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
日期:公元2126年8月21日
地點:地球
整個星球絕望的人群都企圖藏匿到某處去,但是對數(shù)十億人而言,根本是無處躲藏。有些人焦急地尋找地穴及廢棄的礦坑,以便逃到地底深處;還有一些人想要搭乘潛艇,逃向深海;另一些人則繼續(xù)著狂亂、肆意或漠不關心的生活;絕大多數(shù)人則困惑而苦悶地呆坐著,靜待世界末日的到來……
終于,一道巨大的光柱自高空中切開天幕。
這道光柱一開始只是像鉛筆般細小的星云狀,發(fā)射著微弱的光,后來就一天天膨脹,終于成為一股沸騰的氣體漩渦沖向虛無的太空。在氣旋軌跡的頂端,則是一片烏黑而形狀嚇人的龐然巨物,儼然彗星一般卻潛伏著強大的破壞力。它以每小時5.8萬千米(也就是每秒16千米)的速度逐漸向地球這個行星逼近,所夾帶的巨大質量的冰塊與巖石,將以無法估計的速度撞向地球。
天空就在海平面上空崩裂開來,上千立方千米的空氣被刮向一旁,掀起的氣流所造成的沖擊波橫掃全球,所到之處一切物體全被搗碎……天空中那團比大城市更巨大的烈焰,終于有一支火苗觸地,并在15秒之后刺進地球。整個行星受到相當于上萬個地震合并的力量同時作用,渾身抖動起來。在撞擊位置旁的平坦海面,則升起一圈數(shù)千米高的水山,在地球表面呈現(xiàn)出一個上百千米大的碗狀巨坑。熔巖像圍墻般向外翻倒,而山川景物則像棉被一般給輕緩地拋擲開去。
在坑洞內,數(shù)兆噸的巖石被汽化了。許多巖石飛濺而起,有些被拋向太空,但絕大多數(shù)都被拋到數(shù)百甚至數(shù)千千米外,形成一陣巖石雨,下在地球的另一端,造成地面嚴重的破壞。部分熔巖噴落海上,揚起陣陣巨大海嘯,加劇了混亂的散播。
隨后,一股龐大的塵狀殘骸撒向空中,整個行星上的陽光都給遮蔽掉了。昔日溫和的陽光已被數(shù)十億像流星般閃爍不定的火焰所取代,整個世界已成煉獄……
天體入侵者
上述的劇情是根據(jù)“神行塔圖”彗星將于公元2126年撞上地球的預言而寫成的。假如這樣的碰撞真的發(fā)生,那必然會造成全球性的毀滅,人類文明也將破壞殆盡。
這顆彗星在1993年曾造訪過我們,早先的計算認為2126年它與地球發(fā)生撞擊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校正后的計算則顯示,這顆彗星事實上會以兩星期的時間差與地球擦身而過。對地球公轉周期為一年而言,這兩星期雖屬毫發(fā)之差,已足以讓我們繼續(xù)輕松自在地呼吸。
然而,我們還是沒有完全脫離險境。遲早,“神行塔圖”彗星或是任何像它一樣的物體總會撞上地球。據(jù)估計,大約有1萬個直徑500千米或更大的物體,就在與地球互相交錯的軌道上運動。這些天體入侵者多半來自太陽系寒冷的外圍,部分是被行星的重力場羈住的彗星殘骸,另一些則來自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運行軌道的不穩(wěn)定性,使這些體積雖小卻足以致命的物體,持續(xù)地進入太陽系,對地球及太陽系其它行星構成永遠存在的威脅。
這類物體有時能造成比引爆全球核武器更大的破壞。撞擊是一定會發(fā)生的,問題是何時會發(fā)生。當天體入侵者真的撞擊地球時,對人類而言就是天大的壞消息,因為它將會突兀地造成人類族群史上毫無前例可循的演化大斷層。不過對地球而言,這應該是例行公事:每隔數(shù)百萬年,彗星或小行星就會以這樣的規(guī)模撞擊地球一次。我們相信,在大約6500萬年前,有過一次或數(shù)次這類撞擊事件導致了恐龍的大滅絕。
太空真是“太空”
身為宇宙中微不足道的物體,又受制于強烈的作用力,地球上肯定會出現(xiàn)許多惡劣的狀況。不過,這個行星至少已有35億年的時期是適合生命居住的。我們在地球這個行星上能夠繁榮生活的秘密,就在于太空中實際存在了太多的空間。我們的太陽系,只是空曠的宇宙海洋中一個活躍的小島。離太陽最近的恒星,則遠在4光年之外的地方。
太陽處在我們銀河系的代表性區(qū)域中。在這個星系之內,有大約十萬顆恒星,這些恒星的質量在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幾到數(shù)百倍之間。這些星體,加上許多星際云氣、塵埃,以及數(shù)目不詳?shù)腻缧恰⑿⌒行?、行星與黑洞,全部緩慢地繞著星系的中心轉動。這么多的物體可能讓人覺得整個星系十分龐雜擁擠,但即使考慮的只是銀河系的可見區(qū)域,直徑也有大約10萬光年這么大的范圍。銀河系狀如一個中心鼓凸的碟子,環(huán)繞著中心有幾股由恒星及氣體組成的旋狀臂延伸出來。我們的太陽就位于其中一個旋臂上,距離銀河系的中心大約有3萬光年的距離。
由數(shù)十億個星系裝點成今日的可觀測宇宙,數(shù)量雖然眾多,其間距離的尺度卻是極大的。如今,科學家所用的高倍率天文望遠鏡已可以讓數(shù)十億光年外的星系成像,而我們卻發(fā)現(xiàn),有些星系上的光甚至需要花上比地球年齡(45億年)還久的時間才能到達地球。
可能的地球殺手
所有這些顯示,宇宙間的碰撞事件是極罕見的,因此,對地球的最大威脅,恐怕還是來自我們的“后院”。通常小行星群的軌道不會離地球太近,它們大部分被限制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帶狀區(qū)域。不過由于木星的巨大質量的干擾,偶爾會讓某個小行星偏離軌道,射向太陽,因此便威脅到地球。
彗星則構成對地球的另一項威脅。我們相信,彗星這種壯觀的物體,是源自一團距離太陽約1光年的云狀天體。在這個狀況下,威脅來自穿越太陽系的星體,而不是木星。由于整個星系并非是靜止不動的,而是在緩慢地自轉,其間的恒星繞著星系中心轉,就像電子繞行原子核一般。因此,當太陽以及它的“小隨從們”大約花兩億年的時間繞轉星系一周時,其間就會有多次歷險。鄰近的恒星可能掃過彗星云團,使它們之中的幾個奔向太陽系。當這些離群的彗星穿越太陽系內部時,太陽會使這些彗星的部分物質汽化,同時太陽風則將這些汽化物吹成一股長長的煙狀霧氣,這就是著名的彗星尾巴。當彗星在太陽系的內部逗留時,幾乎不太可能撞上地球,即使彗星造成任何破壞,也得由鄰近的恒星負起首要責任。幸而恒星之間龐大的距離,使我們絕少遇到這樣的狀況。
有些天文學家相信,威脅可能來自太陽系內部,因為太陽可能如同銀河系中許多恒星一般屬于雙星系統(tǒng)。而太陽的雙胞胎恒星“復仇女神”——或稱“死星”如果存在的話,必定是太暗且太遠,以致至今仍未被發(fā)現(xiàn)。不過在它緩慢繞行太陽時,仍然能以重力的形式展現(xiàn)威力,換句話說,它能周期性地干擾遠處的彗星,并護送它們射向地球,制造一些可怕的撞擊。生態(tài)學家已經(jīng)找到大批證據(jù),證明地球大約每隔3000萬年就會遭到一次這樣的可怕的生態(tài)災難。
人類與行星共生死
再看看更大尺度的空間,天文學家已觀測到整個星系的明顯碰撞。所以我們要問:究竟銀河系被另一個星系迎頭撞上的幾率有多大?由于某些恒星的移動速率極快,銀河系可能已遭到鄰近較小星系的干擾。不過兩個星系的碰撞未必導致星系成員的災難,因為星系本身是如此稀薄,星際空間非常龐大,星系與星系其實可以相互合并卻不造成任何天體之間的碰撞。
很多人被“地球在世界末日中壯麗地毀滅”這樣的前景所震懾,然而劇烈死亡比起緩慢衰變的威脅可小得多,因為地球有太多不同的途徑可逐步變成不適于居住的地方。生態(tài)環(huán)境緩慢惡劣,全球氣候變遷,甚至是太陽熱度輸出的輕微改變,就算不立即危及我們的生命,也全都可能威脅到我們在這個行星上的舒適程度。不過,這樣的變化可能需要上千年甚至數(shù)百萬年的時光,所以人類也許能以尖端的科技來克服這些威脅。
我們希望,科技在未來100萬年間會有長足的發(fā)展,如此一來,人類的后代子孫必能一步步操控更大的物理系統(tǒng),最終達到能阻擋天文尺度的大災難的地步。
宇宙必須遵循負載它本身生命周期的物理定律:出生、演化,也許還包括死亡。我們人類的命運終究無法擺脫這一規(guī)律,與星球的命運緊緊地糾纏在一起。
(鄭士良薦自《探索與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