熟練地掌握“應試技巧”,沒有找到得高分的訣竅而失意于科場,甚至終生不得志,使得原來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考試,變成了善于應試的庸才們的敲門磚。有人曾經作過一個統(tǒng)計,在歷史上考中狀元的人中真正有所建樹的很少,倒是不少名落孫山者,以其過人的才華和驕人的業(yè)績而留名千古。這不僅是對科舉制度的莫大諷刺,也是歷史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當我們的考試已經被應試的技巧完全控制,當高考作文已經不再真實地反映考生的寫作水平,當考生的卷面上寫著的都是子曰詩云、古詩駢文,甚至是一般人都看不懂的金文甲骨時,可能我們需要討論的已經不是文章本身,甚至也不是考試本身,而是首先得搞清楚,應試教育究竟把我們弄到哪個朝代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