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1930年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蘇鹽城。念過戲劇學校,當過文工團員,去過朝鮮戰(zhàn)場,做過文藝編輯,并擔任過《小說選刊》主編。1957年因寫小說《改選》,被劃過“右派”。1979年平反,隨后發(fā)表小說《月食》,回到文壇。此后出版過長篇小說《冬天里的春天》《花園街五號》《危樓記事》和中短篇小說集《沒意思的故事》《電梯謀殺案》《涅槃》等,以及隨筆散文集《罵人的藝術》《淡之美》《大雅村言》《樓外談紅》《中國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國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作品多次獲獎。并著有《李國文新評<三國演義>》等書。
在林林總總的文學刊物當中, 我與《鴨綠江》,交往可算久矣。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鴨綠江》創(chuàng)刊伊始,我是她的讀者;新時期文學繁榮昌盛,《鴨綠江》大展宏圖之際,我是她的作者。我還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鴨綠江》辦文學講座,萬人空巷,我也曾恭逢其盛。至今,二十多年過去,垂垂老矣的我,又成為《鴨綠江》“中國移動通信杯”散文大獎賽的獲獎者,可謂“與有榮焉”。
在我心目中,《鴨綠江》是個老字號。凡老字號,必有其經營特色,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必有其品牌產品,方能贏得世人青睞。這多年來,《鴨綠江》立足本省,面向全國,始終團結著省內省外乃至海外的作家詩人評論家,共同來辦好這個刊物。這等寬闊胸懷,值得贊許,如此高蹈精神,應該欽佩。在這份刊物上,不但能讀到老朋友的力作,能讀到推介出來的重點作品,更能讀到虎虎有生氣的新人新作。她的人氣,數(shù)十年一以貫之,有口皆碑。雖然,一代一代的編輯,新陳代謝,雖然,一茬一茬的領導,更迭換班,雖然,一次一次的搬家,物是人非,但是,《鴨綠江》的這種好客精神,團結熱情,廣結友誼、活躍文壇的傳統(tǒng),一直不變,持之以恒。
在刊物越辦越難辦的狀況下,《鴨綠江》邀中國移動通信遼寧分公司共辦散文獎,慶祝祖國六十周年華誕,文企聯(lián)手,共襄盛舉,實在是令人感到很受鼓舞。第一,這證明了文學并非孤獨的行者。IT行業(yè)的先鋒,3G手機的領袖,能夠從虛擬的電子空間,回到紙媒的字里行間,嘗試一下別樣的美學體驗,未始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新鮮拓展;第二,說明刊物也非絕無發(fā)展的余地,在手機日益普及,日益多功能化的今天,手機小說、手機散文、手機詩歌,說不定還會為文學打開另外一扇窗呢?
文學是有希望的,這一點,我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