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紅 王美鳳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小學生的戶內(nèi)、戶外活動不斷增多,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學生安全地開展各項活動。據(jù)了解,我國每年因各種事故,數(shù)以萬計天真無邪的兒童死于非命,同時,非致命意外傷害也在折磨著更多的少年兒童及其父母親友。這些安全事故以血和生命的代價一次次敲響了安全教育的警鐘。中小學生安全問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熱點話題。然而,當今生活環(huán)境的千變?nèi)f化,社會諸多的不確定因素,家庭的過多保護,使許多學生面對具體問題時顯得束手無策。盡管學校天天抓安全教育,老師日日講安全教育,許多學生對安全問題往往還是“聽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關鍵時候忘掉”。鑒于此,我們認為只有讓學生擁有安全自護的鑰匙——增加安全意識,培養(yǎng)自救自護能力,才能使學生避免傷害,健康成長。
針對當前學生安全問題現(xiàn)狀,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自救自護能力。
一、預防性教育,培養(yǎng)學生安全防護的習慣
中小學生生性好動,活動欲望強烈,如果采取限制學生的活動而達到保護其安全的目的,那么他們不但會在保護中失去自我保護能力提高的機會,同時他們的探索精神與創(chuàng)造才能也會在成人的限制中日漸消失。因此,我們應一方面放飛學生,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另一方面則應讓學生對危險有一定的預見能力和防護準備,從而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
1.建立規(guī)則
規(guī)則作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規(guī)范引導行為方向的作用,能保證學生的各種活動井然有序,從而避免許多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建構主義的道德發(fā)展理論告訴我們:規(guī)則、秩序和道德情感,不是通過成人來宣講的,不是預先確定下來然后要求幼兒去遵守的,而是在共同的活動中生成的,是在日復一日的類似的情景中不斷重復、不斷交叉建構的產(chǎn)物。因此,在學生安全自護教育中,我們不能用成人的要求來約束學生,而要結合學生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討論,制定規(guī)則。如發(fā)現(xiàn)學生上下樓梯經(jīng)常發(fā)生碰撞,教師就組織學生制定出上下樓梯都靠右邊走的規(guī)則;針對學生放學時的擁擠現(xiàn)象,制定出了分班級、按路隊回家的規(guī)則(同一個方向的學生劃為一個路隊小組)……這些規(guī)則是師生共建的,學生們對規(guī)則有認同感,都會很樂意去遵守,即使有時忘了,同學之間則會互相提醒,共同遵守。
2.找尋危險
安全隱患不可根除,時時刻刻隱含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因此,我們應經(jīng)常讓學生們?nèi)グl(fā)現(xiàn)隱藏在自己身邊的危險,以提高學生對危險的預見性。我們帶學生對學校的角落進行了細致的觀察,找出了轉彎角、水泥地、裸露的電線、樓梯、窗戶玻璃下、桌椅的角、欄桿、洗手池邊的濕地等處的安全隱患。教師應在尋找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各種危險隱患,以提高安全意識,學會自我防范。
二、有意性教育,提高學生安全自護的能力
教育學家魯賓斯坦認為,游戲交往、學習和生活勞動是伴隨兒童成長發(fā)展的三大主要活動。兒童通過活動掌握各種知識經(jīng)驗和行為規(guī)范,發(fā)展各種能力。因此,在學生安全自護教育中,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生安全自護的實際操作能力。
1.游戲活動
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在游戲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生動、形象地獲取知識。如為了使學生能較好地遵守交通規(guī)則,學會安全地過馬路,我們設計了游戲“大馬路”,布置了過馬路的模擬場景:在操場上畫出了大馬路、人行道、斑馬線、制作了紅綠燈,讓幼兒模擬過馬路,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我們還讓學生在“方便的電話”游戲中鞏固了對“110”“119”“120”等特殊電話號碼的認識;在“火場脫險”游戲中,學生們通過“著火”情景模擬演練,懂得了如何求援,練習了一些基本的逃生動作或自救技能,如假裝滾滅身上的火苗、趴在地上匍匐前進、用毛巾捂住口鼻等。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能在這樣的游戲情景中提高自我保護技能。
2.學習活動
對學生安全自護的培養(yǎng),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危險,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面對危險。我們經(jīng)常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滲透安全自保的內(nèi)容,通過設定的事件和設定的情景讓幼兒體驗某些突發(fā)事件,從而獲得有益的應對經(jīng)驗。在校本教材《不跟陌生人說話》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產(chǎn)懂得了怎樣應對陌生人的誘騙;在《調(diào)皮鬼蛋蛋》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明白了怎樣安全地玩耍;在《小寶找媽媽》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知道了和父母走失后該怎么辦……這種虛擬與現(xiàn)實相結合的學習情景中,使學生的自護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生活活動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到處是生活,到處是教育。”同樣,生活是學生安全自護教育實施必不可少的現(xiàn)實背景,學生們除了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一日生活活動中的習得。因此我們將把學生的安全自護教育結合到學生的生活活動中,適時隨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如開學初,二(2)班一名小朋友因走路太猛,不小心碰到了課桌,鼻子流血了。這時好多學生圍上來觀看,有的害怕,有的驚呼,教師一邊安撫,一邊幫學生止血,隨即就引導他們講講這名學生為什么會摔跤,應該怎樣做就不會受傷?鼻子出血了怎么辦?通過討論,同學們知道了平時走路要慢慢的,眼睛看清前面,不東張西望,如果不小心摔倒了要用手撐住身體,盡量使頭部不著地、不碰到硬的物體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們從身邊看到聽到的事件中,掌握一些力所能及的安全自護的方法。
4.文藝活動
唱歌、跳舞等文藝活動能讓中小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精彩,是中小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之一,也是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利用這一平臺,我們將文藝活動和安全教育有效結合起來,編寫了一首“安全教育七字歌”:生食腐食不能沾,暴飲暴食有弊端。手持利器有隱患,危險游戲不準玩?;ハ嘀t讓心地寬,課間文明不追趕。集會守紀心要專,解散隊伍不爭先。路隊整齊向前看,馬路有車不橫穿。吹風檐下不能玩,學校欄桿不準翻。人人都來講安全,爭當安全小模范。這樣,同學們既享受了歌謠的樂趣,又從中明白了許多自救自護的知識。
三、互動性教育,擴展學生自護教育的空間
學生的安全自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及教師的任務,家長應在培養(yǎng)學生安全自護能力的過程中共同擔負起教育的責任,進行一致性的教育。因此,我們除做好學校安全教育工作外,還積極指導學生家長對學生進行教育,充分發(fā)揮家?;咏涣餍?。
1.放飛學生
較多的學生至今仍被學生家長過度保護著,因此我們應要求學生轉變觀念,在關注學生、保護學生的同時,教給學生必要的安全知識,提高安全自我保護的能力。徹底改變“以保代教”的觀念,不因噎廢食,束縛學生好動、好奇、好探索、好冒險的天性;也不應害怕孩子出事故,對孩子管頭管腳,讓孩子處于被動的地位。要放飛學生,讓他們在摸、爬、滾、打中養(yǎng)成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
2.重視教育
我們要求家長通過日常隨機設置主題困難來加強對學生的安全自護教育。如做飯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火除了可以做飯,還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照明、取暖等,但火也很容易給人們帶來危險,如火災,讓他們不要玩火;帶領孩子到河邊時,不妨告訴他們,雖然小河里有可愛的小魚小蝦,但是絕對不能去捉,讓他們知道小朋友一個人跑到河邊的危險性等。我們還請家長設置父母出門在外時陌生人敲門、逛超市和父母走失等情景,讓學生的自護能力在“實戰(zhàn)”練習中得到提高。
當然,對學生進行安全自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單方面的教育,只有大家堅持不懈、共同擔負起學生安全教育的重任,學生們才會擁有自護的鑰匙,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