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專訪9大知名酒企高管
本報記者 張 妮
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酒在全球的推廣無疑對一國文化的傳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中國白酒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等并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但與這些行銷世界的蒸餾酒相比,中國白酒始終沒有真正走出國門。中國白酒在國際化的征途上到底面臨怎樣的問題?《環(huán)球時報》記者日前對五糧液集團公司總裁、五糧液股份公司董事長唐橋,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杜光義等9位中國知名白酒企業(yè)高管進行了專訪。
白酒沒喝出華人圈
環(huán)球時報:中國白酒在走出國門方面做得怎么樣?大規(guī)模走出去的時機是否成熟?是否到了出現(xiàn)世界級品牌的時候?
五糧液集團公司總裁、五糧液股份公司董事長唐橋:中國白酒出口總量不大。白酒要走向世界,首先是中國文化要走向世界。在法國用餐要喝幾道酒,餐前喝的酒很淡,是開胃酒,吃飯的時候喝佐餐酒,飯后還有餐后酒。而中國白酒是一種酒喝到底。白酒與中餐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現(xiàn)在中國的飲食文化還沒真正走出去,什么時候老外把用刀叉改成用筷子,就差不多了。洋酒推向中國用了20年,中國白酒可能需要一代人才能完成這個使命?,F(xiàn)在,五糧液的出口量大概占產量的1/10。全球有167個國家的免稅店里有五糧液的產品。
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杜光義: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過程也必將是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過程,包括白酒、中藥等在內的一大批飽含中華文化底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民族品牌,必將和我們的民族文化一起融入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中國白酒必須積極主動地迎接國際化的挑戰(zhàn)。在國外,許多人一說起中國白酒就會提到茅臺酒。目前,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對茅臺酒的需求都非常大,如果不增加產量,難以滿足客戶的消費需求,但由于受環(huán)境條件和原產地域等因素的制約,茅臺酒的產能不可能無限制擴大,實驗證明茅臺酒的生產也不可能轉移到其他地區(qū)或國家。雖然產量有限,但茅臺可以帶動一批不同梯次品牌的發(fā)展。
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華:紅星從它的logo(標識)、名稱來看,更代表了一種中國的政治文化,讓人們一看就知道是中國的酒,在海外的影響不錯。從口感來說,紅星二鍋頭是清香型酒,有點類似伏特加,能作為雞尾酒的一種基酒,更適合走向國際。不過從總體上看,中國白酒企業(yè)最主要的市場還是在國內,在國外還是以展示為主,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消費市場。
衡水老白干營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占剛:白酒走出國門長期來看,是應對國際化挑戰(zhàn)的一個必然趨勢。因為只在國內運營,品牌抗風險能力勢必會降低,走出去比單純在國內發(fā)展更有優(yōu)勢。中國應該出一個世界級品牌,而且就在排名前20的品牌當中,這些品牌更應該思考如何帶動整個行業(yè)前進。
江蘇雙溝酒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鳳琦:白酒國際化是中國白酒未來發(fā)展的方向,也完全可以做到。我覺得條件已經具備了:第一,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人遍布世界各地,中國的文化已經被不少人接受,白酒作為中國文化的承載體,在接受程度上不應該有太多的障礙;第二,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溝通逐漸增多,也加強了白酒的展示機會,外國人在餐桌上也會喝到中國白酒;第三,中國白酒只要在工藝上稍加改進,完全能做到可調可制,既可以單獨喝,也可加冰、加飲料調兌喝,使白酒的喝法更適合國際化要求。
四川省文君酒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總裁葉偉才:中國白酒走出國門要隨著中國國力的加強逐漸發(fā)展,只有在這個大的條件成熟后,國外消費者才會對中國文化以及其他不同的領域發(fā)生更大的興趣。比如,喝白酒離不開中國菜,現(xiàn)在中國菜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找得到,但好的中國菜不一定在所有的地方都找得到。即便在一些中國菜檔次很高的國家,外國消費者在吃中國菜的時候也很難聯(lián)想到要喝中國白酒,這就要一步一步通過文化的交流和認知來實現(xiàn)。企業(yè)到底重不重視出口也很重要,不少企業(yè)認為在國內賣好就已經夠了,真正重視國外市場這個份額的也不多。
江蘇洋河酒業(yè)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朱偉:目前一些白酒品牌雖然有出口,但只是自然輻射,是因為海外華人有白酒的消費需求而自然帶動的。這與白酒企業(yè)主動開發(fā)國外尤其是外國人市場,不是一個性質的問題。要成為世界知名品牌,只能是行業(yè)的一個或兩三個企業(yè),但中國白酒企業(yè)長期處于一種市場保護狀態(tài),發(fā)展緩慢,白酒區(qū)域品牌眾多,需要一個產業(yè)整合過程。
文化認同是最大障礙
環(huán)球時報:白酒始終沒有真正走出國門,或者說沒喝出華人圈,阻礙白酒進入國外主流消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四川舍得酒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樹平:要讓外國人像喝啤酒、紅酒那樣喝白酒,形成一種全球性的消費趨勢還比較漫長。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帶有“公理性的”,比如汽車。全世界的人都要使用汽車,只要中國的汽車把品牌做好了,就同樣可以走出去。但是,現(xiàn)在還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要喝白酒,這只是中國人的主導消費品。
王占剛:中國白酒整體的出口差,主要原因不一定是品牌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受到文化認同的限制。比如中國人在喝洋酒的時候不一定會覺得口感有多好,而是能感覺到一種意境。一些洋酒在廣告宣傳上突出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而中國白酒只是給人一個產品,沒有在其中附著生活觀、價值觀。
朱華:中國白酒企業(yè)在國外還沒有自己的分公司、辦事處,單純依靠單個經銷商去經營,道路很漫長。之所以沒設立海外分公司、辦事處,是因為投入大回報相對小,這種情況下每個白酒企業(yè)都會算筆經濟賬。如果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yè)在這方面有了回報,很多企業(yè)就有可能跟上來。很多洋酒企業(yè)都是跨國公司,有一套很成熟的戰(zhàn)略,如果中國的白酒企業(yè)也能發(fā)展成跨國公司,那中國白酒走出去就指日可待了。
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韓經緯:中國的酒文化傳播存在誤區(qū)。中國白酒應該踏踏實實地做酒文化,去想想白酒真正能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去編故事,一味地瞎編這個酒是哪個時代的。在湘西地區(qū),每年糧食豐收的時候,人們都敲鑼打鼓、敬神,這是中國的酒文化;中國不同地區(qū)喝酒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喝法,這也是中國的酒文化。在傳播酒文化方面,國外一些洋酒品牌就很會現(xiàn)身說法,他不會只講歷史,你可以去參觀他們的酒窖,會發(fā)現(xiàn)這個酒窖由于多年來的生產作業(yè)被熏得漆黑,能真正讓人感覺到這個品牌的悠久歷史,而中國白酒現(xiàn)在還僅限于通過企業(yè)博物館等進行宣傳。
葉偉才:中國白酒的消費與國外洋酒有一個基本的差別,洋酒的消費基本上建立在個性化的基礎上。我在高興的時候,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會喝這個酒;我不高興的時候,也可以喝這個酒;我無憂無慮,很放松的時候,也可以享受這個酒。而中國白酒消費不是很個性化,很多時候中國白酒的消費不是“我喜歡”,是“他喜歡”。國外的品牌是直接貼在每個消費者心上的,但白酒品牌感覺與個人的關系遠了一步。可以說,中國人喝酒的氣氛、功能和國外不一樣。酒在中國社會更是一種交際的工具,中國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最主要的渠道是餐飲和禮品,這在國外是很難理解的。這些在白酒品牌的打造過程中是可以調整的,但要看白酒品牌有沒有耐心。
走出去需要政府推一把
環(huán)球時報:為了讓白酒更好地走出國門,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朱偉:首先我們要讓自己的產品多元化,開發(fā)符合外國人口感和需求的多元化產品,不能總是停留在目前的口感。從純粹飲用白酒,到把白酒與其他飲料,甚至是咖啡搭配飲用,這類夸張的設想都需要逐一實現(xiàn)。另外,現(xiàn)代人不缺營養(yǎng),從物質層面宣傳白酒的營養(yǎng)、健康很難走通,白酒更是一種精神產品,一定要從精神層面著手進行推廣。
杜光義:茅臺現(xiàn)在基本上是通過外商代理方式銷售,下一步公司將思考在目前茅臺酒銷售好的國家和地區(qū)建立自己的網(wǎng)點,擴大市場份額。還要利用全球免稅店平臺,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另外,我們還要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契機,進一步宣傳和擴大茅臺酒的國際影響力。海外華人餐館是一個很大的潛在市場,我們也考慮過與海外華人餐館聯(lián)合經營的問題。
唐橋:有人說,中國的白酒應該是第五大發(fā)明。因為國外的酒多是液態(tài)發(fā)酵,而白酒是固態(tài)發(fā)酵,這是中國白酒喝完不上頭的重要原因。白酒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一環(huán),要讓全世界認識它,光靠企業(yè)不夠,國家從產業(yè)政策上也應該重視。中國白酒要真正走向世界,第一要看政府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否到位;第二要看中國企業(yè)準備工作做好沒有?,F(xiàn)在中國白酒走出國門是孤軍奮戰(zhàn),憑企業(yè)的品牌張力去宣傳。國家可以從稅收政策上鼓勵白酒出口,地方政府應該效仿法國波爾多地區(qū)政府,在宣傳產地特色的同時把一批白酒品牌推廣出去。企業(yè)自身也要對產品進行從感官到味覺等方面的思考。
張樹平:要被外國人認可,必須有一個引導和宣傳過程,讓國外消費者知道白酒是一個好的消費品。但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只能讓他們慢慢地從不認識到認識,從認識到接受,最后形成一種消費。想要全世界的人一下子都認同你的產品那肯定不行。
趙鳳琦:白酒國際化還應該注意時尚化問題?,F(xiàn)在,80后、90后的年輕人更崇尚喝紅酒等洋酒,認為中國白酒不夠時尚。中國的白酒一直屬于正式場合的餐飲用酒,如何把它轉變成休閑時尚的,年輕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飲品也很重要。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白酒不僅在國外,就算是在國內也會被邊緣化。
韓經緯:從地域來看,亞洲地區(qū)對白酒的口味相對容易接受,歐美地區(qū)接受起來較慢,需要培養(yǎng)。以洋酒進入中國市場為例,同時進入中國的洋酒有白蘭地、威士忌、啤酒、紅酒。而現(xiàn)在真正活下來而且活得比較好的是啤酒和紅酒。紅酒的口感和其對保健作用的宣傳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啤酒主要是因為針對中國市場進行了改良。國外的啤酒被稱為“液體面包”,喝了以后感覺很漲,不太適合中國人的口感,所以啤酒在中國被稀釋了。而威士忌、白蘭地沒有改良,很多中國人喝不慣。應該看到,洋酒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潛伏了近20年,才有現(xiàn)在的一點成果。而現(xiàn)在沒有任何一家中國白酒企業(yè)在國外踏踏實實地做品牌推廣,只是靠華人圈中的口碑傳播,白酒走出去必將是任重道遠??傮w來講,白酒大規(guī)模走出去的時機已經顯現(xiàn),但還不夠成熟。目前國內酒企更重要的是把國內市場做好、做細,避免洋酒品牌做大,再圖向外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