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春艷
摘要:本論文主要圍繞“篇章功能”進行探計。篇章功能研究是篇章語用學領域的研究重點,篇章功能觀的提出順應了語言學的整體發(fā)展趨勢。本文首先概貌性地介紹了篇章功能觀提出的理論背景,然后對德國一些學者的篇章功能分析模式進行了綜述和評價,最后筆者對篇章功能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篇章功能;語用;德國
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60(2009)04—0096—06
一、篇章功能觀提出的理論背景
篇章語言學是發(fā)軔于20世紀60年代,進而逐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語言學分支的新興學科。篇章語言學成立之初,篇章研究的基本單位是語法單位——句子,研究的重點是篇章表層的各種銜接手段,但這些研究始終未能擺脫傳統(tǒng)句法研究的系統(tǒng)語言學理論框架,單純圍繞句子進行的研究很快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句子作為語言描寫基本單位的地位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質(zhì)疑,句子不再被看作是獨立的、最高的語言單位。人們發(fā)現(xiàn),很多表層銜接并不連貫的句子序列在特定的現(xiàn)實交際場景中同樣可以完成交際任務。銜接手段等篇章內(nèi)部特征不應成為篇章語言學的全部研究對象,人們應該將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篇章外部的語境,將篇章作為具有一定交際功能的整體性的言語交際單位,從而將篇章的交際功能納入到研究范圍內(nèi)。
對篇章的交際功能進行研究屬于篇章語用學的范疇。篇章交際功能觀是在行為理論引入到篇章研究的前提下提出來的。行為理論認為,由語言實現(xiàn)的行為即言語行為是融合在交際行為過程當中為了實現(xiàn)一定的行為目的的人類社交行為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篇章作為人類社交行為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涉及到的是交際過程中的言語部分。人們逐漸認識到,篇章不僅僅是有著自身結構的孤立的個體,而更是語言的具體使用形式,是在一定交際語境中用以完成某種交際目的的行為。德國學者Weinrich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單純研究篇章銜接形式的不足之處,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對詞、短語和句子等語法單位的研究只有在篇章的范圍內(nèi)研究才有意義?!盚einemann也曾指出:“篇章以及篇章的句法和語義結構已不再構成篇章語言學描寫的出發(fā)點,而應是奠定篇章基礎的交際活動?!虏辉僮鳛榧瘸善范粚ζ渚浞ê?或)語義進行研究,而是作為行為要素,作為實現(xiàn)說話人具體的交際性和社會性意圖的工具?!逼抡Z言學不應該僅局限在對語言結構的描述上,而是應該分析篇章在交際語境中所要實現(xiàn)的交際目的和功能。以交際一語用為取向的篇章語用學的理論認為:篇章作為主題、符號和意圖的綜合體是為實現(xiàn)一定的交際功能而服務的。因此從根本上來說,篇章的意圖決定了篇章的屬性,篇章的生產(chǎn)源于意圖性的存在,沒有意圖就沒有生產(chǎn)篇章的必要。這樣,隨著人們對篇章認識的不斷提升,篇章語言學研究的范圍也由篇章結構、篇章主題拓展到了篇章的意圖和功能上,后者逐漸成為篇章語言學研究的中心。這一點也可以從以下圍繞篇章功能而對篇章所下的定義中得到進一步的驗證:Schmidt按照社會交際的標準認為“功能中的篇章”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篇章;Rossipal于1978年提出篇章的一致性是由滿足特定語言外部需求的篇章意圖所決定的;1986年,Helbig給出的定義是:“篇章是有著可識別的交際功能的統(tǒng)一體”;到了2000年,F(xiàn)eilke則認為:“篇章是篇章生成行為意圖性的結果,篇章的意義通過意圖性得以表達?!彪S著篇章功能觀的提出,“篇章意圖”即“篇章功能”在篇章語言學領域的重要性日益突顯,de Beaugrande和Dressler將“意圖性”視為篇章的基本要素之一;另有些學者則將篇章功能作為劃分篇章類型的主要衡量標準。
篇章語用學研究因行為理論的引入而擴大了視野,人們從交際功能視角考察篇章使用者與篇章之間的關系,強調(diào)了語言表達的行為目的,順應了語言學理論由語言系統(tǒng)轉向交際和功能研究的整體發(fā)展趨勢。
二、德國篇章功能研究回顧
盡管以Austin和Searle為代表人物的言語行為理論將研究的重點局限在句子的層面上,但是該理論關于行為意圖的闡釋在德語國家中引起了強烈的討論熱潮,使后來的研究學者開始在篇章語用學的框架內(nèi)討論篇章的行為意圖模式。德國語言學家在篇章功能研究方面有著繼承性和延續(xù)性,且研究成果斐然,在理論上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下面先簡要介紹一下幾位有代表性的德國學者關于交際中的篇章功能的分析模式。
1、Groge的篇章行為公式推斷模式
E.U.Grol3e首先對篇章的行為功能作了非常詳細的闡述。在《篇章與交際——篇章功能語言學引論》一書中,他首先指出,“篇章功能是在篇章的整體范圍內(nèi)完成它的任務。最為重要的任務即是指示聽者或讀者如何理解整個篇章,例如是指令型亦或信息傳遞型?!被谶@樣的前提認識,他把篇章的功能定義為“在交際活動中,篇章生成者作為語碼編入篇章并希望得到篇章接受者理解的意圖”。這樣,篇章通過功能的界定被賦予了人類行為的屬性和特點。為了確定一個篇章的功能,他設計出了一個分析篇章功能的模式,即:篇章的功能可以通過篇章中出現(xiàn)頻率高的“語義句式”類型來識別。“語義句式”由兩個部分組成:元命題基礎和命題。篇章生成者通過元命題基礎向篇章接受者授意,他(篇章接受者)該如何理解命題。為此,Groge列出了以下六種類型:①真實性(ICH ASS);②可實現(xiàn)性(ICH APT);③可能性(ICH POSS);④必要性(ICH NEC);⑤意愿性(ICH VOL);⑥(或褒或貶)評價性(ICH AEST)。
依據(jù)命題中dass從句主語的不同,他又將命題分為三類:Ich-proposition(“我”命題),Du-Proposition(“你”命題)和X-Proposition(“其它”命題)。而“語義句式”就是通過命題類型和元命題基礎的組合而獲得的。例如:倘若篇章中常常出現(xiàn)的組合形式是ICH ASS:X-Proposkion(我確信X-Proposition是真實的),則該篇章的主要功能是傳信功能;而如果占主導地位的組合方式是ICH VOL:Du—Proposition(我希望,Du-Proposition),則篇章的主導功能是指令功能。但在討論了篇章功能判定標準之后,Groge也看到,“語義句式”在一個篇章中頻繁出現(xiàn)并不一定總是能夠明白無誤地指示出篇章的功能。例如在廣告類型篇章中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的組合方式也是ICH ASS:X-Proposition(我確信X-Proposition是真實的),但這類篇章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傳信,而是指令。鑒于以上存在的問題,GroBe在其原來理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三條標準來判定篇章的功能,即“行為規(guī)則”、“預先信號”和“呼吁要素”,后者通過多次使用評價性詞語和反問句式等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GroBe認為,“預先信號”是指篇章的標題或篇章種類,如“法律條款”、“規(guī)章”、“菜譜”等。Oroge強調(diào)指出,“預先信號(在確定篇章功能方面)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因為它可以幫助篇章接受者了解篇章的功能?!薄靶袨橐?guī)則”指的是“社會團體或集團內(nèi)的人際、主體際間的社會規(guī)則”。這樣,Groge將確定篇章功能的公式總結為:篇章功能=(±行為規(guī)則)(±預先信號)(±呼吁要素)+元命題基礎+命題類型(各個因素指示篇章功能的作用按先后順序逐項遞減)。
Grol3e在研究篇章功能方面由于過于強調(diào)和依賴公式化的推斷方法,因而遭到了其他學者的質(zhì)疑。例如Isenberg曾經(jīng)指出“Groge并沒有能夠用統(tǒng)一的方法來確定篇章功能的優(yōu)勢。……篇章功能優(yōu)勢的不一致性防礙了同質(zhì)性篇章類型的出現(xiàn)”。。Brinker認為,這種將“語義句子”的出現(xiàn)頻率或者評價性語段作為篇章功能確定的主要依據(jù)的方法很容易將篇章孤立起來考察,從而忽略了篇章的整體關聯(lián)性。筆者認為,雖然Groge將“語義句式”定義為元命題基礎和命題兩者的結合體,但在今天看來,這樣的“語義句式”實際上就是屬于同一類型的施為行為的語言表達方式。Groge將篇章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施為行為和篇章功能之間劃等號的做法過于程序化,并沒有考慮到與交際相關的其他要素對篇章功能的作用和影響。
2、篇章施為結構分析模式
繼GroBe之后,德國語言學家Wolfgang Motseh、Dieter Viehweger和Inger Rosengren等人提出,篇章作為語言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同樣具有言語行為的性質(zhì),是一個復合的言語行為結構,它是由多個相互關聯(lián)的簡單施為性言語行為組成的集合,呈現(xiàn)出“多層級”和“多分支”的特點?!耙粋€由多個部分言語行為組成的言語行為我們將之稱為復合言語行為。此外,我們認為,復合言語行為可以作為層級分布的行為類型得到描寫?!焙喲灾?,篇章可被看作是順次排列的、有一定結構的單個語言行為(即施為性行為)的序列。施為行為是篇章結構的基本單位,它們構成具有一定交際目的的復合施為行為——篇章。
關于各個簡單施為行為之間的關系問題,Motsch在《施為行為》(Illokutive Handlungen)一文中指出:“篇章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施為行為之間的關系無外乎有兩種,即平行關系和主導/輔助關系。”一個主導性施為行為可以由輔助性施為行為支持,與其他主導性施為行為構成平行關系,它們又同時輔助或支持上一級別的主導性施為行為。以此類推,一個篇章就是由一個統(tǒng)領全文的施為行為構成的層級結構。種種施為行為在篇章中是通過相應的語言結構表現(xiàn)出來的,也就是說,篇章的行為結構與相應的語言結構有著對應關系,篇章中存在著標示施為行為的指示項,例如顯性施為表達形式、句式和語氣詞等。Motsch的這一假設沿襲了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觀點,即原則上從說話人的一個言語表達式中推斷出說話人的行為意圖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見,篇章施為結構分析理論將語法結構與施為行為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作為前提條件,試圖通過切分篇章中的施為行為來確定各種行為之間的關系,從而最終描繪出篇章中施為行為的層級結構。施為結構分析將簡單言語行為的分析擴展到了復合言語行為序列——篇章上,為對篇章進行語用描寫和分析奠定了理論基礎。但遺憾的是,這個理論模式所做的分析只能停留并囿于篇章的表層,對于那些以間接的方式表達、隱蔽的篇章功能的推斷則無計可施,而在交際實踐中卻存在著大量這樣的篇章(例如商品推銷廣告)。
3、Klaus Brinker的篇章功能分析模式
德國語言學家Klaus Brinker于1985年以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施為行為為出發(fā)點,沿用Grol3e(1976)提出的“篇章功能”這一概念,來描述篇章在交際過程中所獲得的意義和在交際情景中的目的和意圖。他將言語行為的意圖性和規(guī)約性相結合,給篇章功能下的定義是:“通過一定的、在交際集團中有著規(guī)約性的(語言)表達式所表達出來的篇章生產(chǎn)者的交際意圖。它是篇章生成者認為篇章接受者應辨認出來的意圖,即篇章整體所要表達的篇章生成者對于篇章接受者的指令或指示,例如可把篇章當作是傳信類或是呼吁類的篇章?!闭缫粋€施為性行為可以確定一個語言表述的行為特征,篇章功能決定了篇章的交際形態(tài),即生成者借助于篇章與接受者進行交際的表達方式。
Brinker的觀點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他首先對篇章功能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認為篇章功能和生成者的“真正的意圖”,既可能和篇章生成者無意識的“隱藏的意圖”相符,也可能與之不同。例如一篇報道的功能在于信息傳遞功能,但是它的真正意圖可能是在向讀者發(fā)出呼吁。篇章接受者是否能夠判斷出隱藏的意圖要看篇章中是否具有相關的指示手段、與同類型的篇章進行比較是否可以得到相應的支持,以及篇章接受者是否掌握關于生產(chǎn)者或所描述事實的額外信息。此外,篇章功能也不等同于篇章所產(chǎn)生的效應。篇章效應指篇章對篇章接受者所產(chǎn)生的效用和結果,它屬于言后行為的范疇,既不是規(guī)約性的,也不是篇章生產(chǎn)者所能控制的??梢?,有關功能的討論主要是從篇章生成者的角度進行的。
(2)他對篇章基本功能進行了分類。Brinker在Searle將施為性行為劃分為五類的基礎上,從考察交際者雙方互動關系的交際一功能視角出發(fā),將篇章的基本功能進行了重新的劃分。他認為,“Searle的劃分是建立在不同的劃分標準之上的,”。例如斷言/表述類只關注所描述的內(nèi)容是否與真實世界相符,而表情類的描述重點是說話人的情感表現(xiàn)。Brinker對篇章功能的劃分建立在統(tǒng)一的標準之上,即“篇章生產(chǎn)者面對接受者意欲表達的交際聯(lián)絡的方式”。他對功能類型的修改不再僅局限在對單純的言語行為的劃分上,而是嘗試將篇章作為交際性的整體行為來進行功能上的劃分。按照篇章所具有的不同基本功能,重新劃分后的篇章可分為下列五個種類:①信息類篇章;②呼吁類篇章;③指令類篇章;④聯(lián)絡類篇章;⑤聲明類篇章。
(3)在確定具體篇章的功能類型方面,Brinker認為,可以借鑒言語行為理論當中的施為意圖指示項。他指出:“存在一些規(guī)約性的語言或語法現(xiàn)象,能夠標明言語行為的類型。”仿效“言語行為指示項”的概念,Brinker將可以識別篇章功能的指示項稱為“篇章功能指示項”。他認為,“對于簡單的言語行為有指示作用的指示項而言,將它們推及篇章的范圍雖然會導致更為復雜的判定,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钡獴rinker同時指出,鑒于篇章行為總是出現(xiàn)在具體的交際語境中這樣一個事實,因此在判定篇章功能時不能忽略語境指示項的作用,例如篇章生成者和接受者之間的角色關系、篇章所處的機構框架條件以及有關的背景知識等。在有些情況下,語境指示項甚至會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Brinker將篇章功能指示項分為篇內(nèi)指示和語境指示,前者是語言要素,而后者是非語言要素。篇內(nèi)指示項包括語法單位和句法結構(顯性施為動詞、句式、動詞表達式、一些副詞和語氣詞)、篇章主題的方式、次要主題的排列方式、主題延展的方式以及主題和延展方式的修辭范式。語境指示項指的是傳播篇章的媒介和所歸屬的范疇更廣的語境(篇章的具體交際形式,如書信、報刊文章、宣傳畫冊等和篇章所屬的篇
章類型和交際范圍)。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以看出,Brinker的篇章功能模式是將言語行為理論作為基礎,用“篇章功能”這一概念來描述篇章的交際意圖和交際目的,認為篇章是由規(guī)約性的意圖所制約的復合言語行為。篇章意圖的推斷可以借助于一定的篇章類別的語言模式或情景指示。在篇章功能的確定方面,Brinker并沒有僅顧及一方而偏廢另一方,而是將篇章的結構(尤其是主題結構)和功能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因此可以說,他的分析模式是迄今為止比較全面和系統(tǒng)的理論模式,事實證明他的模式對后來的篇章意圖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他將語境因素列入到篇章功能的確定過程當中,并強調(diào)了它的決定性作用,這樣一來,篇章就不再僅僅是孤立的語言形式單位,而更是在一定交際語境中發(fā)揮語用功能的言語交際單位。Brinker對篇章功能的重新分類充分考慮到了篇章交際的互動性這一特質(zhì)。但是同時我們也要看到,Brinker只是比較籠統(tǒng)地對篇章功能進行了分類,卻沒有再做具體的區(qū)分。這五類篇章基本功能的確定并不能完全區(qū)分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篇章的意圖和目的。例如按照Brinker的分類標準委托書、法律條文和產(chǎn)品使用說明書同屬呼吁類篇章類型,但是對于以上三種約束力不盡相同的篇章類型卻很難再作進一步的細分。最后,雖然在篇章功能的判斷方面Brinker提出了將內(nèi)部篇章功能指示項和語境指示項相結合的方法,但是在具體分析時他并沒有以大量的篇章語料作為實證部分的基礎,只是對個別的篇章進行了分析,比較含糊、籠統(tǒng)地借助于個別指示項、直覺性地將篇章歸入到某個類別當中去。這樣做缺乏具體的量化分析,未免過于簡單和主觀,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該模式的說服力和闡釋力。Brinker本人也意識到了該模式的局限性,指出了篇章功能判定的問題癥結所在:“未來篇章語言學分析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對決定篇章功能的各種指示項進行詳細的判定,按照篇章種類和篇章交際范圍的不同來衡量其說服力?!?/p>
三、篇章功能研究之我見
結合前述德國學者對篇章功能研究的理論,筆者認為,篇章功能即是篇章的交際意圖和目的,是篇章研究的核心概念,它是篇章生成過程中生成者的意圖所在,更是篇章生成意義的體現(xiàn)。關于篇章功能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幾點以供探討。
(1)突出篇章功能對篇章結構的主導性。雖然篇章的功能體現(xiàn)于組成篇章的結構之中,即結構展現(xiàn)功能,但是篇章的語言及非語言手段的選擇等都是由篇章意圖所決定和支配的,這也就是說篇章功能是篇章組織結構的決定性因素,簡言之,功能決定結構。
(2)考慮篇章功能的間接性。在討論篇章功能時雖然是以言語行為理論作為出發(fā)點和基礎,對篇章言語行為結構進行分析可以作為判斷篇章功能的途徑和方法,但是卻不能在篇章功能和言語行為之間簡單地劃等號。篇章是由不同類型的言語行為構成的,是一個更大和更為復雜的言語行為序列單位。在推斷篇章功能時,不僅要顧及各種類型的言語行為,而且更要考慮到不同言語行為的排列順序和由其構成的言語行為結構,適時、適度地刪除一些次要言語行為的干擾,找出篇章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行為。篇章功能并不是僅在形式上通過言語行為或行為序列的簡單相加就可以得到的,篇章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言語行為類型往往并不能最終確定篇章的功能類型。換言之,篇章的功能并不總是顯性地、直接地由篇章中所出現(xiàn)的言語行為類型來確定,而是隱性地、間接地表現(xiàn)為不同于篇章中所出現(xiàn)的言語行為類型。
(3)重視外部因素對篇章功能的影響。言語行為由一定的語言結構和形式表現(xiàn)出來,言語表達式是言語行為的載體。雖然言語表達對于言語行為的實現(xiàn)是不可或缺的,但絕大多數(shù)的言語行為的功能幾乎或者說根本不是由它的言語表達所能單獨指示的。所以說,在進行篇章功能的判定時,語言形式上的指示項只能起到輔助性的參考作用。筆者認為,篇章功能應該是篇章接受者憑借已有的篇章知識,在綜合考慮篇章內(nèi)部和篇章外部(交際場景)要素的基礎上可以推斷出來的篇章生成者的主要或基本的交際意圖。該意圖的推斷并不是局限在篇章內(nèi)出現(xiàn)的交際單位,而應該從篇章作為一個整體的交際單位出發(fā),充分考慮到篇章的外部因素對篇章功能的作用和影響。
(4)側重篇章類型的功能判定。與分析某個具體的篇章中生成者隱藏的意圖相比,揭示某一類篇章類型的交際功能類型在分析實踐中更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鑒于目前還沒有針對不同具體篇章類型的功能指示項和功能判定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大量研究的情況下,不能簡單地僅憑直覺經(jīng)驗而將某種篇章類型籠統(tǒng)地歸到某種功能類別當中去,而更為科學的做法應該是對大量的出現(xiàn)在交際實踐中的篇章做系統(tǒng)的實證分析,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判斷出具體的篇章類型中居于主導地位的行為類型,最終判斷出該類篇章類型的交際功能。
(5)強調(diào)篇章功能判定的主觀性。篇章接受者的主觀影響對于篇章功能的判定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因為小到施為行為,大到篇章功能,對兩者的判定實際上都是主觀性的闡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篇章功能是篇章接受者(包括篇章分析者)在綜合考慮篇內(nèi)和篇外指示項的基礎上對篇章功能做出的假設,是一種主觀闡釋。
責任編輯:曾靜