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媛
近來讀鮑彭山的兩篇“無路可走”的文章,一篇寫莊子,一篇寫屈原。一個是清醒認識到個人相對于體制的渺小蒼白;一個,則是無知無畏,因為無知才會有單純,甚至天真,從而無畏。這類人最不容易受傷,卻又極易受傷。
莊子的無路可走,因為他早就看透,他所想要的至善至美在現(xiàn)實中顯得如此荒唐,以至于甚至招來嘲笑。于是,他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努力讓自己不屑一顧,努力讓自己的自由無所依傍,他總是說:“乘物以游心。”順著自然規(guī)律,保持心靈自由,忘記那些讓他黯然神傷的夢想。作為道家的重要代表,終究是想象讓自己所堅持的信仰成為大多數(shù)甚至全部人的一種信仰??墒翘n白了,莊子太蒼白了,他無法以一己之力改變周遭??梢哉f,連身邊的惠子,也沒見改變。于是他收起熱心腸,假裝冷眼旁觀,假裝不屑一顧,假裝讓自己以為,塵世有太多的俗氣,一天天的假裝,漸漸融合于自身,變成了一種習慣,直至后來,他以為他的假裝是他最初的夢想,他以為他的假裝,是一種真實,或者說,他早已分不清真假了,就像他某天做的夢:他變成了一只蝴蝶。醒來后,他不知道是自己變成蝴蝶,還是蝴蝶變成自己……他心冷了,真正地冷了,他開始狂放,開始不羈,開始肆意。開始荒唐,試圖將自己的在乎和悲傷,以及淡淡的辛酸,全部揉在他的汪洋文字里。他自由了。他的心無所依傍了……
屈原似乎與之相反,他貴在無知。貴在執(zhí)著。其實。在楚懷王聽信讒言的時候,他的心里已經(jīng)隱隱地知道了,知道了所謂的失敗。他甚至,在楚懷王已和靳尚日益密切時,就能感覺到悲哀,理想的悲哀。他亦能感到,他是孤獨的,他的堅持,可能是一種“浪費”,然而,用心太深,已不可能放棄,全身而退了,畢竟,他一開始就將他所堅持的理想視為一生的事業(yè),不,視若生命了。于是,在生命的煙花不能綻放之際,他唯有選擇死亡?;仡^看楚懷王客死秦國前,他仍在堅持,對上天和時世輕輕的暗示選擇了搖頭,否定,視而不見,他假裝世間還是清澈的汨羅江,他假裝著“什么都是會變的”,人是會醒的,楚懷王會醒的??上?,楚懷王死在噩夢里了。他假裝的那層最后的窗戶紙,捅破了。他實在想不到,自己還能相信什么,借什么來假裝,于是來到江邊,感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抱石投江,赤裸最后的傷口。讀到鮑彭山說“屈原的死是一次意味深長的歷史事件,也是人類永恒的悲劇”時我感到震撼,其實莊子和屈原在某種層面上,是有相似性的,二人的宿命味道般的蒼涼,印證了一種無奈,一種無法解脫的無奈。莊子是自由了,屈原是解脫了,卻不是他們想要的那一種,他們不能成全理想,只好成全自己,甚至到自己也無法成全,于是逼自己,逼到無路可走,逼到讓自己無所依傍,然而,他們真的無路可走么?漁父不是曾對屈原說:“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鏞其糟而啜其醨?楚王不也曾請莊子任宰相么?我想起午后讀到的句子:真正的自由是在無所依傍時,發(fā)現(xiàn)無路而處處有路。”只是,他們終究不敢放下,可不能放下用自己的全部去堅持的信仰。
在現(xiàn)世看來,他們的命運讓很多人惋惜。我不惋惜,我只是悲傷,沒什么值得惋惜的,他們和我們一樣,做了自己熱愛的事兒罷了。他們的可愛和稀缺。是因為他們身上是缺點的缺點。我為什么要為這一種真實,一種坦蕩在天地之間的真實而遺憾呢?沒有他們。我們今天擁有的,不僅僅是蒼白,還有無力。而他們,他們的這種“傻”,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更何況,他們當時的不成全,已經(jīng)由歷史成全了——莊子和屈原,成為歷史上乃至我們現(xiàn)世之中,不可遮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