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洋
[摘要] 成長是人類共同的體驗。《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眾多作品中深受讀者喜愛、極具影響力的一部,同時也是美國文學界爭議最多的作品之一。本文通過分析《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哈克在社會道德與人性的沖突中的成長經(jīng)歷展示了青少年從無知到有知的社會化過程,揭示了貫穿人類成長始終的社會與個人的沖突。
[關鍵詞] 哈克;社會道德;人性;沖突;成長
《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眾多作品中深受讀者喜愛、極具影響力的一部,同時也是美國文學界爭議最多的作品之一。自從1884年首次出版至今,文學評論家對其進行了多角度的解讀,其中大多數(shù)評論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馬克·吐溫通過敘述一個不滿14歲的白人男孩哈克與一個逃亡的奴隸吉姆為尋求自由而結(jié)伴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經(jīng)歷,反映了他一貫持有的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和反對種族主義的立場。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1935)一書中評價道:“全部美國文學來自馬克·吐溫寫的一本叫做《哈克貝利·芬歷險記》的書……這是我們擁有的最好的書。全部美國作品都由它而出?!蹦敲矗徊磕軌蛴绊憥状绹膶W家的偉大作品,其魅力僅限于此嗎?它所蘊涵的跨域代的更深沉的心理和文化內(nèi)蘊又是什么?馬克吐溫通過這個天真年少、不諳世事的少年的經(jīng)歷究竟要傳遞出什么樣的信息呢?
一、成長小說
小說所描寫的19世紀中期的美國社會蓄奴制依然盛行,奴隸買賣非常普遍,黑奴逃亡時有發(fā)生。然而這些只是為小說敘事結(jié)構(gòu)的展開提供了背景,馬克·吐溫旨在“描寫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讓他親口述說他一生流浪的經(jīng)歷”,“追溯了哈克貝利·芬道德觀念的發(fā)展,展示了一個年輕人從天真到成熟的傳統(tǒng)的發(fā)展歷程”。所以,《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是美國文學中一部經(jīng)典成長小說。成長是人類的共同話語,我們無法拒絕成長。但是成長的過程又是痛苦的。青少年時期是我們?nèi)祟惓砷L必經(jīng)的關鍵時期,而不同時代的青少年面臨的困擾都又有所不同,所以成長就是一個永遠充滿新意和活力的文學主題。馬克·吐溫讓哈克到紛繁復雜的成人世界游歷,經(jīng)受各種磨難和考驗。從最初的天真爛漫到其間的迷茫、痛苦、掙扎直到最后的頓悟,從而反映了處于成長期的青少年特有的叛逆和追求、痛苦和煩惱,也體現(xiàn)出人類成長過程中的共性,反映了人類成長過程中許多原型經(jīng)驗。
成長小說的成長指的是兒童“往成人跨越的時候突飛猛進的非常清楚的一個概念。是從兒童往成人跨的時候出現(xiàn)的一些故事和心理變化?!彪S著接觸到的社會面相應擴大,成長期的青少年會遭遇很多困惑、面臨很多抉擇,自我意識隨之發(fā)生突變,產(chǎn)生了成人感和獨立意向。而來自成人、社會及傳統(tǒng)權威的壓力又讓他們時刻感到壓抑和束縛,外面的世界又在吸引著他們。因此,這個時期的孩子希望能夠掙脫這個束縛,尋求自由和自主,于是就有了反叛、出走、流浪等等事情的發(fā)生。在流浪的過程中他們通常要經(jīng)歷一場精神上的危機,然后長大成人,認識到自己在人世間的位置和作用。哈克的成長歷程與成長小說中的典型情節(jié)模式是一致的,即誘惑一出走一考驗一迷惘一頓悟一失去天真一認識人生和自我,從而也體現(xiàn)了人類共同的成長經(jīng)歷這一文學原型。
二、沖突中的成長
馬克·吐溫選擇流浪兒哈克頗有深意。哈克有父等于無父,整日與孩童為伍,游蕩于山林之中,沒有接受過什么教育,更談不上什么教養(yǎng),因而社會化程度很低,社會規(guī)范、傳統(tǒng)文化的種種信條在他身上的影響很少,讓他更多地保留了純真的兒童本色,也使得他對文明社會產(chǎn)生了質(zhì)疑、叛逆和反抗的心理。哈克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對刻板的文明規(guī)矩的厭惡和反抗,朦朧而執(zhí)著地追求自由和獨立。道格拉斯寡婦這位體面的小市民努力要把哈克這只“可憐的迷途的羔羊”改造成遵守社會規(guī)范的文明人,種種清規(guī)戒律讓尚處在“自然人”階段習慣無拘無束的哈克處處感到壓抑和束縛。他說:“道格拉斯寡婦,她認我作干兒子,說要教我做人的規(guī)矩;可是只要想想這寡婦為人處世有多古板,多正經(jīng),就能明白一天到晚待在她屋里真是活受罪;所以到了我再也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溜啦?!倍乒砀赣H的虐待讓哈克下定決心逃離。于是,他精心謀劃了一起“謀殺案”,讓所有人都斷了尋找自己的念頭,借此掙脫文明社會的束縛,擺脫父親的壓制,去過一種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生活。然而這只不過是他經(jīng)歷文化與人格、社會與個人沖突的開始。
哈克在小島上巧遇吉姆,兩人結(jié)伴沿密西西比河而下,開始了追尋自由的旅程。一路上密西西比河兩岸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普遍存在的拜金狂熱、家族之間的血腥械斗和騙子的無恥與貪婪,哈克逐步認識到成人世界的無聊、冷酷、丑惡。其間社會道德規(guī)范與人性多次在他內(nèi)心引發(fā)激烈沖突,哈克不得不在這二者之間進行取舍。每一次的沖突與抉擇都使他進入生命的一種新狀態(tài),獲得有關人生必需的知識、道德原則和價值觀念。
在杰克遜島上,哈克得知吉姆出逃之后,他發(fā)誓要為吉姆保守秘密,哪怕別人叫他“下流的廢奴主義者”,因為他“是不回那兒去了”。此時哈克僅僅把吉姆看作一個黑人玩伴,在吉姆面前擁有一種天生的優(yōu)越感。和吉姆在霧中失散重聚后,他天性使然作弄吉姆。吉姆責備他的同時流露出對他的深切關愛,使他對吉姆肅然起敬:“他說的已經(jīng)夠了,夠叫我覺得自己多么卑鄙,我恨不得吻他的腳”。盡管如此,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還是讓他斗爭了足足15分鐘才終于鼓足勇氣向吉姆承認了錯誤。這個時候,他對吉姆有了一種不知不覺的尊敬與認同,同時民主和平等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開始在他內(nèi)心萌芽。
哈克畢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也讓他繼承了黑人奴隸的命運由他們的白人主人任意支配的傳統(tǒng)觀念。當吉姆因廢奴城鎮(zhèn)凱勞的臨近而興奮不已,計劃未來時,這種種與當時社會規(guī)范相左的言行讓哈克心里越來越難受。社會道德準則開始發(fā)揮作用,他決定到岸上去告發(fā)吉姆。而吉姆對他真情的表白又讓他泄氣,他“自己也拿不定這次上岸去是高興還是不高興?!碑斔龅搅四切┇C奴人,哈克在社會道德良心和天性之間猶疑不定,“想一鼓氣說出來,可是我夠不上一個男子——膽量還不如一只兔子。”最終善良的天性和吉姆的友情占了上風:“我知道我越來越泄氣,索性不干了?!彼e稱船上有人害天花支走了獵奴人。然而,哈克內(nèi)心的沖突還在繼續(xù)。成人社會的種種暴力和殘忍他不甚明了,解答不了這問題,但是內(nèi)心的純真和善良卻能夠給他指引方向。于是,他決定以后有事就看當時怎么方便怎么辦,因為他還不是個成年人,不用像成年人那樣行事。在這次膠著的社會與個人的沖突中哈克最終選擇了順應自己的天性,其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道德觀和價值觀向成熟邁出了關鍵一步。
而哈克內(nèi)心最激烈的沖突發(fā)生在他們遇到國王和公爵兩個騙子后。起初為了吉姆,加之他那精靈鬼怪調(diào)皮的性格,哈克沒有直接揭發(fā)兩個騙子的行徑還偶爾參與其中。然而,兩個騙子窮途末路,賣掉了吉姆。哈克又一次
陷入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一方面,社會道德再次抬頭譴責他幫助黑奴逃跑,“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要下地獄去受煎熬,于是他決定寫信給華珍小姐告知她黑奴的下落以求內(nèi)心的平靜;另一方面,在大河上的漂流讓哈克和吉姆感情日漸濃厚,心理上更加接近,回想起吉姆對他的體貼、疼愛和由衷的感激,哈克再次犯難,他“幾乎屏住氣,琢磨了一陣”,終于善良天性戰(zhàn)勝了社會道德,他下定決心:“好吧,我就下地獄吧?!徊蛔?,二不休,要走就走到底?!敝链?,純真戰(zhàn)勝了謬誤,善良戰(zhàn)勝了邪惡,人性戰(zhàn)勝了社會道德和上帝,甘愿入地獄的人性發(fā)出奪目的光輝。經(jīng)過艱難的掙扎,哈克的社會化過程得以完成,樹立了自我意識,獲得了新生,從而有能力去完成更艱巨的任務。在這以后,哈克撕掉信件,開始了營救吉姆的活動并想方設法去除他的奴隸身份。
三、成長的引路人
青少年的成長離不開成人社會的影響。這些成年人以或正面或負面的角色出現(xiàn),在青少年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社會角色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哈克的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組人物,對他的成長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成人的正確引導。黑人吉姆在小說中就扮演著哈克的精神導師的角色,對他進行正面的道德教育。盡管他大字不識,頭腦簡單,但是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他像父親般照顧著哈克,用他的智慧、善良和關愛贏得了哈克的信任和尊重。起初,種族的偏見讓哈克僅僅把吉姆當作流浪的玩伴并且搞惡作劇戲弄吉姆。而吉姆的真情使哈克羞愧難當并勇敢地道歉,一個白人向一個黑人道歉本身就說明了哈克開始跨越種族偏見的樊籬。到后來兩人幾經(jīng)離散重聚,吉姆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愿意為哈克犧牲一切的美好品質(zhì),時時感動著、影響著哈克,他把吉姆也當作朋友、親人,直至最后當作自己的父親,甚至不惜為救吉姆而甘愿下地獄。正如G·M-考克斯指出的:“吉姆是全書的良知,是測量一切人物的精神尺度。當兩個逃亡者順流而下時,哈克的整個道德感都來源于吉姆,并圍繞著吉姆展示,他的測量能力顯示了他的價值。哈克的過失意識和負疚都是他與吉姆之間親密關系的產(chǎn)物——他與這位逃亡奴隸的朝夕相處,使他獲得了道德上的進步?!惫藢返膽B(tài)度變化的過程正表現(xiàn)了哈克從少年到成年、從無知到有知的轉(zhuǎn)化,其自身道德價值觀念不斷健全和增進。
生活不僅有美好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虛偽和冷酷。“國王”和“公爵”的出現(xiàn)則為哈克這個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了反面教育。這兩個壞蛋是哈克成長過程中的“阻礙者”。他們的闖入攪亂了哈克和吉姆木筏上平靜愜意的生活,把哈克從河上的生活引到岸上紛繁復雜的成人世界。起初,“公爵”和“皇帝”剛來到木筏上的時候,哈克一方面作為局外人冷眼旁觀,一方面又不自覺地參與了他們的欺詐活動。這既與他精靈鬼怪、好惡作劇的性格有關;也反映出哈克作為一個未成年人道德觀念還不是很健全。正是在與這兩個壞蛋打交道的過程中,哈克的口才、智慧和責任感都經(jīng)受了考驗。善與惡的鮮明對比讓哈克深入了解成人社會的虛偽和欺詐,自我意識越來越明確,道德觀念也越來越健全,并開始用自己的行動在善與惡、真誠與欺詐之間進行了選擇。他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成為一個行動者;不再是欺騙行為的追隨者,而成為一個反叛者。他把公爵騙來的金子藏進棺材里,又向曼麗·吉恩小姐揭穿了他的所謂的“主人”,的真相,道德境界進一步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美]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成時,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張德明.《哈克貝利·芬歷險記》與成人儀式[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20(04).
[3]梅子涵,等.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4]芮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日]祖父江孝男,等.文化人類學百科辭典[M].山東:青島出版社,1989,
[作者簡介] 路洋(1974—),女,碩士,河南省安陽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