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玲
老師“錯”了,這是每個孩子家長都可能遇到的事。老師的行為真的錯了嗎?老師“錯”了我們該怎么辦?讓我們從可可小朋友的經(jīng)歷開始走近老師的“錯”。
(一)忽視——“小不點兒”變成了“小可憐”
可可家附近有一家私立幼兒園,沒事的時候,媽媽就會將可可帶到幼兒園里玩,可可在幼兒園里玩得特別開心??粗煽赡敲聪矚g到幼兒園里玩,爸爸媽媽決定將剛剛兩周歲的可可送到幼兒園??煽墒撬麄儼嗬锬挲g最小的孩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小不點兒”。沒想到過去那么愛去幼兒園里玩的可可一下子像變了一個人,他老是哭著要找媽媽,老師教的東西他根本就學不會。一轉(zhuǎn)眼,可可上幼兒園有兩個月了,一天,媽媽到可可的班上去看望可可,卻發(fā)現(xiàn)老師正領(lǐng)著班里別的小朋友們做游戲,只有可可一個人在一邊傷心地哭著。媽媽的心里難過極了,她氣憤地責問老師為何不好好教可可,在向老師大發(fā)了一通火之后,為可可辦理了退園手續(xù)。
點評:孩子上幼兒園前后的一個很大的區(qū)別是,他們由家里備受關(guān)注的焦點變成了幼兒園里普通的一員。由于幼兒園里有許多孩子,老師們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因此,家長們應(yīng)當學著去接受孩子可能被忽視的事實。同時,當孩子被老師忽視時,家長們不妨先總結(jié)一下這種“被忽視”是否是由孩子或家長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小貼士:年齡太小的孩子不適合送幼兒園。有資料表明,年齡最小的孩子在其所在的集體里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總是最大的。)
(二)公開批評——“小偷”拒上幼兒園
一轉(zhuǎn)眼,可可3周歲了,爸爸媽媽又將他送到了一家幼兒園,這一次可可適應(yīng)得很好。一天,可可突然向爸爸提出不愿再去幼兒園了,原來可可看到同桌的佳佳有一塊漂亮的手表,心里很羨慕,就趁佳佳不注意,偷偷拿過來戴在自己的手上。佳佳跟他要,他說是他媽媽剛剛替他買的。老師很生氣,便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狠狠批評了可可,說可可不該偷人家的東西,并且要他立刻將小手表還給佳佳,所以班上的小朋友們都認為可可是一個小偷??煽傻闹v述令爸爸心里很不好受,他決定好好去和老師談?wù)劇?/p>
點評:批評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批評應(yīng)當講究方式、場合、適度、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事后的安撫措施等多方面的因素,否則,批評不但起不到應(yīng)有的效果,還會造成許多消極后果,比如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等。
(小貼士:幼兒往往有著較強的想象能力,他們有時會將自己理想中的情景當成現(xiàn)實,這是由他們這個時期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并不一定是在說謊。)
(三)體罰——“小頑皮”蔫了
和許多男孩子一樣,上了中班的可可變得非常調(diào)皮,他常常會在課堂上做出一些不安分的事來。一次,可可趁老師不注意,將老師精心準備的預(yù)備上公開課的道具扯壞了。一氣之下,老師罰他當著全班小朋友們的面刮自己的鼻子一百下?;氐郊依?媽媽發(fā)現(xiàn)可可的鼻子變得鐵青,而且神色很不對勁,經(jīng)過仔細詢問得知了此情況,立即到幼兒園找老師評理,并且堅持要到法院起訴幼兒園和老師。后來幼兒園主任和可可的老師親自到可可家賠禮道歉,并且賠償了一些經(jīng)濟損失,此事才得以平息。但本來活潑好動的可可卻常常坐在一個地方發(fā)愣。
點評:幼兒的身心發(fā)育尚不健全,體罰往往會嚴重損害其身心健康,因此,在幼兒園和學校的教育過程中,體罰是必須絕對禁止的。孩子犯錯后,給予諸如孤立等適當?shù)膽土P措施是可行也是有必要的,但應(yīng)當注意適度的原則,此種懲罰絕不能以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身體健康為代價。
(小貼士:幼兒園里的體罰是一種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為,同時也是一種違法行為,當孩子被體罰達到一定程度時,家長們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老師“錯”了怎么辦?
老師“錯”了是一件令家長們頭疼的事,由于老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特殊地位,老師的“錯”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當老師“錯”了的時候,家長們不妨按以下步驟試一試。
步驟一:冷眼旁觀老師的“錯”。
當家長們意識到老師“錯”了的時候,首先應(yīng)當使自己冷靜下來,傾聽孩子和其他家長的意見,和老師進行換位思考,認真進行分析。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偏聽偏信、誤會或和老師們教育方法及觀念上的不同而誤解老師,使老師背上黑鍋;另一方面也可以弄清老師到底“錯”沒“錯”、到底錯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數(shù),從而在對待老師的“錯”問題上占有主動權(quán),這是家長們正確對待老師的“錯”的前提。
步驟二:教孩子善待老師的“錯”。
當家長認為老師錯了的時候,至少表明他們對某事的處理上與老師有分歧和沖突,而家長和老師是孩子生活中的兩大不容置疑的權(quán)威,無論老師是否真錯,老師的“錯”都會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較大的壓力。因此,在對待老師的“錯”時,家長們一定要教孩子采取合適的方式對待老師的“錯”,既要避免老師的“錯”給孩子的心理上造成陰影,又要避免孩子對老師產(chǎn)生逆反、對抗、輕視、懼怕等心理。
步驟三:與老師的“錯”對話。
要避免老師的“錯”進一步對孩子產(chǎn)生消極影響,最好的途徑就是和老師的“錯”直接進行對話,在對待老師的“錯”的問題上,家長和老師直接進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步驟。在和老師進行交流時,家長們應(yīng)當盡量采取讓老師能夠接受的方式,務(wù)必避免不必要沖突的發(fā)生,以期能夠達到老師、家長、孩子三方面的相互理解,從而能夠讓老師糾正確實錯了的“錯”或真正理解老師沒有錯的“錯”。
老師“錯”了,這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要面對的事,處理不當便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消除的傷疤。家長們應(yīng)當冷靜地面對并妥善地去處理老師們的這些“錯”,切不可因為疏忽或過于急躁而“錯”上加“錯”。
責任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