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編者按:思維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基礎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教學模式也不例外。沒有哪個學科的哪節(jié)課是專門用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但思維訓練卻隱含在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教學時始終關注。本期專欄,我們依舊采用理論+課例的形式,先介紹網絡環(huán)境下英語創(chuàng)新思維的幾點培養(yǎng)策略,再展示一個成功應用某些策略的教學設計——Time for School。希望廣大英語教師本著適課、適時、適生的原則應用這些策略,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 頭腦風暴法
1.策略解析
頭腦風暴法指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眾人圍繞一個主題或問題,在不批評和指責別人見解的前提下,盡量展開自己的想象、隨意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尋求問題解決方法的教學策略。這種教學策略有利于學生自由發(fā)揮,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如果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把所想象與發(fā)揮的思想清楚地用語言或文字表達,還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邏輯思維。這種策略可以應用于班級或小組,一般要有一位主持人(通常是教師)。
2.信息技術的作用
聊天室或BBS作為交流工具:在人手一機的情形下,本策略可以在有計時功能的聊天室或BBS中開展。作為主持人的教師(或學生)在頭腦風暴實施前,交待開始時間、活動規(guī)則等簡單信息,學生在指定的時間段登錄到相應板塊下開展頭腦風暴即可。
概念圖(Inspiration、Mind Manager)等作為信息加工和表達工具:這針對的是小組內、采取面對面方式開展頭腦風暴的形式。在具體實施時,小組內推舉一個人負責用概念圖工具快速記錄大家的討論意見;大家發(fā)言完畢,一起利用概念圖來梳理、總結發(fā)言,從而更為快捷地整理思路,更為凝練、直觀地表達觀點。在這種情況下,小組內只需要有一臺計算機即可。
3.應用舉例
當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詞匯后,要求學生登陸聊天室,結合句型快速打出教室里所有學生衣服的顏色;用不同的句型來表達所有能想到的動物的名稱、所有的家庭成員,所有能想到的水果和食物等。還可以讓學生圍繞某個詞匯進行發(fā)散思維造句,該策略可以在倆倆學生之間進行,也可以根據教室的布置選擇幾大組學生進行比賽。比如,學習“baseball”時,要求學生圍繞這個單詞,利用概念圖工具記錄下各種句型:“I have a baseball.”“The baseball is on the long table.”“Do you have a baseball?”“May I borrow your baseball?”“I like the baseball.”“The baseball is beautiful.”……實踐證明,這種急驟聯想訓練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均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 歸類法
1.策略解析
類別是指具有一種以上共同屬性的組合。歸類法指導學生注意事物的眾多屬性或特征,并加以歸類。這些屬性包括事物的固有特質、相似的情境、傳統的看法或象征性的意義等。通過歸類,可以豐富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本質區(qū)別,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意義建構的同時,提高了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和靈活性,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此外,根據不同的屬性,事物之間可形成多種多樣的分類結果,這也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
2.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本策略中,信息技術主要是作為表達工具。在進行歸類時,可以讓學生利用概念圖工具對相關類別進行梳理和表達。在積累學生表象的同時,幫助學生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區(qū)別或形成聯系。
3.應用舉例
如教師說一組單詞:car,bus,jeep,pig,讓學生挑出意義上不合群的詞。顯然pig不合群,因為car,bus,jeep屬于交通工具主題,而pig屬于動物主題。還可以讓學生在完成某個主題的學習后,自己構建主題的語義概念圖,下圖是學完了Something to eat這個主題后,學生構建的主題詞匯概念圖。
● 表象積累法
1.策略解析
表象是人腦對以前感知過(但當前未作用于感受器官)的事物的形象反映,是過去感知痕跡的再現。創(chuàng)造性思維結構中有兩種基本思維形式(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加工材料都是表象。其中形象思維的加工材料是屬性表象,而直覺思維的加工材料是空間關系表象。對于小學中低年級學生而言,表象的積累還不是很豐富,因此在教學中,可通過多種方式來加強學生的表象積累,從而為思維發(fā)展提供條件和基礎,其中組織課前觀察、提供背景材料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是三種最常用的表象積累方式。
2.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huán)境: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huán)境就是要突破以書本知識為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地擴充教學知識量,為學生提供觀察的來源和豐富、表象化的背景材料。
信息技術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工具:教師可以結合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等,為學生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等,從而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下增進表象積累。
3.應用舉例
在英語課堂中,利用圖片資源可以很好地為學生建立相關英語詞匯的表象,促進其記憶和遷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但教師卻不宜將它們搬到課堂上的物品,如飛機、自行車、柜子等,教師可以課前在網上搜索相應的圖片資源,在教學中用PPT呈現出來。為學生建立表象,能很好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興趣大增的同時明確詞語的意義。一些形容詞,如fat,thin等,或者介詞in,on等也可以利用圖片來表現,以夸張的人物形象展示出高、低、胖、瘦,用盆子與球的不同位置來表示介詞的含義等。
● 自由聯想法
1.策略解析
自由聯想法是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的一項重要且簡單易行的策略,通過聯想可以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關的舊知識,適用于學生個體學習過程。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相似、相反、相關等方面進行自由聯想,其中相似聯想是指由對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引起與其性質或動態(tài)相同或相似的事物的聯想;相反聯想是由對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憶引起對具有相反或相對特點的事物的聯想;相關聯想是指相鄰相關的事物因時間或空間的接近而引起聯想。
2.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工具: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聯想的情境創(chuàng)設工具,通過聲音、圖畫、視頻等多感官刺激,全方位激發(fā)學生已有的關聯知識,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開展相關、相似或者相反聯想。
信息技術作為表達、記錄工具:利用金山畫王、概念圖等工具的圖、文、音并茂的多樣化表達方式,學生可以盡可能將自己的聯想內容多樣化地呈現出來。同時,利用概念圖工具,還能非常方便、直觀地將相關內容的內在聯系外顯化。
3.應用舉例
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時,教師要盡量挖掘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與新詞詞義相關的詞匯進行語義聯想(語義聯想主要指在看到一個詞時自然聯想到與之相關的語義范疇),引導學生廣泛聯想與之相關的話題,從而引出與這些話題有關的詞匯群,與新詞匯相結合,促進理解、增強記憶。這樣的聯想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擴大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歸納總結的能力。例如,學生學了summer這個單詞以后,可以引導他們聯想出一幅相應的畫面:太陽(sun)火辣辣(shine),一群孩子正在痛快地吃著冰淇淋(ice cream),另外一群孩子在游泳池里游泳(swim);然后引導學生在計算機上畫出來,并寫上相應的單詞,從而達到音、形、義的統一,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處理資源的能力也得到鍛煉和提高。
● 想象法
1.策略解析
想象是對原有的多種表象進行調節(jié)、整合與重構的心理操作過程。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再造想象是對別人描述過而自己未曾感知過的事物加以想象而生成的形象(如恐龍);創(chuàng)造想象是沒有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創(chuàng)造出來的某種事物的形象。在課堂中恰當運用想象法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和形象思維。
2.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工具:信息技術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工具,通過視、音頻的多感觀刺激,幫助學生進行意境體會與想象。
信息技術作為表達、記錄工具:學生利用金山畫王、概念圖、Word、Blog、網絡留言板等工具,用圖畫、文字等多種方式將自己想象的畫面、情節(jié)或者構思表達和描繪出來。
3.應用舉例
在英語課上結合不同的教學主題,讓學生在充分發(fā)揮自己想象的基礎上進行交際。在有關“animal”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金山畫王設計一個他們想象中的農場,然后把自己喜歡的動物放到恰當的位置。學生創(chuàng)作完之后,教師通過控制臺將顯示器切換到某個學生的界面,然后讓學生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畫進行描述。在自己創(chuàng)作的情境中,學生興趣盎然地掌握了所學的單詞,提高了言語交際能力。
英語課堂中的“聽音猜圖”活動在訓練學生的聽力、表達能力的同時,也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即只讓學習者聽動畫、電影中的人物對話,而不讓他們看到圖像。要求學生根據所聽到的語言信息,來想象、判斷人物形象和可能有的場景等,并要求他們口頭表達出來。此外,故事情節(jié)推理法也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例如,在學生聽讀英語故事之前,可以截取故事的關鍵圖片,用PPT展示,讓學生自己想象、預測故事;再讓學生認真聽讀,檢測自己的預測是否與故事情節(jié)一致,以此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聽讀注意力。教師也可以在動畫播放中途按暫停鍵,讓學生對這一定格的畫面進行人物分析,或充分利用他們的想象力,運用邏輯,推測劇情可能有的進展、結局等。
● 辯論法
1.策略解析
辯證思維要求檢出數據或主張中所包含的意義,對數據或者別人觀點的準確性進行質疑和探究,判斷什么可信,什么不可信,從而建立自己的觀點或評論他人觀點的正誤。以下兩條途徑均可在課堂教學的環(huán)境里運用:聆聽辯論,辨別真相與傳聞、事實與假象、證據相關與否;參與辯論,考慮提出哪個論據時,預計和評量對方的反駁,并實時作出決定。通過辯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增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還可以通過辯論來綜合地培養(yǎng)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
2.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作為資源環(huán)境工具:開展辯論活動之前,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查詢或直接閱讀教師提供的網上資源來了解辯論主題相關的資料、辯論規(guī)則和技巧等,從而保證辯論的效率和效果。
信息技術作為記錄和交流工具: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辯論,學生可以利用Word、概念圖工具等記錄雙方辯論的要點,梳理自己的表達思路等。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網絡辯論。學生進入不同的網絡辯論主題室瀏覽別人的觀點并發(fā)表自己的個人見解。
3.應用舉例
在學完一個主題后,教師可以根據主題內容,設計一個可能存有爭議的問題。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活潑、貼近實際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就此主題和伙伴展開對話。例如,在學完“food”主題后,讓學生圍繞“Do you need have breakfast every morning?”開展倆倆辯論。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討論或辯論之前,要給學生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的準備時間;討論或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出示自己查閱到的相關材料或自己制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