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郁
人生有些機緣是命定的。我和周立民都是遼南人,先后在同一所學校讀過書。有一年召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編輯會,劉慧英推薦了一篇周立民談巴金的稿件,給我很深的印象。于是記住了他的名字。那時候研究巴金的青年人很多,可是在論文里給人留下痕跡的不多。周立民在材料、視角、觀點上,都不步人后塵,多了一種厚實、真切的東西。沒有學院派里為了論文而論文的那種匠氣,內(nèi)心和對象世界是契合的,且不斷有新奇的體味。在70年代出生的學者里,他的率真與樸素,得到了許多人的稱贊。
后來在大連見到他,那時候我們都在新聞界混,好像都有種荒誕中的游戲感。他是《大連日報》編輯,偶然寫一些批評文章。我們一見如故,好像久違了的朋友。記得當時共同參加一個研討會,他對遼寧作家的評論頗為到位,文采與眼光都是逆俗的。他的文字在儒雅里還藏著銳氣,并不圓滑中庸。他總是微笑的樣子,這和他文字里的憂郁及憤世,形成很大的反差。我想起了巴金的率真與清澈,周立民受到其間的氛圍的感染也是可能的。
周立民閱讀的范圍很廣,海德格爾、巴赫金、卡爾維諾、博爾赫斯等都吸引過他。中國現(xiàn)代作家里,他對魯迅與巴金尤為推崇。他不斷地追蹤當代文學,對莫言、余華、張煒、尤鳳偉、孫惠芬、劉亮程都有很深的研究。他的學術(shù)眼光是有歷史意識在的,總能在現(xiàn)當代文學的對比里發(fā)現(xiàn)問題。而且也借著洋人的理論討論審美的難題。我讀他的文章,覺得像是春天里的風,熱里透涼,他的散文化的表達式,使他和學院派有了點距離,保持了作家的感覺。我一直不喜歡八股的學術(shù)論文,以為和藝術(shù)畢竟是遠的。中國文論的生命在于有批評家精神體驗的過程。自劉勰到王國維,好的文論都是詩意與悟性的盤旋,頓悟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墒乾F(xiàn)在許多人不太注意它了。
周立民與我這一代有相近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異。我們都是從鄉(xiāng)下到都市,經(jīng)歷著從禁忌到開放的過程。都曾是小心翼翼地存活,內(nèi)心卻藏著蠕動的期待。當啟蒙之神降臨的時候,又忽然存有精神尋路中的依傍。想從這個世界找到寄托。而當那寄托十分遙遠,未得歸宿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并不存在一個先驗的期許。他從誠懇到憂慮,從憂慮到自信,有著一個古典式的精神漫游的過程。我在年青的時候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可是后來似乎停止不前了。而周立民一直在走著,不希望精神的空缺。這很像巴金當年的一篇童話小說,一個幼孩不停地尋找。巴金甚至在《海底夢》里也流露出相近的情緒。有意識地接近自己研究對象的世界,并堅守其間的道德,這樣的研究是為人生的,而非為學術(shù)而學術(shù)的。
批評其實是照鏡子。我一直以來做不到這一點,身上不免有點世故,比如很少和人爭鳴,遠離是非。周立民不是這樣。他的挑戰(zhàn)是溫和式的。但內(nèi)心的決然是一看即明的。他對巴金的維護,對五四傳統(tǒng)的尊敬,儼然帶有一點迂氣。似乎害怕傷害到自己的前輩,敢于去阻擋各類的飛箭。我有時想,他的內(nèi)心有一個精神的家園,在那里,一切都是神圣的。然而在步出這個家園之外的時候,不得不用冷峻的目光待世,直陳世道的明暗。這在他是一種精神回旋。因為他知道,思想是不能單純在象牙塔里。在藝術(shù)女神之外的天地,必須直面的恰是各種荊棘。
當代文學的五花八門,描繪起來大難。他的文章有寬容的一面,也有傷時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對他人的理解。每一個作家都是特別的存在,確切地描繪他們并不容易。有一篇對莫言的評論,給我的印象很深,他從作品里發(fā)現(xiàn)了幾個聲部并存的現(xiàn)象。且把巴赫金的理論運用自如,沒有生硬的感覺。再比如對余華的理解,他考慮到了作家的成長史以及小說的多樣可能性,于是在解析里散出詩學的美麗。描繪孫惠芬的那篇,簡直是一篇美文,對鄉(xiāng)土社會的會心的陳述,有著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快慰。孫惠芬是他的老鄉(xiāng),在對人生的理解上,兩人呈現(xiàn)出遼南人不同的路向。前者寫出了遼南鄉(xiāng)土的隱喻,在平常的日子里折射的生命哲學,那是一次跨越,先前沒有人這樣體現(xiàn)自己。后者則從文本的讀解里尋找對象世界的本質(zhì),除了理性的力量之外,不乏對故土的神思。他的文字充滿了對各類文本的好奇心。每一次閱讀的闡釋,都有不同的視角,他在與單調(diào)作對,思想借著對象世界飛動而快樂。
有一次遇到王安憶,談到籌備中的巴金故居,我們第一個想到的是周立民。因為無論在史料的把握還是學術(shù)見解上,周立民都是最佳的工作人選。從復(fù)旦畢業(yè)后,他專心整理著巴金的遺物,出版了許多關(guān)于巴金的書籍。這些資料性的東西是學術(shù)的基礎(chǔ),別人不能做和不愛做的,他卻完成了,且很是出色。我們偶然在京滬之間見面,都很快活,他變得越來越成熟了。談?wù)撻g知道他做了很多事,他對圖書的編輯有一套理念,很會策劃學術(shù)之書。所編輯的書都很有趣,不那么板著面孔。這些書籍在裝幀與插圖上,都有民國間的趣味。魯迅、巴金的某些情調(diào)傳染給了他。他的研究與寫作,不是表層的演繹,有種時間的縱深感。五四情結(jié)給他的暗示,在文字中總能找到。
一代代人在老去,文壇不斷增加新的面孔。周立民是新面孔里似曾相識的熟悉的人。他那里,歷史在延續(xù)著,而韻律是新的。這樣的人不多,所以顯得可愛。本色與拓新不易,況且還呼應(yīng)著歷史的余音。魯迅、巴金的傳,統(tǒng)所以還不斷繼續(xù),因為有著這些年輕的一代默默地承傳。我們走不出歷史,而向善的心總該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