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佩智
八月二十四吃糍毛團
糍毛團是在糯米團子外面滾一層糯米上籠蒸制而成。現(xiàn)在糍毛團是江南很平常的點心,但在吃糍毛團時很少有人會想到,此物與中國婦女纏小腳有關(guān)。
《清嘉錄》記載“人家小女子皆擇是日裹足,謂食糍團纏腳,能令脛軟?!辈淘啤秴怯?》云:“白露迷迷稻秀勻,糯團戶戶已嘗新??蓱z繡閣雙丫女,初試弓鞋不染塵?!?/p>
在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小女孩在三歲時就要纏小腳,要把腳大拇指頭彎到腳底心,只留小拇指頭是直的。這樣殘酷地殘害幼女,能不痛嗎?所以說,“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一個小女孩在幼年時期總與眼淚相伴,哭哭啼啼地成長也就殘害了她的身心,束縛了她的思想,長大成立家庭也會影響她對子女的教育。這也是造成社會落后的原因之一。孫中山領(lǐng)導的辛亥革命勝利后就禁止婦女纏腳,婦女在這方面得到了解放。
九月初九吃重陽糕、喝菊花酒
據(jù)梁人吳均《續(xù)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有個名為桓景的人,拜道士費長房學習道術(shù)。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有災,你趕快回家,讓全家人都在手臂上扎上一只裝有茱萸的紅色布袋,一同登上高山,然后再喝點菊花酒便可消災。”桓景聽了連忙回家,并帶領(lǐng)全家登上高山。傍晚,當桓景回到家中時,發(fā)現(xiàn)家中所有的雞、鴨、豬、狗等均已暴死。費長房告訴桓景說:“這些家禽家畜代你家受禍了?!睆拇酥?民間傳說登高可以避災,把茱萸稱作“辟邪翁”,把菊花稱作“延壽客”。
蘇州是平原地區(qū),山既不多也不高,家中的老太爺、老太太走路都困難,怎么能登山?人們看到登上高山的第一人,總要插旗表示到達頂峰,所以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糕上插上小旗,表示也登“高”消了災,因為“高”和“糕”是同音。為此重陽節(jié)必須做糕,有了糕就要吃,這就是重陽節(jié)要吃糕的習俗。在重陽糕中最為講究的,要算在九層寶塔形的花糕上放兩只小羊,意寓“九九重陽(羊)”。有些人家還在門上插五色彩旗,有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等,旗上畫的內(nèi)容有“八仙過?!?、“劉海戲蟾”、“竹林七賢”等,亦有取材于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的,重陽彩旗的邊緣還鑲有紙抽的流蘇迎風飄揚,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