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二戰(zhàn)期間,從奧斯維辛集中營活下來的人不到5%。
根據(jù)有過親身經(jīng)歷的猶太人心理學家弗蘭克的研究,大多數(shù)的幸存者,都是深知生命的積極意義的人。他們頑強地活下來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心里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完”、“活著與愛著的人重逢”。
弗蘭克的一個牢友在那個與死神相伴的環(huán)境里,曾經(jīng)絕望地對他說:“我對人生沒什么期待了?!?/p>
“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弗蘭克說,“而是生命期待著你!什么是生命?它對每個人來說,是一種追求,是對自己生命的貢獻?!?/p>
他通過不斷地重復生命的目的意義,使那位牢友拋開了悲觀的思想,重新亮起了生存下來的亮光。
目標是積極心態(tài)的標志。心態(tài)積極,必定是因為有了目標,而目標又讓心態(tài)更加積極。沒有脫離遠大人生目標的積極心態(tài),也沒有消極心態(tài)產(chǎn)生的遠大人生目標。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目標受利益趨動。此處所說的利益是廣義的,并非僅僅指“功、名、利、祿”,還有健康、尊嚴等等。利益會引發(fā)欲望,欲望成為一種需要確定的目標。
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求,需要、事業(yè)、計劃、志向、夢想、愿望、選擇、打算、目的、企圖、追求、任務、工作、責任、滿足等等想法,我們都可以把它們叫做“目標”。
從這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有他的目標,只不過目標的層次、規(guī)模、時間、性質、內容等等,有所不同罷了。
短的、小的目標,我們常叫做打算、想法;中的目標,我們常叫任務、計劃;遠的、大的目標,就是事業(yè)了。
大到“為真理作證”,救黎民于水火;小到僅為了一頓飯,為了再來一杯,都是目標。
除非死了,活著本身就是一個目標。正像人們常說的“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夢想,有夢想的地方就有目標。”
抽象一點兒說,目標就是事物在時空中的某種方向或趨勢。
通俗一點兒說,目標就是你欲望的具體化,你的欲求。
說白了,目標就是你到底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