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某大學開學,“迎來近6000名新生”,背后是隊伍龐大的“司機爸爸”、“清潔工媽媽”和幫忙打雜的祖輩,以及2500輛送學的小汽車。甚至出現(xiàn)“8個送1個”的“壯烈場面”。車子有從重慶乃至新疆開來的。
校方出有告示:“宿舍樓前止步”,根本不管用。有心人統(tǒng)計,10分鐘內(nèi)進到宿舍樓的50多撥人中,沒學生是單獨的,家長們前呼后擁一起進樓。媽媽和姑姑負責打掃房間鋪床,爸爸和姑父到附近為孩子購買自行車和電扇,爺爺奶奶去超市買水果和零食,外公外婆作為機動小組隨時“待命”。
我怎么看,怎么都覺得過了。自然,老黃歷翻不得。我總不能說,那時候(又來了)下鄉(xiāng),父母都被“隔離”著,面對“八千里路云和月”,由鄰居送到火車站。十年后考上大學,在農(nóng)場打個木頭箱子,裝上若干雜物,帶到哈爾濱,一雙塑料涼鞋和一雙皮鞋,牙刷牙膏裝在書包里,過了4年。寥落孤寂,獨步清冷。
我兒子上大學,那時無私家車,但自行車總可以馱點什么,但我沒有。一句話:考上了,自己去。他住上集體宿舍,居然也就“渾天昏地”十分開心。后來,被褥都“黑乎乎”的。
今天大學生的裝備,會多出一些什么呢?我孤陋寡聞地以為,一臺3G的手提電腦是肯定的。還有手機,大抵還有一個存折。這幾樣東西,體積不大吧。
面對如是寵愛,孩子“坦言”:就是家里不放心,其實我自己可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