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著,走過退色的欄桿,走過一中濃郁郁的青草地,走過那被無數(shù)帶著自己的夢想的孩子踏過的中大路。思緒隨風而來,帶著青蘋果一樣的酸澀。聞著青草泥土的味道,走過陳舊的高三教學樓。涌上心頭的是一種孤獨,一種傷感,一種喜悅,一種懷念。
2009年的“高考硝煙”過后,我贏得了成功,我以實考分667分的優(yōu)異成績名列大理州理科榜首。欣喜之余,回首過去的點點滴滴,記憶的盒子被小心翼翼的打開——
還記得自己剛進下關(guān)一中時還帶著些幼稚,帶著些無知,心中有些茫然,但開放的下關(guān)一中給了我成長的機會。這里有著老師的諄諄教誨,有著同學間真摯的友情。走進一中就像走進了一個大家庭一樣。在這里每一個學生感到的不僅僅是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還能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和諧、溫馨。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我學會了堅強,自信,永不言棄,也更加明確地樹立了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一中使孩子變得成熟,讓每個孩子有了獨立的發(fā)展空間。盒子被慢慢敲碎,露出了昨日的新鮮。對于一中的學習,我也試著總結(jié)一些經(jīng)驗。
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理科的學習同樣是需要積累的,這兒的積累是不同于文科的積淀,我們積累的是解題的思路,是對理科的感覺。不同類型的題有著不同的解題思路,思路對了,往往事半功倍。思路不對往往會陷入一個死胡同,既費力還費精神。所以對思路的積累是很重要的。當然只有思路也是不可以的,必須建立在扎實的基礎(chǔ)上才可以。沒有基礎(chǔ),談何發(fā)展。實際上,我們做題消化的時候,就可以是一個既打基礎(chǔ)又積累的過程。題被消化了,基礎(chǔ)便鞏固了,思路也開闊了。在學習中我們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自己做題慢,質(zhì)量不夠高等等。我想我們可以這樣:首先對待學習上,一個字“鉆”,自己主動思考推敲,自己摸索理科的奧義,在充分的思考后覺得不能夠理解的可以多跟老師同學交流,當然我并不否認在某些方面出眾的小天才獨成一家。但刻苦努力再加上感悟才是學理科的真理,畢竟沒有絕對的天才。第二便是在學習態(tài)度上,很多人都很重視學習方式,忽略了學習態(tài)度,我認為學習態(tài)度才是最重要的,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便不是難題了。最后便是堅持,我想每個人在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計劃,大也好,小也好,很多都沒能實現(xiàn),或許堅持會是件痛苦的事,但當你真正堅持下來后,得到的絕不會僅僅是個讓人欣喜的分數(shù)。
走在人生路上,走過一中,一中像一陣微風一樣,輕輕地來輕輕地去,帶走幼稚,迎來成功。
(本文作者劉曉哲,系2009年高考大理州理科狀元。小學畢業(yè)學校:賓川縣李相完小;初中畢業(yè)學校:賓川金牛鎮(zhèn)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