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澤民
去年,《紐約時報》評出2007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圖書排行榜,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大衛(wèi)·里維特(David Leavitt)的長篇小說《印度店員》榜上有名。這部小說以細膩多變的筆觸,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英國為背景,生動刻畫了一位英國數(shù)學家與一位來自印度馬德拉斯的、窮困潦倒的天才年輕人之間錯綜復雜的情感關系。
小說取材于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有一天,劍橋大學數(shù)學教授哈迪接到一封印度來信,一位名叫拉瑪諾揚的印度店員聲稱自己在數(shù)學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13年,哈迪克服了重重阻礙,終于將這位年輕人接到劍橋大學留學,并且親自擔任他的導師。拉瑪諾揚在倫敦期間,還得到埃里克和妻子艾麗絲的幫助。但是宗教與文化的嚴重隔閡,使拉瑪諾揚始終無法適應異鄉(xiāng)的生活,哈迪和艾麗絲給予他的愛,一方面溫暖了他,另一方面使他陷入無法解決的矛盾和無從排解的孤獨。對印度文化陌生的哈迪,總是堅持自己的觀點,認為包括拉瑪諾揚在內的印度人是理性主義者,事實上恰恰相反,他們是不可知論者;曾在印度生活過的艾麗絲雖然了解、體貼拉瑪諾揚,同時也并不成功地用他來填補自己生活的空虛。1919年,拉瑪諾揚失落地回到印度,不久病逝,死時年僅32歲?!队《鹊陠T》對人性中的孤獨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不僅通過科學上天才、文化上狹隘的拉瑪諾揚,還通過那位充滿心理矛盾、被同事稱為“脫離實踐的同性戀者”的數(shù)學家哈迪……
里維特致力人性情感、特別是邊緣性情感的深度挖掘,在他的作品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外人難以進出的感情迷宮。讀他的作品,不僅是在他人的迷宮里歷險,同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潛入自己的心理迷宮。
1961年,大衛(wèi)·里維特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市,早年畢業(yè)于耶魯大學,畢業(yè)后曾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目前受聘為佛羅里達大學英語文學系教授,除了授課之外,他是“創(chuàng)作性寫作協(xié)會”成員,《亞熱帶》和《佛羅里達大學文學評論》雜志編輯,并是《紐約客》、《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刊物的特約作家。里維特是一位多產作家,他的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到的《印度店員》外,還有《家庭舞蹈》、《平等的愛》、《確切無疑》、《起重機失語》、《雖然英國在沉睡》、《約拿·博伊德的身體》、《一個我從沒有到過的地方》、《阿肯色州》、《大理石的棉被》、《太博學的男人》等近二十部。
在美國文壇,里維特除了擁有一個“學者型作家”頭銜外,還有一個特殊的、頗引爭議的附加身份——同性戀作家。里維特是公開的同性戀者,他在作品里也經常涉及這一領域。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爭議之后,西方讀者早已摘下了“有色眼鏡”;而作者的性取向,恰恰為他提供了觀察生活的個性視角,他作品中的許多題材都是其他作家難以捕捉到的。近些年,里維特的作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多部作品已被譯成多種語言。里維特多次獲得《洛杉磯時報》小說獎,并獲??思{小說獎和1983年美國圖書批評獎。不久前,他被紐約公共圖書館授予“文學獅子星座”稱號。
中篇小說《木婚》選自大衛(wèi)·里維特1997年出版的小說集《阿肯色州》(Arkansas),該書包括三個中篇:《期末論文藝術家》、《木婚》和《土星大街》。三個故事講述了三個截然不同的情感沖突?!镀谀┱撐乃囆g家》描寫一位正掙扎于危機之中的作家,以代寫論文為條件與大學生做性交易。《土星大街》通過一個為艾滋病患者送午餐的社會志愿者的視角和經歷,刻畫了一系列在絕癥陰影下展開的苦痛愛情。《木婚》里,作者通過三位重逢的老友——婚姻中的希麗婭、離婚后的莉茲和戀人病故的納坦,以精細的筆觸描寫了家庭的危機和人性的立體,還有生活中的情感游戲、難以透視的誤解和隱伏著心理癥結的日常假象。里維特的小說里總是喜劇與悲劇元素相混雜,準確地說,悲劇是料,喜劇是汁。一盤好菜,是料和汁配得恰到好處,里維特的小說正是這樣:悲得有度,喜得有度,總能讓讀者置身其中,而不像在舞臺下哭天抹淚的觀眾。里維特很會講故事,他會用懸念一直把讀者的好奇牽到最后,正如作家自己所說:“一位真誠的頑皮作家,要一直寫到最后一刻,才會摘下自己戴著的假面具?!薄赌净椤肪褪且黄@樣“用尋常瑣碎搭住心理奇險”的懸念小說。
《木婚》的故事發(fā)生在作者最愛的文藝復興搖籃——意大利的托斯卡納地區(qū),他對那里懷有特別的情愫,每年他有許多時間都在那里度過,他的多部作品也被翻譯成了意大利語,并寫了《意大利的快樂》、《佛羅倫薩的風雅事》等多部關于托斯卡納生活的散文集。
閱讀里維特的小說, 總讓我聯(lián)想到我喜歡的英國小說家伊恩·邁克溫(I a nMcEwan),他們倆的共同之處,就是他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個潛伏危機的“羅曼蒂克事件”,都是對人類感情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披露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