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九段
作為歷史公案的鴻門宴,其始其終都與一個人掛上了號,這個人就是曹無傷。
這是一個剛剛出場就立即謝幕的人物,但這僅有的一次出場卻讓歷史永遠地記住了他。后世甚至以為,因為曹無傷才有鴻門宴。
曹無傷曾經(jīng)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像這樣一個追隨劉邦出生入死反秦的人,到了兩軍對峙的節(jié)骨眼上,怎么會暗中向項羽一方搬弄是非呢?
這其實是曹無傷的政治表態(tài)。事實上,其所作所為更像是為自己留條后路。為什么會是這樣?自從項羽破關而入,兩軍敵意甚濃,項強劉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來會是什么結果。像曹無傷這樣經(jīng)過浴血奮戰(zhàn)數(shù)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時有安享勝利成果的心理狀態(tài)也很正常。
從曹無傷傳遞的情報內(nèi)容來看,他確實提供了具有某種可信程度的信息,所以不能完全視之為進讒。但通風報信的內(nèi)容,從幾個方面刺激了項羽:一、劉邦想王關中。盡管他有這個權利,但在項羽及聯(lián)軍看來,是他們在黃河以北消滅了秦軍野戰(zhàn)軍主力,立下如此蓋世奇功,理應享有對戰(zhàn)利品的最大支配權,二、如果讓劉邦如約當關中王,就表明項羽的功勞要大打折扣。三、秦國的金銀財寶都讓劉邦霸占了,這口氣是項羽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四、在項羽的滅秦計劃中,應該將秦宗室斬盡殺絕,劉邦卻收留子嬰,為項羽所不能容忍。
其實無論有沒有曹無傷的密報,項羽都不會讓劉邦王關中的野心得逞,只是有了這個密報,加大了項羽打擊的決心與力度。劉邦方面所遇到的尷尬是,曹無傷之進言完全屬實。
鴻門宴上,劉、項之間只說了一句話,僅這一句對話,項羽就把給他通風報信的曹無傷賣了。
劉邦回到軍中,立即殺了曹無傷,與其說是除奸,不如說是撒氣。因為無論曹無傷是否通風報信,只要劉邦想王關中,項羽及諸侯聯(lián)軍肯定不會答應,有沒有曹無傷,結果都不會有什么兩樣,但一下子親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勝利果實拱手讓人,劉邦這心里怎一個痛字了得。
司馬遷說:“禍莫大于欲利。”那么,曹無傷之死就是“欲利”的結果。其通風報信的目的,無非是想事后在項羽陣營為自己謀個有利地位。他不過是個財迷心竅、自以為精明的人,只不過是人算不過天算,到頭來卻栽在自己手上,死都死得沒名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