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古詩文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結晶,是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它語句鏗鏘,極富韻味;語言簡潔含蓄,極富美感。對古詩文進行積累,可以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和對人生的感悟。在古詩教學中,采取課內拓展閱讀與課外拓展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豐富兒童的古詩文積淀,使其感受古典文化的底蘊。
一、以課本為載體拓展古詩閱讀
很多專家學者曾言,學生的語文水平主要是得益于課外閱讀。這強調了課外閱讀對形成語文能力的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是對課內教學效率的一種批評。我們能否讓學生的語文能力既得益于課外,又能更多地得益于課內呢?以往的課堂教學過程過多拘泥于課文。課本是教學的憑借,但不是唯一的。我們不能過于受教材的約束,而應將本該屬于課外閱讀的材料帶進課堂,融入教學過程中。在古詩教學中,既要憑借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
1、從作者出發(fā),選擇拓展閱讀材料。教師可以補充作者生平經(jīng)歷、所著作品及相關歷史地位等,積極進行拓展,以點帶面,擴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節(jié)課、一本書。這樣既加大了教學密度,又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從時代背景出發(fā),選擇史實閱讀。有的詩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水平相差甚遠,制約著學生對詩詞的理解。我們不妨為學生提供與詩詞相關的背景材料,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習詩詞作知識鋪墊。
3、從詩詞的類別出發(fā),進行類比閱讀。如第七冊語文教材中《贈汪倫》一詩。在類別上屬于送別類詩歌,在教學這首詩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自學該詩,掌握送別詩的表達方式和學習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同樣的方法自學《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學生很快就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的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通過吟誦領悟了詩中所表達的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一節(jié)課,學生學懂了三首古詩,使閱讀效率大大提高。課后,我還布置同學們搜集、吟誦有關送別的詩歌,進一步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了課外。
4、從詩詞的情感出發(fā),選擇材料。例如,《春夜喜雨》一詩表現(xiàn)了詩人喜雨之情。喜雨往往與滋潤萬物、喚起勃勃生機聯(lián)系在一起。韋應物的《幽居》詩句:“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也飽含詩人對夜來春雨的喜愛,詩人幽居的寧靜和心情的喜悅可見一斑。于是,在教學中,我將這兩首詩同時出示給學生。第一步:讓學生對照著讀,感受詩人相同的心情;第二步,讓學生尋找合適的背景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加深理解。
二、從興趣出發(fā),開展古詩課外拓展閱讀
為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增加學生的古詩積淀,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我讓學生從興趣出發(fā),在課外自主選擇閱讀材料。一開始在量上對其有保底要求,繼而在質上提高要求,并通過定期檢查評比、多交流,保證學生的學習熱忱,使他們“愛閱讀”,“會閱讀”,為其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1、班級制訂考級計劃,學生每學期背15首詩為三級,背25首詩為二級,背30首以上的為一級。根據(jù)這一計劃,大部分學生會利用學校規(guī)定的每天課前準備3分鐘來讀背古詩,每周集中背兩到三首詩。另外學生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愛好自由讀。強調學生人人參與,這樣就使每個學生的古詩吟誦水平在各自的基礎上都能得以提高。
2、持之以恒,要有愛心、耐心、信心。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營造一個開放的、趣味的、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在教室中張貼一些學生的古詩文書法作品;在黑板的一角開辟“每周一詩”且定期更換;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努力創(chuàng)建一種充滿古韻的班級環(huán)境,使學生置身其中,隨時受到傳統(tǒng)詩文的熏陶和感染。
三、在誦讀中感受文化底蘊,從體悟中感受生活的樂趣
經(jīng)典詩文中蘊含著豐富的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因素,開展經(jīng)典詩文誦讀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品德與審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讓孩子們在記憶的黃金時期誦讀這些經(jīng)典,對孩子人格的養(yǎng)成和情操的陶冶,對民族精神的養(yǎng)成,都有著任何其他手段所無法代替的作用。學生通過對經(jīng)典美文反復強化誦讀,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為寫作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并轉化成伴隨學生個人終身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對描寫春天的古詩,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古詩的意境并把感受內化成自己的情感,我引導學生模仿詩人的作詩方法,把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用詩句來表達出來,從而促使學生熱愛春天進而熱愛生活。
1、引導欣賞,激發(fā)想象。首先我引導學生欣賞杜甫的《春夜喜雨》、王維的《鳥鳴澗》,想象詩意的畫面,再引導學生分析詩人是怎樣描寫這些景象的。
2、引導學生認識詩體、律詩,掌握寫詩歌的方法。以《春夜喜雨》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古代詩歌以字數(shù)分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
3、欣賞春天的畫面,激發(fā)寫作的欲望。對于春天,學生都有美好的靈動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作是讓學生情感進發(fā)的點火栓,教學需創(chuàng)設條件激活、展示生命的靈動與飛揚,促進每個兒童創(chuàng)造性地、富有個性地發(fā)展。學生在欣賞畫面后,我便引導學生思考:大家看到這樣充滿生機勃勃的畫面,你是怎樣的心情?你想用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學生不約而同地說:“我想贊美春天?!薄澳俏覀兙湍闷鸸P來,學習詩人用精簡的詩句來贊美春天吧?!?/p>
以上三步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其過程可概括為“激趣—導清—表達”。學生在任何一步教學中,都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是在主動參與、展開想象、動手動腦中運用多種感官去發(fā)現(xiàn)、體驗、表達,真正實現(xiàn)了“想寫”、“樂寫”的教學目的。
四、作品展示,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習作之樂
模仿做詩,把孩子引入寫作的殿堂。脫離孩子的生活情景、情感體驗的寫詩教學是枯燥無味的。相反,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想象的依據(jù),讓學生在創(chuàng)編詩歌中激活思維,在動手、動口、動腦、動心的“隨心所欲”中體驗創(chuàng)造之樂。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出發(fā),從學校、家庭、社會中觀察、積累材料,讓學生有內容寫,鼓勵他們通過想象,讓平凡的事物煥發(fā)出美的光彩。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引導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去觀察生活的美好,為下一步寫詩歌打好基礎。在引導感受意境的過程中,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描繪,邊板書簡筆畫邊用語言描繪。在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中,把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帶人了意境中,以此讓學生享受到語言的優(yōu)美,想象的快樂,激起了學生寫詩歌的興趣。能力強的學生往往不用十分鐘,就能寫出一篇篇充滿個性的小詩歌。最后,教師再指導學生展示自己的詩歌并及時點評,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樂趣。
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隨著一代新人的成長,他們將不僅收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yǎng),同時也收獲了樹立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資源。這些優(yōu)秀語言材料的積累,這些古風雅韻的熏染,也為他們終身素養(yǎng)奠定了基礎。
(責編藍能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