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曉玲
深圳有個叫大芬的地方,很普通的名字,卻又很容易讓我聯(lián)想到達(dá)·芬奇。
大芬位于深圳的布吉,布吉關(guān)口的很多公交線路都會經(jīng)過那里。約莫十來分鐘的車程,在大芬村站下車,過了馬路便是大芬老圍,最早的大芬油畫村指的就是這里。原本這只是一個占地面積僅0.4平方千米的客家圍村,1989年,一名叫黃江的香港畫商的無意之舉改變了這里。他來到大芬,租用民房,招募美術(shù)學(xué)生幫助他完成與外商簽訂的訂單,由此形成了油畫生產(chǎn)、收購和集中外銷一條龍的體系。后來越來越多的畫師、畫工在大芬安營扎寨,“大芬油畫村”的規(guī)模、名氣也大起來。
大芬村這些年發(fā)展得很快,在外圍新建了油畫交易廣場,但我還是喜歡老圍這里的氣氛。大芬老圍分東、西兩部分,各有六、七條小巷,街前巷尾都種有樹,幾層高的小樓,陽臺上擺些盆栽,墻上攀附著爬山虎類的植物。畫師喜歡倚在大樹下或在畫廊前支起畫架即席臨摹。游人、畫商走過路過也正好可以欣賞一下畫師的畫作。畫得好的,顧客即興買下,如被畫商看上了,還能成功得到訂單。老圍每條小巷的地鋪都是大大小小風(fēng)格各異的畫廊。在小巷閑逛,人并不多,很安靜,感覺與路口以外的喧囂鬧市扯不上半點兒關(guān)系,甚至連汽車的聲音都聽不見。眼睛所及之處都是油畫,風(fēng)景、肖像、靜物,還能認(rèn)出幾幅名畫來,《向日葵》、《拾穗者》、《美麗的女園丁》、《蒙娜麗莎》……雖說這些都是畫師們的臨摹作品,但至少也是畫師在畫布上一筆一劃畫出來的。也正是這一幅幅臨摹的大師名作讓畫師的繪畫技法從幼嫩步向成熟,讓不少對藝術(shù)充滿激情和執(zhí)著的畫家在堅持創(chuàng)作的同時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活。在巷子里走著,就像走進(jìn)了油畫的圖書館一樣,什么樣的畫都能找到,只要你有耐性,總能淘到幾幅價廉物美的畫。走累了,可以隨便找家茶室坐坐,又或者像眼前那兩個外國人那樣,在太陽傘下的咖啡座悠閑自在地喝杯咖啡,翻下畫冊,聊會兒天,那也是蠻愜意的事。
趙麗慶是浙江人,來深圳十三年,一直從事油畫繪制。其原專業(yè)是工藝設(shè)計,曾在福建、汕頭、廣州等地呆過一段頗長的日子,后來聽說深圳大芬村的油畫銷路好,于是決定改行,學(xué)油畫。他不喜歡畫行畫,但沒辦法,為了生活。而且當(dāng)時的大芬就是靠行畫起家的,大批量生產(chǎn)油畫是大芬的資源、生產(chǎn)力和競爭力。單一幅《蒙娜麗莎》的產(chǎn)量就超過20萬幅。趙麗慶回憶起往事雖輕描淡寫,但多少也能聽出點兒無奈和自豪。在大芬,像趙麗慶這樣的畫家不少,他們或多或少都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努力與堅持讓他們得以笑面人生。
夜幕降臨,走過老圍的達(dá)·芬奇塑像,駐足良久,想起達(dá)·芬奇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xiàn)出凹凸感。”,也正是這些凹凸感使得繪畫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